迩议米芾行书中的美感

2019-07-30 06:30杨姣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米芾行书启示

杨姣

摘 要:米芾是北宋的书法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他在书法方面成就最大,尤其擅长行草书。米芾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他在继承古人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文章通过对米芾的学书历程和他行书的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的研究,以及笔者临摹他的行书的一些体会感受,从其笔法、结体的多变和章法注重对比、重视整体气韵的特点中,总结出了他的行书对笔者创作的笔法、字法、章法等方面的启示和影响。

关键词:米芾;行书;启示

一、米芾学书历程

米芾是“宋四家”之一。宋代书法大家都擅长行草,米芾也不例外,他在行草方面造诣颇高。米芾曾经写过一篇大字《自叙帖》,在《自叙帖》中他谈到自己的学书经历,从中可以得出:第一,他在七八岁初学颜真卿,后转学柳体和欧体,幼年学习颜体为其书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第二,他的性格特别喜欢行书,他在改学晋人之前,大多数都是学习的唐人书法。颜真卿、欧阳询、段季展、沈传师和褚遂良对他影响最为深刻。后学习“二王”书法。

(一)善于“集古字”

米芾学习书法自称是“集古字”,根据他的自叙,可知他在苏轼劝导改学晋人书法之前,受唐人书法的影响较深。首先,他初学颜真卿,比较推崇颜真卿的书法,米芾的好多比较特殊的笔法,都是来自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比如他常用的“鹰爪钩”,颜真卿偶尔用的一些笔法,米芾在他的作品中却把它强化,这可以看出他自小善学,天资聪明。其次是欧阳询,他比较喜欢欧的行书,不喜欢他的楷书,米芾认为自己的行书自成一家,变化多端,较为险绝,他的险绝又是后人难以学到的。他在长沙做官时,受到欧阳询的影响很深,从他的《法华台》《道林》《沙步》这些帖中可以看出其中有一些字带有欧体中宫收紧、气势险峻的特点。最后,在五位唐人中他最受褚遂良的影响较多,褚遂良的用笔最变化多端,结体生动活泼,这些特征应该是米芾在褚遂良的行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从他晚期的一些作品可以看出。他最喜欢褚遂良的书法,他认为其真正達到了“随意落笔,皆得自然”的境界。

对于他的行书而言,他更多的是取法“二王”书法,他虽说“入魏晋平淡”,但经过苏轼对他的劝导后,便开始留心晋人法帖。他既然喜欢褚遂良的自然与率意,那右军父子中他便更趋向于王献之,从他的《中秋贴》中可以看出那几乎是王献之《十二月帖》的临本。

以上是对他集古成家的一些探索,从技法的角度讲,他的成功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努力临习,古代没有哪个书家可以与米芾的刻苦努力相比较。他学习书法非常刻苦,最终成为宋四家之一,从他的元日帖中,便可知道他大年初一都在写字,可见他的用功之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书法也是如此,天资过人的米芾在学书的道路上如此的用功,作为普通人,更应该下百倍的功夫,不能一味地去创作,应认真地研究临摹历代名帖。

(二)敢于创新

虽然天才的成功离不开辛勤的汗水,但是没有正确有效的方法,没有创新的精神,不去思考,只是机械的去临摹,所有的努力只会成为不断的重复,到最后只会成为一匠,而不是书法家。

米芾天资聪明,他在学习书法中有他的阶段性和着重点,总是循序渐进、踏踏实实,最后换来了他扎实的基本功。米芾学习书法采取的方法是唐代最为流行的“摹拓”,但他采用的是覆摹,这种方法可以使资料保存,以便学习。他第二阶段采取对本临写的方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意临。他临帖时把握全局,注重整体气韵。每次临帖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是“十得六七”。“集古字”是向古人学习,他经过勤奋刻苦的努力,终于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最后把“众家字”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的行书,都在强调一个“变”字,注重对比,所以世人称他“颠”,在前人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创造出了“刷字”。

二、米芾行书笔法、结体中的美

笔法和结体统称为字法。笔法的理论把笔法分为起笔、行笔、收笔,他们既有粗细方圆的对比也有轻重快慢节奏上的变化,最后形成一个整体。无论是临摹还是创作,或是写任何一个字体,都要讲究笔法。因此在临摹和创作中都要注意行笔和收笔的过程,用笔法来提升作品的高度。结体指的是点画之间的组合,结体的横轴线、竖轴线都居中的话,字就会显得呆板,米芾的结体多为欹侧,善于把字的横轴线偏下,竖轴线偏右,结体左松右紧,强调左侧,给人一种天真烂漫的感觉。

(一)用笔上中、侧锋兼用

在学习米芾行书之前,笔者认为米芾为了使线条看起来厚重、凝练、饱满,总是追求中锋用笔,但学习米芾行书后,却发现他把侧锋用得恰到好处,这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的字给人势态特别强的感觉,这都是因为他善用侧锋,用侧锋取势,与中锋交相辉映,进入了随意为之、浑然天成的境界,而那多数的侧锋用笔增加了作品的风姿。

通过学习,笔者认为尤其是行草书作品,一定要有气势,不能太过平淡,因此在书写的过程中应该打破以往笔笔中锋的用笔习惯,适当地尝试侧锋用笔,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放弃中锋用笔,这就大错特错了。在书写中,应以中锋为主,侧锋取势。

(二)笔法上注重体势和多变

米芾的书法特别强调体势,体势的营造是米芾书法的一大特色,他通过把字体夸张变形,上下错位,左斜右倒来打破平衡,然后将一个个没有笔墨联系的单个字合成一体,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姿态。同时也讲究字的天真、随意、多变,讲求“浑然天成”的原则。

米芾认为“三”字的三横长短不同,是“隶变”以来发展的定势,所以称“故作”。在书写中由于笔势出现的轻重变化,并非出于天真,也是“故作”。他所认为的天真,只是随意自然。“三”只是他举的一个例子,他可以把这个道理推广到任何一类平行或者相邻的点画中去。

从米芾的笔法注重体势和讲求多变的原则上看,笔者认为创作时不能千字一面,呆板少变,也不能刻意去安排,应多注意字与字之间,笔画间的一些变化,如长短、粗细、俯仰、虚实等的一些变化。书法是一门艺术,不是仅仅靠挥舞毛笔,而应达到随意自然,浑然天成的境界。

(三)结体上避免雷同

米芾在结体上也是讲求一个“异”字,原则上避免雷同,采用强烈对比的方法,他也采用某些奇特的笔法使结体表现出奇特的特点,如“鹰爪钩”的夸张运用,又如游、张等一些字的比较,这种钩比常见的钩多了一个关节。他认为字四平八稳,就会显得俗气。

从他的结体讲求对比原则上,笔者总结了一些规律,为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使笔者受益匪浅。第一,笔画方圆的变化,米芾在写“口”时,老是写成上圆下方,突出了四个角的方正;第二,向背的变化,尤其是竖画,这种对比可以避免同方向相连的笔画造成平行雷同,从而耐人寻味;第三,正侧的交替使用,上侧下正,外正内侧都能处理得当;第四,粗细的对比,他敢于写出一些非常细的笔画,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第五,大小的变化,他敢于突破常规;第六,聚散的运用,米芾善于运用八面出锋;第七,疏密虚实对比,他在结字时常常意到笔不到,留出一些空白,所谓“计白当黑”。

三、米芾行书的章法美

米芾的章法与他的结字一样,同样也是强调对比原则,欹正的交替使用是他章法的基本特征,这可以看作是他颠的表现,但依旧是欹永逊于正,不失去平衡,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阳刚之美。他认为一幅好的作品整体的气韵、体势是非常重要的。

(一)注重对比原则

章法上的對比与结体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一些方面给了笔者很深的启发。首先是大小长短,在整体中要把握字形的大小长短,古人说写字最怕“字如算子”,在结字方面就是避免字字大小一样,否则就没有艺术性了,创作时应对单个字的字形有所把握。其次是平正欹侧,在行书中,章法可以是平正的,也可以是欹侧的,但字的重心还是要保持稳健,米芾的行书欹侧度较大,给人一种活泼的感觉,这是创作中值得借鉴的。接着是减省连结在结字上,省简了笔画,连结在一起的笔画组成了不同有趣的笔画组合,形成了对比。

(二)重视整体气韵

米芾行书以气势见长,首尾间笔势相通,线条或断或连,笔断意连,在行书的创作中,必须要重视整体的气韵,使作品中的单字看起来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四分五裂,只有那样,作品才会给人一种和谐之美。

前人说墨有五色之分,在书法中,用墨的技巧也很多,墨色从湿到干,从干到枯的交替使用可以使书法作品产生丰厚的视觉效果。米芾作品墨色丰富的表现对笔者创作的启发很大,笔者认为墨法对书法创作是非常重要的,若是枯湿浓淡表现在一幅作品中,能够加强整幅作品的韵味,影响整体章法的效果。用墨也应该做到自然,如米芾的《致彦和国吐贴》,这幅作品用墨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交替使用浓淡干湿,干而不燥,使作品另有一番韵味。总而言之,墨色的变化能够表现出平面的构成、立体的深度以及运动的时间节奏,具有极高的造型能力,因此,学会自如地运用墨法,是丰富作品视觉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

四、结语

通过几年的学书历程,笔者认为在书法的创作中,技法应与韵味是对立统一的。技法需要靠大量临习古人的经典作品,需要勤奋刻苦的练习,而韵味则需要靠自身的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的积累,需要平日多读书,读好书,提升自己的境界。米芾行书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也应如此,临摹经典作品为本,深入学习,掌握其笔法技巧、结字规律、章法布局和墨法自然,并结合当今社会,从临摹到创作,创作出既符合传统又符合当今社会审美趣味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刘正成.书法艺术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王学良.从临摹到创作——米芾[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4]沃兴华.书法创作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曹宝麟.中国书法全集·米芾[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米芾行书启示
一张纸开悟“笨小孩”
用“心”写字
柳佳玮作品
潘池勇行书作品
自撰联(行书)
书画名人汇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在棺材里等死的才子
颠人舍命为古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