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比赛教练员的决策
——程序化与非程序化的争锋与统一

2019-08-13 07:36张铭鑫练碧贞王新雷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程序化教练员战术

张铭鑫,练碧贞,王新雷,张 飞

(1.北京体育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100084;2.中北大学 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竞技参赛理论对于篮球比赛参赛过程给予了清晰的限定,它由针对一场特定比赛进行的直接准备、参加比赛以及赛后总结与调训行为三部分组成。田麦久认为赛前直接准备期间,教练员的工作流程包括“信息”“诊断”和“两计划”,即首先了解竞赛信息包含对手和比赛环境,再通过对现实情况进行诊断,制定并实施赛前训练计划,最后确定专门的比赛计划。本研究从赛前准备阶段和比赛阶段的两个方面对教练员的决策展开讨论。教练员要素是竞技篮球制胜和发展的核心资源之一。现代篮球运动不仅要求教练员有扎实的训练理念、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先进的竞赛理念、优秀的临场指挥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传统理念“练得好,则赛得好”的思维受到巨大的冲击,“重训练、轻比赛”的现状得以改善,教练员如何带领运动员顺利参赛,临场如何成功决策成为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

1 教练员决策的现实背景差异

《礼记·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就是准备,立就是成功。可见赛前准备对球队成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篮球竞赛过程结构中,竞赛策划和赛前训练都是赛前准备的主要部分。《竞技参赛学》中将竞技参赛准备工作划分为信息准备、心理准备、体能准备、技术准备、战术准备和物品准备6个部分。而从教练员技战术决策的视角出发,信息的准备成为赛前准备的重要部分,是指导赛前训练方案制定,根据对手信息进行相应心理、体能、技术、战术等准备的基础。竞技参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方方面面,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1]。赛前与赛中教练员的决策效果与竞赛结果直接相关,其所处的现实背景也存在多方面的差异。

1.1 比赛方案的生成和执行过程的差异性

赛前制定比赛方案具有先天的局限性。往往由于教练员及其团队工作人员的知识不足、经验不足、观察分析能力不够,掌握的资料和情报不够准确和完整等,导致分析不够全面。另一方面,由于赛前对手的情况是非可控的,对方教练员的决策行为也会因为对手的不同而进行变化和调整。因此,由于对手参赛准备处于动态变化并富含未知情况,以及自身准备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两方面都决定了赛前准备教练员决策的局限性。因此,美国篮球界的一句名言“不充分准备就是在准备失败”,也解释了赛前方案的选择和制定如果不能在广泛收集对手已赛信息、掌握对手近况以及深度分析对手可能采用的攻守方案的基础上盲目决策,往往在比赛中会有“无可预知”的风险。

在篮球比赛中,比赛方案的执行经常受到多方因素的干扰。竞赛双方的行为不但不受对方目标的支配,反而还会主动阻止对方的行动。在很多情况下,篮球比赛中出现的随机事件已不再有统计规律可循。这种情形下,迫使教练员只能依照现场观察判断,对未来事件进行预估,以预期事件发生概率的大小来帮助决策,即概率大的事件一旦发生说明决策正确,但也有可能概率小的事件发生导致决策收效甚微,甚至起到反作用。

1.2 比赛环境的复杂因素下信息处理效率的差异

篮球比赛的结果受比赛进程中双方的攻守表现、比赛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干扰,包含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Duarte Araujo提出比赛中的决策行为的研究应在参与者与环境的关系层面上展开,并被认为决策是参与者在环境约束下的为实现具体的决策目标的互动中产生的[2]。在这些不可控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篮球比赛呈现出复杂多变、跌宕起伏的特征,在面对这些不可预知的变化中,教练员临场决策目标就会不断进行调整,对于有效信息的处理效率也会出现极大差异,其决策结果也存在不确定性。

现代篮球比赛是在激烈对抗中进行,一次进攻回合要求在24秒内完成。里约奥运会中每场比赛节奏值近80,即在40分钟的比赛中双方完成一次攻守回合仅需要30秒左右。教练员需要持续对80个30秒钟的片段专注观察、判断、分析和思考。要求教练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断,稍有迟缓就可能错失机会,造成失误而影响全局。因此在这个决策的过程中,时间要求苛刻,信息复杂,处理困难,什么时间作出合适的选择,时机的把握则为难上之难。

不同于赛前和赛后,赛中教练员决策很难如赛前准备一样得到足够的信息和分析支持,教练组更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意见交互,特别是奥运会这种赛事,只有两名助理教练在球队席,大大限制了在临场比赛通过科技手段提供决策支持的可能性。面对篮球比赛瞬息万变的情况,教练员的决策更多依靠自己对比赛的观察来收集信息,通过自身的思维判断来进行决策,整个决策过程多数情况下是由主教练个体做出的。这种脱离集团决策支持的“非程序化”模式,对教练员的观察、判断和决策提出挑战。

2 篮球教练员决策的程序化与非程序化的争锋

人类的决策行为具有多面性,在篮球比赛中亦表现得更为明显,以理性为主的程序化决策和以经验直觉为主的非程序化决策方法交织存在于教练员的执教过程中。经济学家Howard Raiffa将决策看作是数学应用,是科学决策的推崇者。程序式决策主要靠逻辑、运筹、数学和工程等具体分析方法,定量描述特定活动中行为效果,因此更适合分析可以简单归纳和模拟的最优化问题,特别是现代社会伴随着互联网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借助计算机可以实现多数管理领域的最优决策,程序化决策也借助科技的力量给体育领域的科学化训练和比赛带来理念上的巨大冲击。现代决策理论大师Hebert Simon则将其看作是个体心理学分支,认为人类决策时经常要借助“经验”和“直觉”的帮助[3]。卡尼曼和特韦尔斯基研究发现,人们在不确定情况下不可能对所有情况都有详细的分析[4]。在这些情况下,人类通过经验和记忆来判断和决策是很有启迪作用的。前人的研究证明非程序化方法更适合分析特殊背景的瞬间决策问题和复杂变化中的问题。

以数据信息处理作为决策核心环节的程序化决策以及以心理感知作为主导的非程序化决策在篮球参赛过程中的争锋与矛盾已经是现实比赛面临的重要问题。这突出地体现为整个决策的操作流程和决策模式仍旧以主教练的个体意志为核心,包括情报信息、对手比赛视频数据信息、自身总结报告在内的多元信息的交会处理并未受到足够重视,经验判断式的决策现象普遍,导致赛前准备阶段的非程序化。比赛过程中由于赛前准备对决策相关信息的处理程度不足,应急预案不充分,教练员在决策过程中显得捉襟见肘,无以应对。教练组成员的协助机制提供更多的是随机的、未被研究推敲的建议,给决策的成效打上了大大的问号。因此,仅依赖个人经验的非程序化决策显然是非理想的选择。

与非程序化决策的局限性相比,程序化的决策模式是否是篮球教练员的决策困境的解决方案?顺应时代的发展,借助科技的支持,完善团队且分工明确状态下,教练员团队即参与决策团队成员的数量逐渐增多,更多专项教练员如战术教练、科研教练、球探、视频分析师、数据分析师等加入到教练员团队中,极大地完善了在信息收集和处理方面的缺陷,主教练在决策前可以得到强大信息的支持。但是,信息的处理效率是决定程序化决策的关键,在瞬息万变的比赛过程中,程序化决策的风险会大大提高。

图1 教练员决策程序化与非程序化的对比

如图1所示,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信息处理方式、操作方式和决策主体等方面。非程序化的决策模式主要依靠教练员自身的认知感受来对信息进行处理,带有明显的个体决策的特征,面对超出自身经验和意识外的情况,会借助“直觉”来试运气。当然,直觉决策的成功案例也有很多,但是非程序化决策的不确定性仍是被人诟病的主要原因。程序化决策模式在信息处理方式上更加追求对大数据的运用和科技手段参与,通过对已知事件信息的深度处理后的概率情况,来预测未知比赛中会遇到的攻防问题。参与决策过程的主体包含教练组中的全体成员,甚至包括球探、视频分析师在内的技术人员也可进行策略建议,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

因此,关于教练员决策程序化与非程序化的争锋,其实质是教练员对决策方法选择理念的差异,是对客观环境因素和对象特征认识差异性的体现。如何解决使用前瞻式的计划与还是随机生成方法的矛盾,化解多人决策与个体决策的思维对立,是解答信息化科学决策与个人经验直觉决策争锋问题的关键。

3 篮球教练员决策的程序化和非程序化的统一

一切决策的核心是来源于掌握的有效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不同学科对决策的认识不尽相同。在篮球比赛中,教练员的决策矛盾在于比赛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时间限制,一方面比赛信息瞬时生成,体量巨大,没有时间收集;另一方面对有效信息进行捕捉后,难以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系统控制理论认为,对一种系统的控制来自于信息的流通,信息是实现一种系统有效控制的基本物质基础。信息对决策的意义在于可以减少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案的不确定性,提高决策预期的效果。教练员的决策与信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教练员对于信息的占有量以及所掌握信息的质量,都会对教练员的决策过程和最终的方案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脱离了信息,教练员的任何决策活动都将无法进行。信息的获取、捕捉、流通是教练员任何决策得以正常进行和完成的重要前提条件。

篮球教练员的决策在整个篮球比赛过程中是一个矛盾延续的过程。这个矛盾在于“如何获胜”,赛前准备围绕这个矛盾展开的是比赛方案的制定,也是一切为解决未来可能在比赛中出现的问题的方案集合。赛中决策的核心是解决问题,此时比赛方案已经由球员在场上执行。当攻防两端出现方案失效的情况时,就需要对原有策略进行调整。

3.1 赛前决策的程序化由比赛方案的复杂性决定

比赛方案的复杂性不仅受对手、赛制和裁判员等影响,更重要的源自运动队成功参赛的内部动因驱使(图2)。复杂的战术体系,多变的阵容搭配,多样的个人特点,大量的信息在变成有效的战术策略之前需要经过层层筛选和加工,因此,全面完善的比赛方案离不开程序化的决策。

比赛方案的制定通常需要经过多次的信息处理,并且由主教练为首的教练组核心成员通过会议讨论,制定出初步方案。这些方案还要在与球员的沟通以及战术演练中求同存异后确定最终方案。教练员在制定比赛方案时,需要对以下3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图3)。

图2 赛前比赛方案的复杂性与程序化决策

图3 教练员决策前的分析环节

对对手主要球员攻防特点的分析,是篮球比赛准备会中首要讨论的任务。首先,通过球探报告和视频了解对方阵容中的“关键球员”“核心球员”及各个位置上的“角色球员”的姓名和号码。其次,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目标球员的赛季平均水平、近期状态(3~5场比赛)以及视频呈现的球员攻防趋势中包含的得分习惯、投篮区域特点、战术环节中的角色等信息。最后,将对手同自身球队同位置球员从攻防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找出对手人员攻防两端的强弱点,及其阵容中人员搭配的规律,以此作为设定阵容组合的依据。

整体攻防体系强弱点分析是结合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视频等信息,利用攻防体系模型的比对,找出对手过去比赛中暴露的优缺点,针对对手的强点和弱点借鉴过往比赛与赛队的经验,结合自身具备的人员特点、进攻和防守体系,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外线球员利用自己稳定的外线投射能力牵制对手、拉开空间,是影响对手防守策略的重要因素。

预测对手方案,最简单和高明的办法就是将它与自己球队交手会采用的假想策略进行比较,假想策略是基于对自身球队攻防、个人能力特点的认知而建立的。毫无疑问,球探和教练员对己队的了解是比对手更深刻的,那么就可以据此判断对手制定的比赛策略是否对症,这是了解对手对比赛做的特殊准备的好办法。这种方法适合在球队已有同对手交战经验的时候,借助同对手过往比赛的分析,来找出对方教练员在制定比赛策略时的习惯。

在经过教练组成员间的交互和分析后,主教练要综合分析结果,制定比赛方案。比赛方案通常包含比赛目标、比赛节奏、阵容搭配和具体的战术策略方案4部分。

1)比赛目标设定。John Giannini在《Court Sense》中提到在赛前制定比赛的目标,包含球队任务、球员任务和今日目标3个方面[5]。在球队目标方面,有些教练员习惯用数据去量化目标,如Bruce Pamler在比赛前,会给球队制定进攻和防守方面的目标和任务。进攻中,比对手多打成3次快攻,比对手多抢获3个进攻篮板,比对手多6次罚球机会。防守方面,至少有16次截断球,至多给对手6次前场篮板球,至多给对手6次快攻得分,制造4次对手的进攻犯规。多数教练员依然使用定性的评价方式,如做好篮板球的顶抢,不给对手快攻的机会。两种方式的选择取决于教练员与球员认识问题的习惯。这种对比赛目标量化的做法在欧美篮球世界中相当流行,多位教练员都建议在赛前使用指标量化评价比赛目标完成情况的做法。

2)比赛节奏设定。竞技篮球比赛中的节奏是指不同的技战术通过相互衔接形成一种快慢不同、强弱不同且连续变化的应对策略。教练员在赛前设定的节奏要求由运动员在比赛中执行,教练员根据比赛情况可以对节奏施加影响。可以说节奏是双方教练员间的策略博弈,并通过运动员的战术行为来体现。攻守双方在移动中速度变化是比赛节奏的集中体现,能否在比赛中合理地掌握这种节奏,不仅反映出一个队的综合实力,同时也反映出一个教练员在临场比赛中的指挥艺术[6]。

3)阵容组合的搭配方案。首先要设置首发阵容和轮换阵容。诸葛亮曾云:“布阵之道,在乎临时料敌之多寡,我之强弱,彼之虚实,而宜之”。不同比赛节奏的设定会影响轮换球员的数量和频率。例如,如果球队需要执行更多的阵地进攻,降低攻防节奏时,因需要执行复杂多变的战术形式,需要主力球员间极高的默契度作保障,因此球员的轮换数量会降低,以保证阵地进攻配合的质量。但是,如果球队属于快打旋风型,较多使用快攻、紧逼打法,就需要更多的轮换球员以保证比赛的快节奏。还要根据掌握的对手的信息,明确对手的阵容搭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球员,安排针对对手不同阵容的“对位”。

4)具体的战术策略方案。教练员战术策略方案应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进攻和防守。以中国男篮和塞尔维亚以及法国男篮备战奥运会的比赛方案为实例,将方案的主要内容总结如下(图4):

图4 比赛方案结构

如图4所示,进攻方案包含8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由原则或策略和战术方法组成[7]。如攻联防方面,原则可以是传导球要耐心,机会选择合理,增加内线攻击的选择。策略部分就是能够增加4号罚分线策应接球和5号位低位错位进攻,转换机会发生时加快进攻节奏,阵地进攻中注意进攻的延续,多调动对手的防守移动。战术方法主要包括攻击点和机会点设置。防守方案中防挡拆部分又包含了中路和边路挡拆的方式,防掩护特指无球掩护,包括常规掩护、手递手配合、横拉掩护、内线间掩护等。

综上所述,赛前阶段的比赛方案制定过程需要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操作流程环环相扣,集体建议的形式能够有效提升教练员决策的准确性。多种信息的交互分析,科学决策程序降低了决策风险,为成功制定冗余的参赛方案提供有效的支持。

3.2 赛中决策的非程序化由比赛方案冗余度决定

教练组临场工作的组织与分工是影响教练员综合工作成效的关键环节。教练团队的构成包括主教练、助理教练员、战术教练、科研教练和球探等。篮球是一项快速、瞬息万变的运动,而临场指挥有时又非常使人易于感情冲动。两者加在一起,往往使主教练漏掉许多场上发生的情况。这时一个头脑清醒的助理教练将大有助益。国家女篮前主教练马赫介绍到,在教练组中的专职助教首要职责就是在比赛中协助他把握暂停和换人的时机,提醒场上球员对方的战术,赛前主教练可给助理教练分配具体任务以便临场提供提示及建议。NBA教练霍林斯介绍,临场记录的事项应当包括换人、技术统计、双方队员犯规次数、时间的掌握等。他就习惯安置1名助理教练坐在靠近球员的位置,可以帮助身边的球员解析场上球员的表现、场上的情况以及为他下次上场做准备提供帮助。教练员临场对信息的处理和决策受本队球员、对手、裁判员和现场观众等诸多因素的干扰。由于决策环境的特殊性,教练员对信息的处理困难程度数倍增加,教练组其他成员参与决策受到客观条件限制。而且,篮球比赛中众多事件快速发生,对教练员决策又提出了瞬时完成的要求,这些是教练员对信息进行完整快速处理的巨大挑战。

通过总结归纳多位国内外专家的经验,图5比赛中教练员的决策应当包含3种形式:延续既定比赛方案,已备方案中择选,设定全新方案。西蒙表示决策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发现问题、设定目标、生成方案、方案抉择、决策实施和评价反馈。结合篮球比赛中教练员攻防决策的实践,将3种决策形式按照西蒙决策理论设定的决策环节绘制图5。教练员决策前的第一步是发现问题,如对方如此举的目的是(得分还是控制时间)?哪些线索需要重视(对手换上没有投射能力的篮板手意图加强篮板球,但是进攻端攻击力减弱)?预期接下来会出现哪些情况(替换下核心球员,是出于体能还是战术原因)?

图5 不同冗余度状态下赛中决策形式流程

如图5所示,问题发现后,3种决策流程有不同的触发机制。首先,延续方案是对问题进行评估后,认定现行战术策略得当,不需对方案进行调整。这项评估应由助理教练参与,特别是在现代篮球教练组配置逐渐完善的情况下,分管防守和进攻的教练通过针对性的观察分析,第一时间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主教练,由主教练最终决策。例如,按照既定战术,球员错失1次空位投篮后,教练员需要评估这个进攻中的“问题”,是否需要调整战术?人员是否调整?机会选择是否需要重新设定?然后,认定此次投失是球员状态正常反应,遂延续比赛方案。

其次,若当对手阵中某名球员突然爆发时,教练员就要考虑改变战术策略来遏制。此时,若赛前针对性制定了相关预案,则可通过分析,选择是调整对位人员,或改变局部的防守策略,亦或是变换整体的防守形式方案。这些方案若在赛前已有准备,即便球员临场接受调整指令,执行效果也通常是有所保证的。

最后,当球队比赛中面临突发事件,赛前未制定相关预案、冗余度不足时,教练员就依靠情景比拟,借助经验,寻找可以匹配的应对方案。当现实情况极其特殊、未有相应经验可借鉴时,教练员决策程序简化,“直觉”反应就成为解决问题的最终选择。

综上所述,当赛前方案冗余度充足,可以应对比赛出现的多种问题时,决策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教练组成员间的分工协作,启动程序化的决策流程。当遇到突发事件,决策目的不明确,环境复杂,信息处理受阻的情况下,主教练此时无法借助其他成员的帮助,应以个人经验和直觉对情况进行情景比拟后快速决策,这就是应急状态下教练员决策的非程序化体现。

3.3 赛前和赛中教练员决策的操作流程

赛前和赛中教练员决策的操作流程分别呈现程序化和非程序化的特点,结合2015—2018年中国男篮问鼎亚锦赛重夺亚运会冠军的成功经验,总结出具有共性特征的教练员决策的操作流程(图6)。

图6 教练员赛前准备和比赛阶段决策操作流程

信息收集和处理阶段。在运动竞赛中详尽地了解对手及本方的各种信息,是制胜的先决条件。陈裕通过调查,发现篮球比赛的赛前、赛中和赛后3种信息中,赛前信息重要性高于赛中信息,远高于赛后信息[8]。竞技信息的处理分为教练员竞技信息的处理和运动员竞技信息的处理。据前NBA太阳队首席球探Walt先生介绍,NBA球队通常配备一个由多人组成的技术小组,这里面包含技术组主管、多名球探、视频分析师和数据分析师。主管负责根据教练组需求,细分任务到球探、视频分析师及数据分析师。球探需要到现场实地侦查对手情况,并撰写详细的报告给主管,视频分析师和数据分析师利用科技手段将视频进行归类分档,剪辑合成,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最终汇总给主管形成一份信息丰富的球探报告。

视频数据信息的遴选,并进行初步战术决策。这项工作主要是由分管球队比赛策略方案的战术教练或助理教练完成。在过去两年的中国男篮国家队蓝队中,负责策略建议的是杨文海和王怀玉指导,两人分工明确,分别注重进攻和防守,极大地提高了视频数据信息处理的效率。

教练组会议讨论确定比赛方案。这个步骤是建立在前两步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收集和初步比赛策略的制定之后,教练组全体成员讨论达成的统一方案的过程。会议的时间可长可短,这个过程通常放在比赛日当天早餐前进行,由分管的助理教练和战术教练主讲,由主教练组织讨论和分析,各抒己见,形成一致性决策方案。参赛方案制定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队员的经验、对全队攻防体系的熟悉程度以及接受能力。如表1所示,这是在备战同韩国队的比赛前,通过对重点球员赵成珉的个人特点分析后,对位球员对防守方案方面的认识。关于赛前的重点球员的防守策略,教练员同球员间要形成高度统一的认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取得了效果。

表1 国家男篮锋线组球员对韩国队赵成珉特点的分析汇总

球队视频会议,由全体教练组和球员参与,地点可以是球队下榻的酒店或是在热身踩场前的场地中,是比赛方案由教练员向球员传递的初步阶段。通过观看对手主要的战术形式,重点球员的相关特点和攻防趋势,以及助理教练对战术环节解析,使球员对对手建立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传递教练组会议中确定的比赛方案中的策略要求。通常这个过程视频要求简短精悍,以10~12分钟为宜,整个会议不超过15分钟。

赛前战术演练通常是在比赛日当天或比赛前24小时以内的训练课上进行。赛前踩场训练是进行针对对手战术演练的黄金时间,通常时间1小时以内。约翰伍登曾说过,训练前的计划将对训练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赛前训练前也需要教练员制定详细的计划,主要包括球员特征模拟与防守策略演练、主要战术形式模拟与防守策略演练、主要战术环节的模拟与防守策略演练。训练期间,球队需根据对手特点安排替补阵容模拟对手,对特定战术环节进行模拟,比如挡拆战术、低位夹击后的防守轮转等。其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及时沟通,球员也应有反馈和建议的权利。

赛前准备会,通常是有全体教练组和球员参与,是对比赛方案中策略和原则的统一和整合,特别是在视频会议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赛前踩场训练战术演练过程中对方案的修正和调整,所有问题在赛前准备中都要统一解决方案。陈月仙认为篮球赛前准备会是任何级别的篮球队在赛前不可忽视的一项准备工作。同时也是教练员在赛前做好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调动队员的积极性,统一全队思想认识,团结一致,扬我之长,克己之短,争取比赛胜利的一个重要方面[9]。国家男篮希腊外教雅尼斯经常讲,“Make sure everyone are on the same page”,就是在强调每个人在赛前准备会统一战术思想的要求。

赛前动员会,教练员在比赛期间的攻防决策是由其团队成员辅助,在多变的比赛过程中快速的反应、某些决策的产生是教练员的灵机一动瞬时作出的。由于篮球比赛分成4节,每节有10分钟,在第1节和第2节之间,第3节和第4节之间,应有2分钟的比赛休息时间。两个半时(第2节和第3节)之间应有15分钟半场休息时间。因此,从时间线角度出发,教练员的决策工作流程第一步是赛前动员会,通常这个部分会在赛前的30~45分钟球队更衣室内进行,此时部分球员已经进行热身活动,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角度,球员都处于兴奋状态。此时,需要教练员以简短有力并且带有感染力和鼓动作用的语言充分调动球员的情绪和积极性,为比赛中表现适合的精神状态打下基础。如同中国队在2018年亚运会决赛前面对伊朗队动员会上主教练李楠讲到的,一方面蔑视对手为“老家伙”,指出对手因年龄因素导致的体能劣势,帮助建立自信,另一方面明确鼓励大家放下包袱,力拼对手。从中国队比赛开局表现可以看出,鼓舞和激励效果明显。同时,在这个环节更加重要的是对比赛方案的回复和强化,也是让每名球员明确比赛策略原则,强化战术细节的最后机会。

暂停和换人,教练员在临场指挥中需要通过暂停、换人、语言及肢体语言指导来传递决策的信息。其中,暂停和换人是执教行为的重要体现,绝大部分成功的教练临场时均以全局的观点看比赛,冷静、全神贯注地分析场上情况,而不是试图控制自己队员在场上的全部行动,纠正他们的每一个错误。教练员对球员技术指导、战术布置都是决策内容的表现形式,这些都以信息形式作为中介,由决策主体——教练员作用到决策客体——运动员身上。由运动员体现教练员的每一次战术布置和技术要求,效果的好坏部分反映决策的有效程度。

节间休息和中场休息,是教练员对球队调整的重要时机,此时2分钟的节间休息,时长相当于两个常规暂停,是教练员进行调整及球员进行体能恢复的关键时刻。此时教练员应以积极鼓舞的语言帮助球员保持士气或以带有刺激性的语言激发斗志,总之教练员在此时会根据场上形势拿捏语言,把握球员的态度和情绪,为接下来的比赛创造有利的条件。不同于节间休息,15分钟时长的中场休息成为球队延续势头、逆转不利局面的转折点。

篮球运动的教练员在比赛中做的决定可以对球队的比赛表现做出显著影响,尤其是在影响比赛最终结果方面。NBA教练员Jack Ramsay曾说过,在一场势均力敌的篮球比赛中,教练员能否及时做出正确判断与决策,能否有效整合并调动全队的技战术力量争取比赛胜利,已成为衡量和评价一支球队是否全面成熟或能否成功发展的标志[10]。赛场情况瞬息万变,稍不留神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导致比赛的失利。面对赛况的不断变化,教练员临场指挥能力的强弱,尤其是关键时候的一个换人、暂停或场边的暗示往往能够影响比赛的结果。

4 结论

面对篮球教练员决策模式程序化与非程序化的争论,文章从赛前和赛中的现实情况的差异分别进行理论探源和实证。赛前准备过程需要教练员及其团队严格的、缜密的程序化的操作,对比赛方案做充分的遴选和研判。而赛中教练员面对不同情况,对比赛方案的调整又包含了程序化与非程序化两方面的特征。此时,两种决策模式的顺序及触发机制受赛前制定的比赛方案的冗余度影响。冗余度好,通过程序化决策筛选备选方案予以应对;冗余度不足,就需要借助经验以及直觉进行决策,往往决策效果的不确定性会大大增加。综合中国男篮的成功经验,总结出的赛前和赛中教练员决策的操作流程可供竞技篮球领域的运动队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程序化教练员战术
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术后护理的临床效果
程序化操作在调度运行中的应用
教练员领导行为对运动员运动投入的影响研究——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中介效应
基于Houdini的VEX程序化建模高效搭建数字孪生虚拟工厂
战术精确打击“多面手”亮相航展
2016年里约奥运会跆拳道比赛女运动员主要战术应用特征分析
我校举办2018年全国舞龙舞狮教练员培训班
合肥市击剑青少年后备人才教练员现状分析
如何对抗毛球!全方位战术考察
美国战术供应公司AR10执法战术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