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坚守创造

2019-08-13 09:11方媛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刘校长戏剧民族

方媛

2018年5月3日上午,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召开的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金鹏科技团等高水平学生社团命名大会上,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校长刘燕君作为民族示范学校代表,把自己多年来的戏剧教育经验与全市教育同仁进行了无私的分享,引发了广泛的赞誉和强烈的反响。

她说:“戏剧像空气,戏剧像一座养生堂,它涵养着人生,使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遇见最好的自己。我和我的团队让感性的戏剧教育与理性的教育科研联姻,擦出了无比动人的火花:灵动的戏剧让严谨的科研变得有画面、有温度;科学的研究又使感性的艺术更加淡定、更加理智……”

刘校长做了十年的戏剧教育,她原创的多元、立体的小学戏剧课程成为了素质教育新模式,而且可操作,可复制,易于推广。回望十年的潜心研究与实践,对戏剧教育的不懈探索是她十年校长生涯的进阶,更是百年回民实验小学再度腾飞的发展史、民族学校好老师的培养史和一批批民族好少年的成长史。

不忘初心——守护民族学校的光荣与梦想

初夏的清晨,身穿素花连衣裙、背着双肩背包的刘燕君校长,迎着朝霞、面带微笑走进了回民实验小学的校园。师生们看到她,都愿意与她亲近,远远地就打招呼:“刘校长好!”刘校长和蔼地一一回应:“你好!你今天真精神!”

这时候,一个梳着小辫子的女孩子跑到刘校长身边,天真地说:“您是我见到的最漂亮的校长,您也和我们一样每天背着书包来上学啊?”刘校长笑着拉起孩子的小手说:“是啊!我和你们一样,每天高兴地来上学!”校园里传来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

清晨的这一幕温馨而动人,一个能让所有师生都主动亲近的校长,一定是大家的“主心骨”。刘燕君校长是2012年调入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的。那时,这所始建于清末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八月的民族学校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办学规模小、缺乏教育特色等原因使全校师生在东城区盟(校间深度联盟)、贯(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带(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带)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中极度缺乏自信。

“抓准民族学校在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实现百年老校的再度腾飞”是刘校长和全校师生共同的愿景。她总是鼓励师生们:“咱们学校能够风风雨雨一直屹立不倒,一定有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一边回头望,找回百年教育的初心;一边放眼未来,开启民族学校发展新征程。”

刘校长首先带领全校教职工进行百年校史的挖掘和整理,回访老校长、老教师、老校友,翻阅档案馆资料,深入社区进行调研,向全体师生、家长下发问卷……她希望更多地了解这所百年老校的历史,更多地了解与学校发展相关的人员的愿景,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地做好学校未来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

在刘校长的带领下,老师们意识到自身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使命,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要将民族学校的发展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科学正确地认识民族团结教育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实事求是地走好民族学校发展的每一步,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培养有用人才。

随着挖掘、整理、调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刘校长更是以她多年的教育经验敏锐地发现,回民实验小学作为一所民族学校,生源和教师来自不同民族,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多民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彼此尊重理解、和谐共融是摆在学校发展面前的头等大事。必须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要找到一条促进民族团结的路,这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学校的教育质量才能提升,百年老校才能再度焕发勃勃生机。

回民实验小学在刘校长的引领下确定了“和·合”的办学理念,全校上下统一认识,赋予“和·合”和而不同、各具其美、彼此融合、美美与共的价值内涵。“和·合”办学理念的确立拉开了学校发展顶层设计的序幕,为这所民族学校找到了发展的方向。

接下来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了。刘校长将百年校训“勤、慎、诚、敬”视为珍宝,她说这是百年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百年文化的基础。在与课程部门的干部和教师几次研讨后,百年校训有了自己新时代的意义:“勤”指手勤、脑勤、体勤;“慎”指谨慎、先思后行;“诚”指诚实、真诚;“敬”指敬人、敬己、敬自然。再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学校明确了将培养具有“美德、美智、美能、美行”的“四美少年”作为育人目标,并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夯实发展基础,滋养民族情怀,培育艺术素养,提高生命质量”的学园、乐园、家园,打造“和·美”校园。

思想、理念都到位了,就是研究顶层设计的最后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环了——选择育人路径。当时,刘校长作为一个已经在其他学校成功建立了金帆戏剧团的校长,并没有直接将戏剧教育的经验“强加”给回民实验小学,而是让师生们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进行选择。由于校园戏剧的门槛低、难度小,每一个师生都能参与;又因为它有趣味、有魅力,为每一个师生提供了一种集体验、创造、娱乐、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实践平台,大家都乐于参与,于是令人喜闻乐见的戏剧教育走进了百年民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和戏剧教育从此牵手同行,相得益彰。

刘校长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带领团队科学分析学校现状,准确定位发展方向,潜心寻找育人路径的。一所在教育改革浪潮中迷失方向的民族学校,幸运地遇见了自己新的引路人,找回了初心,找回了自信,找到了继续奋斗前行的目标。

上下求索——坚守戏剧教育的勇气与智慧

走进刘燕君校长的课堂,就像走进了一座养心堂,可以非常放松地享受学习的过程,尽情地感受艺术与学科融合的魅力,毫无压力,只有满满的动力。

这是一节语文表达课,刘校长正在与学生讨论“成长”的话题。她请身边的一个女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不料,这位女生却说:“我不想说。”说着,眼圈还泛了红。刘校长赶快请她先坐下,然后像知心大姐姐一样宽慰她:“没关系,不想说就不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習,想说的时候告诉老师。”

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刘校长一直非常关心这位女生,讲课时不留痕迹地给予她眼神上的鼓励,自学时走到她身边帮助她……即将下课的时候,学生们合作进行学习成果展示,这位女生居然举起了自己的小手,说:“我想演一演故事里的妈妈。”刘校长激动得送给她一个拥抱。

课后,刘校长说:“作为老师,我怎么忍心让孩子在课堂上因为紧张和不舒服落泪呢?那又怎么能爱上学习呢?我的课堂是童心课堂、无错课堂,我要让学生自然享受艺术的滋养,感受学习的快乐。”

这是在戏剧教育理念下的本真课堂,是真正的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戏剧教育最终要实现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刘燕君校长是一个热爱艺术、具有文艺情怀的人,在她面前你总能被无数积极乐观、执着向上的热情因子包围、感染:“当遇到不开心、解不开的事,只要你爱艺术,你就可以抒发、可以排解。戏剧会让你变得丰满、变得充盈而快乐,还会感染别人。你往哪儿一走,都是正能量……”说到这儿,刘校长眼神中那一灣晶莹透亮的清泉在跳跃着。

刘校长做戏剧教育的这十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初,她只是想,因为小学姓“小”,所以要把儿童放在第一,做真实的儿童本位的教育。而戏剧作为一项综合艺术,具有超强的集体性和无限的多功能性,它能够对人产生道德的、审美的、思维的乃至心灵的等多方面的影响,同时对人的个性气质、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能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是一种自我完善的全人教育。于是,刘校长带领她的团队开始探索小学戏剧教育的实施模式。

但从刘校长选择戏剧教育的那天开始,最不缺少的就是质疑的声音。有人说:“小学教师做戏剧教育,专业能力根本达不到……”也有人说:“国家、地方规定的课程、课时那么紧张,还做戏剧教育,做梦呢吧!根本就不太可能……”面对周围的“七嘴八舌”,刘校长从未怀疑过自己的选择。她鼓励团队:“我们要允许大家说,越说,我们越坚定。我们就是要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探索一条素质教育的新路径。我们一定可以圆梦成功,用成功来激励成功。” 有了梦想就必须坚定,甭管别人说什么,咬定青山不放松是很重要的。

一个人如果能够十年坚定地去做一件事,那他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在刘校长的教育思想里,小学戏剧教育决不是简单的舞台演出。“我们不需要培养专业的演员。小学戏剧教育的目的是打破‘高大上的说教,以戏剧为纽带打通学科界限,让生活中、学习中的人和事自然地融在一起,通过无痕浸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唤起学生走上人格和精神世界的自我完善之旅。”所以,回民实验小学的戏剧教育实施是在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市级科研课题的引领下,与学校文化、课程、教学、活动等全方位的工作无痕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学生伸手可摸,教师、家长全体参与,大家共同进步、共同完善。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戏剧生动的形式吸引着学生全程兴趣盎然地参与教育活动,成长为充满正能量的人,同时把这种能量传播、感染到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人生铺上一层温暖向上、向善的底色,一生走在追善、寻美的路上。

“你给小学生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立德树人,孩子是听不明白的,但这又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怎么办?戏剧教育破解了这一难题。” 刘校长不愧是北京市的特级教师,她说,“戏剧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一个小切口。每一个剧目都是一个生动的德育素材。学生们在课堂上表演有趣的故事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的心路历程。比如,音乐课上的歌舞剧《谁的颜色最美丽》,说的是彼此欣赏、互相支撑才能拥有美丽的彩虹;科学课上的《一块口香糖》,宣扬的是低碳环保的理念;语文课上的《游园路上》使孩子们懂得劳动最光荣……表演中,学生反复揣摩人物的心理,用自己的体验来展现故事。道德教育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着。观看表演的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感也同样被激发出来。” 课堂上,教师们学习刘校长运用戏剧教育的方式使学生提高了辨别“真、善、美”,识别“假、恶、丑”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中鉴别美、欣赏美、审视美,透过外在的美触摸内心的美,美与德融为一体,学生的人格修养和艺术品位都在不断提升。

刘校长用了十年的时间,将戏剧教育从活动做成项目,从项目做成课程,又通过课堂去实现课程的目标。回民实验小学的戏剧课程在京城有着相当的影响力,获得过北京市优秀课程评选的一等奖。就拿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七颗钻石》来说吧,这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童话故事,学生有着很多的学习渴望:有的学生要学习生动地讲故事,将这个故事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伙伴;有的学生要将这么美好的故事改编为剧本,搬上舞台进行表演;有的学生酷爱音乐,要为故事配上动听的乐曲;更有学生要将这个国外的故事用中国传统皮影戏的形式演绎……于是,语文教师要交给学生如何讲故事、改编剧本;音乐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赏析中外名曲的过程中针对作品做出选择;劳技教师要和学生们一起做皮影、演皮影……学生参与戏剧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真实任务驱动的过程。剧目使各学科资源整合,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共同设计主题课程实施方案,形成研究共同体。这不仅是教育教学的改革,更是素质教育新模式的创新。刘校长说:“戏剧将各学科教师组建成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改变了以往教师间因学科不同而接触少或者不接触的现象,教师之间形成互相支撑的力量,大家一同做一件有意思的事,实现了价值认同和价值自觉。”

学校戏剧教育的成果斐然。如今,学校是中央戏剧学院教育教学示范基地,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戏剧分团,先后获得“京城教改创新领军小学”“北京市民族团结示范校”“北京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北京市民族教育先进学校”“北京市基础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首个应急教育示范学校”等称号和奖项。学生在每年市区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中,均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皮影社团参加全国皮影大赛获得一等奖;舞狮社团、曲艺社团多次受邀参加市、区文艺演出活动,受到好评;学生还经常深入社区、走进社会参与各种文化演出或交流活动,通过公益服务类课程的实施提升综合素质及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刘燕君校长的戏剧教育实践,凝聚了一种精神,锻造了一个团队,举起了一面旗帜,带领了一批师生,走出了一条有教无类、全员参与、尊重个性的教育之路。

无私分享 —— 执着公益帮扶的情怀与力量

刘燕君校长又背上行装去支教了,已经数不清这是她多少次送教下乡了。想到孩子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写作文又是语文学习的难题,这次刘校长给村里的孩子们带去的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由皮克斯动画公司花了三年时间创作出来的动画片——《鹬》,计划指导孩子们看动画、学描写。

一走进教室,刘校长便看到了孩子们一双双躲闪的眼睛和羞涩的脸庞,课前的热身互动变成了她一个人的“独角戏”。最不可思议的是,当刘校长问孩子们是否喜欢看动画片的时候,全班学生齐声告诉她——不喜欢。之前的一切教学预设都归于零,提前准备好的教学设计由于学情的严重不符不能实施,连下面听课的老师们都为刘校长捏了一把汗。这课到底该怎么上?

刘校长知道,自己面对的这群孩子在语文学习中亟待解決的问题并不是怎样写作文,而是要有勇气自信、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刘校长凭借多年的教学积淀与睿智,迅速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鼓励学生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讲一讲自己为什么不喜欢看动画片;然后播放动画,让学生学说一段话,说说自己看到的内容;最后,班级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到底小孩子应不应该看动画片……

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并没有动笔写一个字,但是在刘校长不断鼓励、激励和教方法的过程中,他们从不敢说话到有人壮着胆子说一句话,到试着说一段话,再到“脸红脖子粗”地争论了起来,突出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很好地解决了乡村学生语言学习“不张嘴”的老大难问题。

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刘燕君校长的课堂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这是一节没有教案的语文课,却是刘校长认真备了几十年的语文课。她真正把孩子们装在心里,点燃了孩子们心中上进求学的火花,撒下了一颗颗充满希望的种子。课下,孩子们都围着她问:“您什么时候还来给我们上课啊?”刘校长与孩子们约定,一定多来,定期来!

近年来,很多媒体对刘校长的治学思想和教育创新进行了专题报道。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和已取得的成果,刘燕君校长仍旧淡定、从容,积极投身教育公益事业,她要让更多的学校、教师和学生获益。她坚守在她所眷恋的三尺讲台上,课堂向全校教师、全市教师开放;她经常出现在市区的教学研讨会上,执教现场课传递戏剧教育与学科融合的魅力……北京市民族教育学会特别为她成立了“刘燕君特级教师工作室”,以工作室运作的模式带动区域民族学校的共同发展,促进区域民族教育事业的腾飞。作为“国培计划”特邀专家,刘校长的身影更是频频出现在偏远山区,走边陲、进老区,她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我国发展重大战略之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7年初,当大多数学校都在等待上级领导推进京津冀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计划安排时,刘校长主动牵手河北省保定市的八所小学,形成学校发展共同体,在课程建设与实施方面无偿给予兄弟学校理论与实践的支持。刘校长多次前往保定,给老师们上示范课、进行专题讲座,和校长们交流管理思想……保定市莲池区五尧乡南沟头回民小学的一位老师在微信中写道:“刘老师说,教师不该把课堂当秀场,课堂应该是孩子们的训练场,学习本来就是让师生变得更好的一个过程。她的话让我对自己的教育之路充满信心。我太幸运了,听到了这样的大师的课,我要把对这节课的感激之情放在今后的教学中,以一种全新的高度和眼界来要求自己和突破自己,用课上学生的一句话来说,就是‘逼自己一把,让自己成长为更好的老师。”河北省的八所小学分别结合自身情况,启动了民族团结教育和戏剧教育课程,迅速提升了乡村小学的办学质量。此外,刘校长还多次在全国中小学戏剧课程高峰论坛等高水平教育研讨活动中与来自台湾、香港及内地的教育同仁一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今天,当我们走进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最打动人的是洋溢在每一个师生脸上的精气神,是写在脸上的自信,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由内而发的艺术本能,这是一所民族学校真正的百年文化传承。就像刘校长在给新一届毕业生的赠言中写的:“回民实验小学走出的毕业生,首先是一个具有民族情怀的人,将‘中国梦作为自己的成长梦。接着,在追梦的路上,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作为师者,我们还希望你们始终做一个有着浓郁生活情趣的人,爱美、追美、创造美,幸福快乐一生……”

不忘初心,追求教育的光荣与梦想,弘扬百年民族学校的价值自信和底气。刘燕君校长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满怀文化情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敢作为、敢担当,努力不断地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彰显了民族学校领路人的坚定与执着。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刘校长戏剧民族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MINORITY REPORT
永不磨损的丰碑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刘校长又来了
感谢词
送顶官帽给你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