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的儒家思想基础(上)

2019-08-15 17:21查芬月
健身气功 2019年4期
关键词:修身养性习练中庸

查芬月

健身气功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土壤。纵览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思想,儒家思想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在总结、概括和继承前人先进思想基础上产生的智慧结晶。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它融会贯通到宗教、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道德、技艺等各个方面,使它们都深深打上了儒学的烙印!

健身气功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中华大地,受到中国几千年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与濡养。无论从功法技能,或是功法理论,都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思想。本文仅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健身气功中的儒家思想基础。

一、修身养性

儒家人也练功,他们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风气历史悠久。但儒家的修炼有自己的特色,即以道德为首要目标,内省为主要手段去“修身养性”。“修身”,是指修养身心,使身体健康;“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终生追求养内省之心,而孟子追求养浩然之气,可以说他们都是修身养性的楷模。所以“修身养性”不仅是儒家学派重要思想智慧,也是儒家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儒家经典《大学》第一章就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从“修心养性”作起,然后推已及人,逐步扩大范围和层级,由家而国,而天下,使所在群体(家、国)直到整个世界的社会关系达到理想境界!这一章还明确提出“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观点。儒家把“修身养性”看得有多么重要由此可窥一斑!

《论语》里面关于修身养性的记载则更多,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等等。《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又一部经典。这部经典更是直接提出“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总之,在儒家的每一部经典中,关于修身养性的深刻论述我们随处可见,这些观念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并成为几千年来读书人的座右铭和毕生追求!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养生总是与道德修养相联系。例如宋明诸儒爱静坐,他们认为静坐练功与“修身养性”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他们不仅把静坐看作是“修身”的基础,而且还把它视作明理的阶梯,“养性”的法门。

健身气功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学问,它涉及到人的心身、性情和行为的全面修养,深入到人生的许多方面,可以说健身气功是名副其实的心灵修炼之术。而健身气功的特点也比其他运动养生项目更适合“修身养性”。

健身气功的动作柔和缓慢,在祥和优美的音乐引领下,人们很快就能进入松静自然的和谐状态,心神逐渐宁静。习练者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了身体的平衡稳定机制,心理压力也在不知不觉当中得到了释放和缓解。他们“精神内守”、心情愉悦;恬淡虚无、心旷神怡,整个心身都沉浸在一种超脱的意境中。这种良好心态调节了习练者的不良情绪,进而优化了习练者的性格,使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全,有效的防止身心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现代社会,人们“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导致“小病必甚,大病必死”。而人们在健身气功入静状态下,不仅身体感到舒适,心情也非常舒畅,有效的促进了他们的人际关系和谐发展。实践证明,长期坚持健身气功锻炼,不仅强身健体,还开阔了习练者的胸怀,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这也正是健身气功的独特魅力。

健身气功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土壤,汲取儒家学说之精华,不仅强身健体,更能提升人的心身、道德和行为的全面修养。一名真正的健身气功习练者,应是一名极有道德修养的人,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在长期习练中得到不断提升。当今社会,如果把“修己以敬”、“修己安人”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社会将更加和谐,人类文明也将更加进步!

二、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出自儒家经典《中庸》,是“孔孟”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中”是“不偏”的意思,即“恰到好处”;“庸”是“不变”的意思,所以《三字经》中说“中不偏,庸不易”。

《中庸》是这样解释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就是说,各种感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即不偏不倚的状态;表现出来时附合法度,这叫“和”,也就是“和谐”。并强调说“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遵循的基本规律。

几千年来,“中庸之道”的观点深深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与骨髓深处,上至高官达人,下至黎民百姓,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它时时刻刻都在有意与无意中指导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为人处世。儒家的另一部经典《论语》对中庸之道也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在《庸也第六》中如是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说,做事守中,不偏不倚的品德,是最好的!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深受“中庸之道”的影响,明代名医养生大家龔廷贤的《摄养诗》写道:“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这首诗生动的体现了用“中庸之道”去养生的观点。而养生推崇“中庸之道”,在中国可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齐梁时代著名医学家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云:“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愁忧,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者,必久寿矣。”说明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遵循中庸之道,这样才能“久寿”。

明代医学家、养生家万全《养生四要》云:”“阴阳和则气平,偏胜则乖,乖便不和,故春夏养阳也,济之以阴,使阳气不至于偏胜也;秋冬养阴也,济之以阳,使阴气不至于偏胜也。”这里也明确指出养生要阴阳平衡,不可偏废。

而作为中国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气功,它的健身养生理念也不例外,处处彰显着“中庸之道”。例如,健身气功的一招一式都动静结合、张驰有度;动作既对称协调、不偏不倚,又遵循以“和”为序的观念;练功强度适中,循序渐进;它还运用“调心”来调摄情志,使人保持中正平和的心境;健身气功的基本功是站桩,也是要求中正安舒,不仅身形中正,还要作到身心和谐、持之以恒。可以说健身气功从功法技能到功法理论都是以中庸为指导思想的。

健身气功的习练也遵循着传统养生文化的“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的中庸理念,也就是要和于阴阳的变化,适应四时气侯的变迁。例如,很多人通过习练健身气功,不知不觉中身体健康了,其原因之一,就是阴阳在对立消长的转化过程中取得了统一,使有余者泻,不足者补,阴阳异常现象趋于平衡,这就是“和于阴阳”。

我们习练健身气功还要遵守“调于四时”的中庸思想,这在健身气功·六字诀中体现最为明显,孙思邈在《四季行功歌》中写道:“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阑,秋呬定致金肺润,肾吹唯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这首《行功歌》告诉我们习练六字诀要顺应季节,也就是“调于四时”。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体育项目,需要习练者长期坚持才能有效,但很多习练者只希望迅速见到效果,这其实是不懂中庸之道的表现。《三字经》说“庸不易”,运用到健身气功上,就是只要不偏离、不轻易变换自己的练功目标,持之以恒,就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瑰宝,是关于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健身气功是用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怀对“中庸之道”的拓展和提升,在习练健身气功时,我们要科学的理解和运用“中庸之道”,让健身气功更好的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修身养性习练中庸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习练六字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修身养性
内家拳道法平衡推演太极拳习练模式
谈选练健身气功功法或动作的方法
习练健身气功的一点体会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