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中真情的体会方法漫谈

2019-08-17 02:04张丽珍
新课程·中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提高素养

张丽珍

摘 要: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文本教学中文本真情体会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是极其关键的,其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加强他们对语文和阅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坚持引领学生整体阅读,把握全文;对比体会,品味情感;了解背景,体味感情这几个关键方面,不断提高学生文学功底,为其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礎。将结合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对该话题进行深入阐述。

关键词:文本教学;真情体会;提高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这样的定义:“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众所周知,我们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有精美的文字,有昂扬的精神,还有丰富的感情,怎么让学生与文本发生碰撞,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时刻关注的问题。只有让学生真正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才能让他们理解作品,理解作家,并潜移默化地接受熏染,让学生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影响下健康成长。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最具情感,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迅速把握作者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会让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正确把握作者情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整体阅读,把握感情

优秀的文章,有它鲜明的感情色彩,同时它又是一个完美的个体。我们在阅读时首先要明确材料与整体、整体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如果切断了材料与整体的联系,学生看到的只是材料,一个不完整的个体,学生与整个文本就无法相通,学生对于其中的情感也就缺少一定的感性认识。对于文本当中的主旨以及情感,就无法深入感知。因此,我认为在学生一开始熟悉文本的时候,就应该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理解,以便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的同时,陶冶他们的情操,浸润他们的情怀。

比如:在教学《说和做》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的要求是:(一)分别找出与“说”和“做”相对应的句子,并阐述自己的感受。(二)文章是如何表现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的。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抓住中心,去找材料,并且反复诵读。这样做,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文本整体的把握能力。在学生自主朗读的过程中,在分析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的过程中,他们明确了文章的主题,被闻一多先生澎湃的爱国热情、无畏的革命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所吸引。课堂学习浸入式熏陶,做到了润“生”细无声。

二、对比体会,品味感情

完美的文章是一个浑然一体的有机体,它的语言与它的情感水乳交融,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探寻语言的美,体会语言的魅力,从而更深层地理解文章的感情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

教师引导学生对于语句以及词语进行对比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解读。学习刘禹锡的《秋词》时,我们将其和写秋的诗词进行比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的同样是秋景,学生在朗读与体味中发现,《秋词》中描绘的是万里晴空一碧如洗、深邃辽远,多么亮丽、开阔。在秋日晴空中的鹤,白衣红冠翩然排云而上,直冲九霄。形象鲜明,诗句简洁明快,读起来轻快、明丽。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

这只鹤是奋发向上的代表,而《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甚至还有夕阳,一份浓重的孤苦之感扑面而来,一人、一马、一条无止境的路让我们读出了悲,读出了哀,读出了“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愁苦。

在教学中,我们将内容相似、情感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引领学生体会文章中独特的情感,远比我们独自面对一首诗或词,对个别的词句反复讲解而得出的情感来得深刻得多。

三、了解背景,体味感情

文本当中情感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文本源于作者,作者的感情来源于他的生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学生的感悟除了来源于文本的文字信息之外,还来源于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当中的情感。

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时,我们了解的背景是,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只好变卖典质,从此生计日艰,在这艰难的景况下依然送子读书。另一方面,父亲朱鸿钧毕竟受的是封建教育,家长作风严谨,认为“父为子纲”,父亲的尊严不可侵犯。而朱自清在北大学习,经受了五四思想的大洗礼,追求人格独立的新生活,抨击封建的“伦理纲常”,因此父子之间矛盾日深。

事隔多年后,一个饱受封建教育影响的大家长因为爱子之情,主动放下自己大家长的“架子”与儿子写信,作者在多年之后更能深刻体会当时、当世父爱的真挚,从而写下这篇《背影》。凡此种种,更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篇永恒的《背影》,进而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父亲母亲。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大美无言,大德无教。

综上所述,在推行现代教育模式的大背景下,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坚持做到以上几大方面,让学生对文本情感有深刻的体会理解,让学生在学习中更上一层楼。我想正是因为教师的全方位引导才能让课堂这方天地“海天共一色”,使得学生与文本共通。

?誗编辑 刘晓宇

猜你喜欢
提高素养
学生“数学日记”的探索与思考
激发语文兴趣, 提高综合素养
快乐阅读能够成就人的精彩
语文课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