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融合戏剧,教改走出了新路子

2019-08-13 09:11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手绘剧场戏剧

记者:刘校长,您好!首先我很感兴趣的是,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是如何与戏剧结缘的?

刘燕君:我是语文教师出身,

常常习惯性地思考怎样将语文课上好,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即使当了校长也是这样,对语文的喜爱、研究从没有停止过。当初走上校长岗位时,所在学校有1000多名学生,他们来自全国24个不同省份,60%都是非京籍学生。怎么挖掘出这所学校的特点,让孩子们平等地享受教育呢?我发现,学校的校园剧很有生命力,但只有少数学生参加。能不能把校园剧发展成素质教育“大戏”,让全体师生都参与进去呢?萌生这样的想法后,我就开始带着全体老师和学生把校园剧做成每个班级都有、所有孩子都参加的活动。孩子们、老师们就这样爱上了戏剧。

记者:那段时间老师们是怎样学习戏剧表演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刘燕君:为了学习并演好戏

剧,我带着老师们一起请教专家名师学习戏剧表演。还有的老师放弃周末休息时间,主动去国家大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去观剧学习表演,探索如何把戏剧搞好。天道酬勤,很快,校园剧在全校铺开了。

但是我们没有就此止步,我继续思考,是否应该用科研去引领校园剧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呢?第二年,我把这个想法转化为一个区专项课题——《小学校园剧课题研究》。第三年,学校开始做与校园剧有关的课程并申报金帆团(话剧团)。这一年,学校话剧团被顺利评为北京市金帆话剧团。

记者:来到回民实验小学之

后,您是如何开展戏剧教育的?

刘燕君:2012年,我调任回民实验小学校长。了解了学校发展历史后,我经过认真思考,希望通过嫁接的方式将这所百年老校的民族特色与艺术教育实现融合。自此,回民实验小学开启了新的课程改革之路。我带领老师们首先吸纳了在原来小学成功实践的课程经验,第一年把班级剧组、年级剧社、学校剧团组建起来,和老师们一起开始研发适合这所学校的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选择一个主题作为本学期综合实践课程的研究内容,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一学习主题自选学习内容。

短短几年时间,我们就研发了“以促进学生提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戏剧综合实践课程”,从“美德、美智、美能、美行”四个课程维度,搭设了“五育并举、多科联动、修炼素养”的综合训练场,构建了三级学生实践体验社团,实现了班级有剧组、年级有剧社、学校有金帆话剧团。回民实验小学的戏剧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结构和特色,并成为学校的品牌和名片。

记者:据我了解,学校各个班级的剧组排练了大量的红色经典剧目,对师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从校长的角度您是如何想到要这样做的?

刘燕君:很多红色经典因为年代久远,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并不容易被时下的青少年学生所理解,加之带有特殊的时代烙印,那些榜样人物所表达的价值追求在今天的小朋友看来,不但难以接受而且不便学习。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经历时间过滤之后,那些革命先驱所追求的高尚信仰、崇高精神历久弥坚,更加珍贵。我们非常珍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全校师生和职工全员参与,以戏剧教育为载体,通过语文综合实践课程,将《江姐》《洪湖赤卫队》《草原英雄小姐妹》《红旗的一角》《闪闪的红星》等一个个红色经典搬上了舞台,拓宽了传统课堂,把语文教学融于戏剧课中,让红色经典走进孩子的生活,把40分钟小课堂拓展为戏剧实践大舞台,形成“全员体验、回归情境、转化角色、自我教育”的模式,使家校协力,成为“以美润德、以美启智、以美练能、以美践行”的综合训练场。

记者:这个做法可是大大拓展了语文育人的功能啊。

刘燕君:是的,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打破了众多学科的羁绊,构建了大语文课程。实际上,近年来,我们将语文与戏剧、歌舞与戏剧有机融合,开发形成了核心校本课程,开发了很多优秀的剧目,它们突破了各个学科内部的藩篱,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羁绊,将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进行了有机融合,构建了和谐共生的大艺术课程和育人环境。

记者:你们都创作排练了哪些

剧目?

刘燕君:学校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是练习歌舞剧,并以民族歌舞剧为龙头,开发了表现环保主题的经典歌舞剧《麻雀与小孩》、音乐手偶剧《小兔乖乖》以及科普歌舞剧《谁是朋友》等,此外还有快板剧、英语剧、数学情景剧、诗韵剧等不同形式的戏剧。五、六年级的学生则触摸现实,根据现实素材适当地开展创作,他们以学校打气站为素材,排演了《向东向西》,结合环保、交通等题材创作了快板剧。学校还帮助高年级学生创作了很多精彩的课本剧,如《晏子使楚》《西门豹》《田忌赛马》等,使戏剧与语文课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记者:语文融合戏剧,效果突出,都取得了哪些成績?

刘燕君:语文融合戏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体验、创造、娱乐、教育于一体的全身心、多感官、齐参与、情景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从而使课程更加立体化,也让课堂变得更加多维了。现在,学校每个班级都成立了诗韵剧组,学校还成立了“春芽学生剧团”“阳光教师剧团”,这种以语文戏剧课程为载体、低门槛体验式的教育模式,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学校排演的音乐剧、童话剧、歌舞剧、校园快板、校园剧等剧种在北京市中小学艺术节大赛中均获一等奖。2012年,学校还荣获了国家大剧院歌剧培训基地校、北京市艺术研究先进校的称号。

记者:师生在参与表演中都获得了哪些成长体验?

刘燕君:我们的戏剧课程,秉承的是全员参与、全科覆盖的原则,不仅是师生参与,学校里的其他人员也都参与进来。在排演戏剧尤其是红色经典的过程中,学校全体教职工和学生都参与其中,后勤人员、任科教师可以担当教师剧团的主要工作,甚至食堂大师傅都可以登上舞台表演。每个人都是多重角色,他们通过戏剧课程体验不同的人生,去感悟、去浸润、去传播真善美,在塑造角色的同时重塑自己的人生。

记者:在您的印象中,对于学生的变化是否有让您印象深刻的人和故事?

刘燕君:那真是太多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学习《江姐》这个故事时,五年级(1)班的段柔同学创作了讲解手绘本。她说:“以前总是画单幅画,《江姐》这个手绘本需要连续画多幅画,这不仅提高了我的绘画技能,而且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了这部戏,对江姐这个人物也有了新的认识。”一些高年级的学生还主动告诉我,希望能把自己读到的江姐的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同学听。为此,我们还举办了一个比赛活动,经过一轮轮的竞赛,学校还诞生了12名红色故事讲解员。小讲解员们带着感动和责任,开始了自己的红色讲解之旅。

记者:据我了解,学生在参与制作戏剧海报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一门新课程,请您具体谈谈。

刘燕君:其实,这个新课程就是手绘本课程。随着艺术实验课程的开展,学校的诗韵课程在原来海报的基础上,发展了手绘本教学项目。我们以手绘本为突破,教会学生把学习、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事物,用画笔表达出来。学校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平台,如诗朗诵剧《红旗一角》《草原英雄小姐妹》《向东向西》等剧目,参演的学生要学知识,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其他不参演的学生还要为这个剧目设计手绘海报。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手绘本课程颇受学生喜爱。通过手绘童年、手绘艺术、手绘生活,学生们创作了很多有趣的作品。各年级还将学生的作品印刷成绘本,学校还特别印刷了一套绘本,分为“以美润德”“以美启智”“以美练能”三个主题,意在表明学校以诗韵戏剧的课程为抓手,来实现“以美践行”的最终目标。

记者:在了解学校戏剧教育的过程中,“语文剧场”这个词常常被提起。“语文剧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剧场?具有哪些特点呢?

刘燕君:“语文剧场”的诞生缘于我们对语文学习的深入理解和探究。我们认为,有实效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语文学习需要在立体的情境中进行,这个情境要能为学生提供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实践场”、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进阶场”、审美鉴赏与创造的“体验场”,以及文化理解与传承的“展示场”。而“语文剧场”恰好能提供这样一个综合的“练能场”,师生在这个“场”中共同学习、交互生长,从而获得真知、真能。

“语文剧场”不等同于课本剧表演、舞台演出,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语文课堂。它是以自然班为单位,借鉴戏剧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从戏剧视角、表演视角将一个主题的语文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理解言语、创新思维、感悟文化,把台前学习和幕后思考以戏剧形式呈现出来的一种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新范式。如语文剧《真正的好官》是“古代智慧家”主题式学习过程的呈现,以剧场方式学习语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前期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发挥想象力,对文本进行“补白”,将文本变成剧本,进行角色分工。在这一阶段,学生参与了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逐步掌握了语言表达规律,内化了言语经验。

记者:“语文剧场”在学生表演中如何呈现?

刘燕君:我们在表演过程中,在学生学习的困惑之处定格,“演员”和“观众”共同参与讨论,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重点放大,各自从多重维度自由表达探索和发现。把剧场置身于课堂,学生边表演边讨论边争辩,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自身获得的对语言表达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有理有据、清晰流畅地表达出来,不断深化对文学形象和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思维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譬如说,在剧目《真正的好官》中,会舞狮的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将“河伯娶亲”的场面烘托得热闹、生动,学生的审美潜能和创美素质得到了开掘。跨学科知识的运用,不同领域学习的整合,使“语文剧场”无痕地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语文剧场”使师生都成为学习者,戏剧的包容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然,“语文剧场”的位置也是无局限的,可以在校园中,也可以在博物馆中、家中,等等。换言之,“语文剧场”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时空,改变了语文学习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文本感知、文本感受和文本体验,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充溢着创新的气息。

记者:从您的介绍来看,“语文剧场”也可以说是学校的一个研究成果。

刘燕君:是的,“语文剧场”真的是我们这个团队多年潜心研究语文戏剧教育的阶段性成果。从学生表演社团到课本剧席卷校园,从戏剧元素无痕渗透课堂教学到以语文学科为核心整合多学科联动,从戏剧带动语文综合性实践学习再到“语文剧场”,这也是我们这个团队历时八年,经历三个层级的进阶式实践,走出的一条以儿童发展为中心、以“润德练能”为目标、以探究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语文教改新路。

实际上,我们已经形成了以“语文剧场”为龙头,包含德育剧场、数学剧场、科学剧场、英语剧场等在内的学科剧场。在这个学科剧场中,有唱响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精神传承,有浸润心灵的美德“鸡汤”,还有丰富多彩的知识学习和综合能力训练的平台。学科剧场既是学生交互学习的学习场,更是获得真知、真能的综合情境场。一个个学科剧场为学生营造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产生了跌宕起伏的场波动、场效应。可谓是,正能量十足,场效应强烈。

记者:据了解,咱们学校有一个戏剧教育的智囊团,您是如何找到这个智囊团的?

刘燕君:是的,中央戏剧学院的师生就是我们的智囊团,大学的老师来到小学给我们指导,我们既高兴又感动。

2014年初,戏剧教育在我们学校发展遇到了一个瓶颈期,但是我感觉戏剧教育这个载体还有更多的功能和价值没有挖掘出来,我们渴望戏剧教育更上一层楼。然而学校有限的能力和人手却限制了戏剧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急需突破发展的瓶颈登上新的舞台。此时,“高参小”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

2014年4月,北京市实施“高等学校和社会力量支持中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发展工作”,这项工作被简称为“高参小”,我们学校有幸成为“高参小”的成员校,与我们牵手的学校正是中央戏剧学院。同样是对于戏剧的热爱和期盼,让我们大小两所学校的师生走到了一起。我记得特别清楚,当年9月1日的开学典礼上,中央戏剧学院的专家老师来到学校参加开学典礼,并为学校挂牌,学校成为“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教学示范基地”。也就是从那一天起,中央戏剧学院的老师们进驻学校,走进课堂,为学生们普及戏剧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支持学校的美育发展。也就是从那一天起,学校的文化建设、课堂教学、社团发展、教师培养、理論研究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记者:大学老师一般多长时间来校指导一次?

刘燕君:他们每周都来上课,既给老师上课,也给学生上课。当然,我们也不仅仅请教授来,而且也组织学校教师走进中央戏剧学院,进行学习提升。我也常常跟着学习,对我个人来说,多年的戏剧教育之路,越走越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与中央戏剧学院的张娜处长、曹艳老师等专家的交流,使我对戏剧教育的认识上升了一个台阶。困扰许久的问题也解决了,我不再纠结去为戏剧教育找一个模式,不再被功利所绑架,因为戏剧教育是伸向灵魂的。

记者:随着学校戏剧教育的发展,它很快成为优质教育资源,你们又是如何发挥它的辐射影响作用的?

刘燕君:很多人都知道,我们学校是戏剧教育特色学校,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山里,有一所回民实验小学的姊妹校,那里有着同样热爱戏剧教育的校长、教师和孩子们,那就是妙峰山民族学校。五年前,我们两校牵手,签订了姊妹校的友好协议,从此两校教师如走亲戚般交流往来,互相学习,彼此促进,戏剧教育助力师生共同成长。近几年来,为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学校接受了传播优质教育资源使命,我们带领老师们走进河北、江苏、浙江等地,将戏剧教育、学科剧场送到众多学校,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分享戏剧教育的魅力,感受学生成长带来的变化。

未来,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努力,与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交流戏剧教育,创新学校发展,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搭建更大的舞台,为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手绘剧场戏剧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手绘精彩《追梦》创刊等
创意动物手绘
开心剧场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手绘
手绘二十四节气
开心剧场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