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还要有真材实料

2019-08-03 04:58讲述吴一图源网络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数学课数学老师教材

讲述_吴一 图源_网络

近两年,随着美国High Tech High 学校热带动的项目制学习(PBL)成为中国教育创新热点,但也存在不少疑虑。在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使用统一教科书,重视纸笔测验的升学主义大环境下,PBL如何进入课堂教学?一味采用PBL是否具有普适性和可持续性?对此,数学老师吴一认为,在教育创新的大潮中,教育者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得脚踏实地,围绕核心素养设计课堂教学,PBL只是形式。

2017年初,《极有可能成功》这部教育纪录片在很多城市热映,影片向大众展现了美国High Tech High 学校采取PBL教学模式获得的成功,带动了中国教育圈的PBL热

吴一: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毕业,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专业硕士,6年一线数学教师经历,现供职于四川嘉祥教育集团。秉承大数学的理念,通过在中学开设数学建模、统计、Python编程等课程,致力于和中学生一道把数学用于生活和公共事件讨论之中,透过数学传递科技、理性和人文关怀。供图_吴一

为什么数学让一些孩子害怕

其实,我很不想写《PBL迷思》那篇文章。作为一线数学老师,我只想写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这道题怎么做、怎么教?但后来想想,那两个案例太经典了,就把它写出来了。

全国范围来看,我觉得项目制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也好,以学生为主的学习也好,口号喊得过重,不太顾及现实情况。如何从口号变成每堂课,如何在每堂课中真正帮助到学生,这个做得相对比较少。

毕竟有高考指挥棒在,而且高考本身也在改革。所以,两者需要平衡,不能说完全衡水模式,也不能说完全快乐教育。教育者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得脚踏实地,把心思放在核心素养上。真正地,这道数学题怎么讲?怎么带孩子做科研?我经常讲八二理论,虽然听上去特别low,但我觉得特别对。花样东西可以有,但不能成为主体,至少得有80%关系自身的内容。

美国初等数学教育也有类似问题,不着边际的project太多,核心素养的东西太少。课程不一样,核心素养也不一样。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的核心素养需要靠不断动脑去实现。美国的一些数学课上,孩子没做几道题,脑子也没怎么动,这不是好的数学课。但美国好的学校,我非常认可。之前看过某些牛校的课件,第一题很简单,后来难度慢慢增加,到第十道可能就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的题,层次感非常明显。

说来也很搞笑,你去看美国真正好的学校,发现很多是我们中国的做法,就是做题讲题。即便采用哈克尼斯圆桌教学法,也是今天发一张数学试卷去做。明天来讲题,第一题谁来讲,第二题谁来讲,第三题谁来讲……讲完了就完了。虽然看上去巨无聊,但真正的教学还是在不断跟学生交流的状态,你能理解每个孩子有哪些不懂,然后激励他们迎难而上。

在我们国家,一些数学课听得人心寒。一堂课讲了10道题,真正能跟上老师的就5个孩子,其他孩子都在这堂课上失掉了所有的尊严,让他们害怕。数学成了消费这些孩子自尊的科目。本来,数学天生就是来质疑的,是培养科学精神、思辨能力的学科。现在,孩子长期在数学课上受打击,不敢迎难而上、挑战自我。学生觉得数学老师讲的肯定是真理,很少有人提出不同思路。

那怎么回到任正非先生讲的,华为搞5G、搞6G,核心的都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好了,一方面会培养更多的算法工程师、数学家,另一方面,能提高社会的科学精神、质疑精神以及对数学的亲近感。

PBL不能只是花架子

现在,国门打开,引进了很多国外教材,像美国教材、英国教材、新加坡教材。谈到创新,有人就认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很low,一定要学国外教材,每节课都要有PBL成分。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就拿美国来说,谁都可以编教材,主要靠学区和学校去决定用谁的。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那是集全国各地高校名师的力量一字一句琢磨出来的,两者各有千秋吧。

比较教材,很多人都看教学内容,比如函数我要不要像中国教材教这么难?我觉得更应该关注的是老师的教法和课堂的组织形式。

以前,我们读书时都是以老师讲授为主的课堂。老师以完成45分钟的教学为目标,关注学生比较少。一个同学说,老师这道题为什么不选C?老师可能不会搭理他,或者孩子自己想,或者我们下来说。

随着老师待遇的提高,越来越多人才进入教育行业,加上班额的下降,老师可以在备课、上课、习题课的过程中,多去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多在教法中去创新,关注每个孩子的内心需求。当然,倒不是说学生很开心哈哈哈就完了,还是要符合认知发展理论。孩子还是得在思维的碰撞、小组的合作中,蹦一蹦、跳一跳来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通常上习题课,老师都是连堂讲,第一题是什么,第二题是什么……学生需要很强的专注力。他得知道这课对他很重要,而且坐得住。但不是每个孩子的自控力都这么好。学生人数不多的话,完全可以改变一下课堂的组织形式。

大家围成一个圆桌,每个人把试卷传给右边的同学。那孩子改的都是别人的试卷。这时,孩子就会想:第一,我改的时候,他怎么写的?我应该给他两分还是三分?孩子是不是就会有阅卷的感觉了?第二,他这里扣了两分,我这里是怎么答的呢?会不会也会被扣分?孩子是不是在反思自己了?

这不是一个PBL吗?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小的PBL,这个project就是学生的自评和他评。它指向核心素养——知识点能不能掌握,答题规不规范。这样来一圈,孩子有疑问:老师,某同学是这样答的,应该怎么给分。你和学生也有交流。

这些都可以讨论,我也不是说哪些PBL一定好,哪些一定不好。高中数学讲函数曲线,有个老师是这样设计课程的。他让学生观察各种建筑的弧线,然后用数学函数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许,有人觉得函数落到考试上,不就是需要知道基本性质吗?它的图像是什么样子,它的X轴、Y轴的交点在哪儿?你让学生去描述、模拟建筑弧线,没有什么价值。

但也有另一种说法,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可能培养了学生对于数学的意识。通过几何画板或者数学软件,去调整那些参数,去模拟外墙的弧度,借助3D设计工具,用PC版搭建一个模型出来。这个过程可能还锻炼了孩子小组合作的能力,传统的数学课不一定在这方面有强调。

但是,现在我见到很多课可能有点过于强调PBL,一定要给孩子买材料,做成一个project,最后展示出来。这样就走到另一个极端去了,架子很漂亮,却没有核心素养。

PBL进入课堂教学,不是说要完全颠覆以往的教学模式。我觉得微创新是最好的。实际上,互联网界、工业界已经有成体系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一个小团体、一个小项目,一点一点改,然后做对照,紧跟反馈。这可以借鉴到教学中,找一些小的切入点。比如刚才讲的改变上习题课的方式。

数学老师也要注意积累一些有意思的话题。不要说到数学,来不来就回到苏格拉底、回到罗马、回到欧洲;不要举个例子,来不来就讲祖冲之、就讲勾股原理。粉丝经济、打Call、森林大火里有没有数学?你去看看学生的朋友圈,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再在课堂中融入这些元素,这离学生生活就不远了。我之前上统计课,统计里有一个知识点叫假设验证,班上学生对男女平等比较关注。就可以拿数学来看,比如阿里巴巴50%多的高管都是女性,但是美国的科技公司像谷歌可能就只有10%。有了这些背景知识,学生就很有兴趣。不要老是讲某个地方做了一个调查,支持A候选人的多少比例,支持B候选人的多少比例,离学生生活太远了。

数学老师要注意积累一些有意思的话题,不要说到数学,来不来就回到苏格拉底、罗马、欧洲,不要举个例子,来不来就讲祖冲之、勾股原理

除了老师教学水平和素养的提升,我觉得教育家或者校长要有敢于试错的心态。这会为新教法的尝试提供可能性。我们要鼓励老师去尝试,不要被考试拴死了。

STEM教育要打好数学科学基础

这两年互联网比较热,大家一哄而上搞STEM教育。STEM教育有些东西,我就不太认可。比如,小学一年级STEM教育肯定不是拿着平板电脑在那儿玩。首先不说对孩子视力好不好,我觉得这是一个科学问题,没有证据说好,也没有证据说不好。但是真实世界是三维的,三维认知肯定不是孩子生下来就有的。孩子一定是跟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去交流,跟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物去交流。那小学一年级,孩子刚从幼儿园出来,应该是玩乐高、搭积木,接触真实的东西,而不是抱着一个平板在那儿点点点。平板就把三维认知变成二维的了。

孩子要认识水果,家里没有,你让孩子在平板上点apple、banana,我觉得真不如把他带到水果摊。哦,菠萝真的是扎人的,这种桃子真的是软绵绵的。这样,眼耳鼻舌身意六感就驱动了他的认知。

比起STEM教育、少儿编程,我觉得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更需要自然课,让孩子接近大自然。小时候,我们接触这样的事物不少。家里养蚕,鞋盒钻两个洞,蚕躺在里面,每天给它桑叶。桑叶必须用水洗净抹干,不然蚕吃了带水的东西就会死。家里还养蝌蚪,我们就观察蝌蚪慢慢长后面两只脚。小学校门口还有卖五颜六色的小鸡的,一元钱一只,开学买几只,放家里慢慢养大。那种自然的感觉,就是浸入式学习,从动植物的变化中去感受四季的变迁。语文课学了老舍先生的《猫》,你在邻居也好、小区也好,或者家里就有猫,你就去观察记录。你自己养仓鼠、养绿萝,写科学报告,每天记录它们的变化,哪怕一句话里有十个拼音,都行。比起通过平板去做的课程,这才是贴近自然、贴近童趣的东西。

猜你喜欢
数学课数学老师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初中数学课导入“八法”
有趣的数学课
培养问题意识,触摸数学课改的“核”
迟到
“网红”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