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连一家亲

2019-08-05 09:03文丨
遵义 2019年14期
关键词:低压电器遵义市对口

文丨■ 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龚 琴

上海市援建项目赤水市复兴镇凯旋村群众致富脱贫倾倒石斛花场景

对于遵义来说,上海,既是远亲,也是“近邻”。相交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历史的安排,让遵义与上海多次相遇、紧密相连。

情起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追随历史的脚步,发现遵义与上海多次相逢。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而遵义是红军长征的转折地。两座城市的信仰之火熊熊不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半个多世纪前,遵义与上海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1964 年,为备战备荒,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决策。位于大山深处的遵义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在此期间,上海多家企业,搬迁至遵义,为遵义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第一次飞跃。据不完全统计,4万多名上海籍职工内迁遵义,在大山中艰苦创业,为遵义乃至贵州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贵州长征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从上海内迁遵义的中央直属企业。近几年,公司步入了发展快车道,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变压器分接开关生产基地。在长征电器基地退休职工冯道谦的回忆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长征电器公司的发展脉络。

1964 年,中央部署在贵州遵义建设一个年产低压电器主要元件60万件的电器生产基地。不久,一机部正式批准西南低压电器公司所属遵义低压电器厂(后正式命名为永佳低压电器厂)设计任务书。1965年1月,一机部正式下达了搬迁项目通知书,决定将上海华通开关厂部分设备人员内迁遵义,先建磁力启动器厂,定名永佳低压电器厂。

以这些工厂为基础,遵义最终建成了长征电器基地,基地里几乎全是上海内迁职工。冯道谦于1968 年进入长征电器基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名员工,在他的印象中,成立初的基地,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上海人,随处可听见吴侬软语,在他们的身上,他学到了一身过硬的技术,也学到了待人处事之道。

因为上海职工的到来,遵义少了一条青年路,多了一条上海路。

在不少上海三线职工眼中,在遵义的三线生活也成为了他们难忘的记忆。曾任贵州长征电气公司党委书记的朱文源于1967年来遵,直到1993 年退休。在遵义工作的26 年,也是他人生最为璀璨的年华,是他一生的难忘记忆。他在《投身三线建设的日子》一文中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自1994 年我离休回沪至今,仍然时时想起我在遵义这片土地上工作的日子,那里的厂房,那里的路,那里的绿化,还有办公楼前那棵白玉兰树,都经常在我脑子里浮现。遵义,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26 年,它是我的第二故乡,是它给了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这26 年的经历,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令我永生难忘,成了我永久的记忆。”

那些记忆,散发着青春的味道,隽永而芬芳。

当年的上海三线建设者“献完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这批如今已经退休的上海人,把遵义和上海都当作故乡,很多人的后代仍在遵义。

情续

旧的故事还未风干,新的传说已经开始飘扬。

2013 年,遵义与历史再次相遇。当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

上海市由此把关切的目光和援助的双手,投向了转折之城、红色遵义,用真情谱写着一曲对口帮扶的动人乐章。

以此为契机,遵义与上海续写着昨天的故事。

跟随而来的,还有许多的上海老乡。

杨泽,一个普通的三线子弟。

1997年,杨泽生于上海。5岁时,他随父母来到遵义市绥阳县四0九厂,长于遵义。曾经,他以为,他与遵义的缘分终结于1993 年。那年,他26岁,离开了生活21年的遵义。在外打拼了半辈子,杨泽功成名就。在早已实现财务自由后,一只羊让杨泽与遵义再续前缘。

2010 年,杨泽回遵义参加同学聚会,品尝到了习水麻羊的美味。在杨泽眼中,他自己就是一个遵义人,怀着让亲友也能共享遵义美味的愿望,杨泽买了1000只羊养在宜兴山下。但遗憾的是,这批羊由于水土不服等原因大多死亡。命运的诡谲,谁曾想,两年后,遵义农牧局到沿海城市招商引资,动员杨泽回遵义养羊。杨泽心动了。7年来,从基因如何守护、产业链怎么延伸、产能怎么拓展、品牌怎样形成、增收如何实现……杨泽和他的团队们破解了一道又一道难题。让习水麻羊真正成为了致富的“领头羊”。

上海在哪里?

6 年前,要是有人问67岁的务川自治县上坝村村民付尚强,他只能说出一点儿,知道那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现在,付尚强知道,这个美丽的城市,在祖国的东方,正是在那里,长江汇入了大海。正是有了来自那里的帮助,在2018 年8月,他终于可以告别背了大半辈子的水桶,喝上自来水了。

6 年来,上海援黔项目遍地开花。

培训的开展、项目的落地、资金的引进,所有这些,都成为遵义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因子”,为遵义发展开启新篇。

情浓

遵义与上海,虽相隔千里,却从不陌生。

6 年来,大海之滨的上海,跨过万水千山,将越来越多的资金、项目、技术以及东部发达地区的理念,注入到黔北高原。

一批批援黔干部和援黔志愿者接力来遵,他们带着让遵义远航高飞的梦想来到遵义,他们始终战斗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践行着“三年遵义人、一生遵义情”的庄严承诺。

当援黔干部钟争光、张匀看见在他们的帮助下,白花花的水从管道流出,百姓再也不用喝“望天水”,困扰务川高山地区数百年的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当援黔干部周灵在用了一年时间,将学到的先进经验,在道真广泛实施“农超对接”,帮助道真对外销售蔬菜千余吨,带动贫困农民增收数百万元。

当一批大多只有初中以下学历的学员在远赴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深造学习,在进行技能提升后,他们的未来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

当面对遵义唯一未被摘帽的深度贫困县正安,上海将帮扶资金、项目和社会力量向安置点公共服务功能倾斜,做好学校、卫生院和儿童福利院等配套建设。积极推动搬迁群众在城镇获得均等的生存发展机会。

当一片荒地间,漕河泾科创绿洲园区拔地而起,为遵义新一轮产业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力量。

……

每一个场景,都让人热泪盈眶。

在每个场景背后,都流淌着一股真情,都有来自1800 公里外的守望,

自2013 年上海对口帮扶遵义以来,沪遵扶贫协作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民生为本、教育为先、产业为重、人才为要”,沪遵扶贫协作机制不断健全、领域不断拓展、成效不断突显,遵义市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民生事业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不是单方面的付出与传递,更是彼此互相温暖。在“遵义所需、上海所能”的战略指引下,遵义,也在尽最大的努力“上海所需、遵义所能”。

从单向的对口援助,双方逐步走向双向交流、双赢发展。

今年6月15日起,遵义推出“旅游福利大餐”,上海市居民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在遵义市内所有收费景区享受门票五折优惠。

13天后,6月28日,在与携程方面共同举行的活动上,遵义宣布,即日起至今年12月31日,将推出上海大学生赴遵义旅游景点门票全免政策。根据政策,所有在沪就读及沪籍大学生持本人学生证或上海居民身份证,均能享受遵义市相关景区门票全免的优惠。

在上海,家政业面临3000万人的保障任务,市场需求旺盛。在贵州,仅遵义地区就拥有广大的适龄妇女可以从事家政服务业,可有效带动贫困地区劳动力组织化输出就业。始于2017年的沪遵家政合作,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通过沪遵两地的共同努力,“黔女入沪”工作陆续开花结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海家政的“用工荒”。

……

这些举措的出台,既是对上海多年帮扶遵义的感谢与回馈,也是诚意吸引上海人民到遵义走亲访友,体验新遵义新变化。

随着两地情谊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遵义人将目光投向了上海,那是他们的诗与远方。

再过不久,第二批援黔干部即将离遵。但我们都知道,故事并未结束。

遵义市和上海市对口帮扶推介暨“多彩贵州风”上海巡演(胡志刚/摄)

猜你喜欢
低压电器遵义市对口
我为旗帜增辉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老年大学校歌
低压电器故障分析与维修技术探讨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第九小学四(4)龙思泉中队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低压电器智能测试技术的特点与应用
探究我国低压电器的现状及发展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