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看形而上学的几个“主义”

2019-08-16 02:02刘曦
理论观察 2019年6期
关键词: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主义

刘曦

摘 要: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呈现依据,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们透过现象探究本质,遵循规律研究新事物,周而复始,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实践既是探究本质的手段,也是检驗真理的标准,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否则就会陷入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形而上学陷阱。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现象;本质;形而上学

中图分类号:B0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6 — 0030 — 03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2019年第1期发表重要文章《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文章就“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要求,文章指出,“任何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有好的效果。”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正确认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把握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起重要作用。

一、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呈现依据

世界上不存在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也没有离开本质而存在的现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但是,本质往往穿着多层现象的“外衣”,深深地隐藏在现象中,尤其是经济、文化、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新鲜事物不断出现,现象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对于本质,更加需要深刻地去揭示,本质有时还会以假象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对我们的甄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如何探究事物的本质,如何辨别事物的本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就是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探究大千世界背后蕴藏的规律,不断寻求真理。“探究”是一种实践的过程,必然会遇到“陷阱”,这个过程也许是痛苦的,道路可能是曲折的,但只要到达本质的彼岸,就能拨开云天,一览纵山小。40多年前,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告诉世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所以,探究本质的方法是实践,甄别假象的方法也只能是实践。1992年初,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其逻辑在于,不能单纯地把市场和计划这两种经济手段看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属性,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仅仅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只要能被实践验证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都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所用,使得人们对市场和计划关系的认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打消了很多人关于改革开放的顾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指出,“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再次强调了实践对于认识事物、探究事物本质的绝对作用。

二、实事求是就是通过科学的实践,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过程

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客观严谨地抽象、探究出本质,我们称之为证明或科学研究,其实质就是实事求是,这是做任何工作都必须具备的精神。现象是多变的、不稳定的,甚至是混沌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质,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严谨的推导、缜密的计算、大量的试验,一层层地“剥开现象的外衣”,最终到达本质的“彼岸”。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指出,“遵循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客观实际是开展研究和实践的先决基础,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得到准确的数据、找到精准的定位,才能制定有的放矢的方法,切实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国与国、人与人、物与物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别,甚至同样的事物换一个环境,性质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拿来主义”没有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切不可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旧社会的具体情况,分析面临的困难,科学地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体现了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之路,发挥集体智慧,认清形势,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国家的生产力不断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也体现了实事求是。这些事实都深刻地说明了,实践并不是盲目和随性的,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实事求是原则的指引下,才能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三、科学设想体现了实事求是原则

通过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持续观察,根据客观规律推测本质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科学设想。实际工作或研究中,经常会出现已掌握的手段无法直接揭示本质的情形,设想便成为人类探究本质的必由之路,在科学的指引下,这些设想通常非常接近本质,或者就是本质。在自然科学中,科学猜想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如数学上很多伟大的猜想,这些猜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是经过大量的运算和严谨的推理而得出的结论,绝非数学家们一时兴起的“胡乱想象”,更重要的是,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很多伟大的数学猜想不断被证明是正确的。社会科学是人类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和研究活动,其主要功能在于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解释和预测,在描述中人类积累了对社会的丰富的感性认知,在解释中人类逐渐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描述和解释为预测做好充足的准备,奠定了实事求是的基础,在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之下,预测便成为一种水到渠成的行为,社会预测学也已经成为一门推测或分析社会现象的综合性学科,在自然生态保护、人口控制、社会资源整合、社会文化环境等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正是基于对时代事实的科学分析,为实现台湾回归而做出的科学设想,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大胆摸索和猜想,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以及回归之后经济社会取得的繁荣发展成绩,则用实践验证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科学设想是建立在充足的知识积累之上,经过严谨的演绎推理而做出的开创性预测,本质上体现了实事求是原则,所以,当条件不具备时,科学设想便成为我们探究本质的重要武器。

四、不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陷阱

第一,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中,不依据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和客观规律,凭空臆断或借助经验得到本质,是经验主义,往往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这样的人往往经验很多,这是很可宝贵的;但是如果他们就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那也很危险。”经验在哲学上指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智慧结晶,在一定的时间维度或空间维度是非常有效的,甚至约等于事物的本质,但须知经验仍然从属于现象,并不能代替本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囿于过去的经验,犯经验主义错误,原因正是在于没有注意到身边的环境和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没有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没有遵循实事求是原则。领导干部做决策时,脱离实际,不了解下情,独断专行,就是经验主义的突出表现,任何一个制度的制定和政策的调整,都不能简单地坐在办公桌前完成,应该建立在大量的调研走访和事实数据基础上。

第二,试图简单地用现象来近似代替本质,或者将现象简单地量化、特征化,抽象出数字和指标来取代本质,容易陷入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之所以会产生,有其思想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根源,具体来讲,思想理论基础根植于唯心主义学说,社会历史根源则来源于习惯势力和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规模大、舆论效应强、影响力广的“明星工程”固然能很快地形成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但往往是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的,其实质就是“拔苗助长”。如果仅仅把目光聚焦到形式上,只关注形式新颖,表面红火,不管具体效果和长效机制的形成,工作很容易浮于表面,问题的解决往往是“治标不治本”,进而形成工作中的惰性思想,造成“崇尚空谈”的不良局面,严重背离实事求是原则。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同根同源,如果任由官僚主义在党员干部中弥漫,必将严重妨碍党的方针政策落实,甚至败坏社会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也指出,“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强调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化解产能过剩,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很多地方官员痴迷GDP,一切工作为GDP的增长让路,实际上就犯了形式主义错误,GDP实质上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工具,是体现国家和人民富裕程度的外在指标,是本质的外在现象表现,我们必须扭转“唯GDP论”的错误认识,不能只关注经济发展中几个“冰冷”的数字,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目的,如果仅仅抓住表象,认为GDP高就是人民幸福,才是倒置了本末。

第三,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是艰辛、曲折的,所以我们非常尊重已经探索出的规律,重视被实践证明了的结论,但试图一劳永逸地用已有规律和结论来解决所有问题、解释所有现象则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具体表现为不重视实践的作用,不实事求是地分析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忽略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造成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主观与客观相脱离,对待任何新出现的矛盾,只管到教科书中生搬硬套现成的结论和方法去对待。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盲目尊崇教条主义,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而因地制宜,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危害,是我们必须永远牢记的教训。习近平总書记在文章中指出,“客观实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告诉我们随着外因和内因的变化,过去行之有效的规律和结论有可能就会失去行之有效的基本条件,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沉下心来,时刻遵循实事求是原则,重新分析和研判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日益变化,新的矛盾不断出现,我们必须要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以极大的智慧和勇气,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境界。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EB/OL〕.(2018-12-31).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8-12/31/c_1123923896.htm.

〔2〕孙杰.论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正确方向的坚守〔J〕.理论研究,2018,(06):13-17.

〔3〕阎耀军.社会预测学:社会学中势在必建的分支学科〔J〕.理论与现代会,2003,2:42-47.

〔4〕宋镜明,徐能武.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293-297.

〔5〕吕培亮,牟成文.新时代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01):51-52.

〔6〕郑广永.论形式主义的根源及防治〔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1):31-37.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视野下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新经典主义
都是主义
谈教育的“严”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高等数学教书育人例谈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形而上学的“上”“下”求索
冬日 新碰撞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冶关系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