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清胆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08-18 08:06陈玉德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19期
关键词:临床疗效

陈玉德

【摘要】 目的 分析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采用疏肝清胆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西医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疏肝清胆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92%高于对照组的75.51%, 中医症候积分(7.12±1.2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85±3.15)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采用疏肝清胆汤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各种临床症状, 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疏肝清胆汤;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072

慢性胆囊炎是发病率较高的胆囊慢性炎症, 以其是否伴有结石为依据, 可分为慢性非胆结石性胆囊炎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两种类型[1]。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性发作的右上腹不适或疼痛, 部分患者还会伴有恶心呕吐、嗳气、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出现, 极少数患者会出现黄疸与发热现象[2, 3]。近年来,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改变, 高蛋白类、脂肪类食物摄入量过多, 工作压力大以及作息时间不规律, 慢性胆囊炎患者数量也明显增多[4]。肝胆湿热型属于慢性胆囊炎的主要中医辨证分型, 本研究对在本院治疗的49例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患者采用疏肝清胆汤进行治疗, 获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98例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对研究中所用药物不存在应用禁忌证;②对本研究知情同意;③中医辨证分型为肝胆湿热型。排除标准:①用药依从性低;②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③存在造血系统疾病;④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囊炎;⑤急性化脓性胆囊炎;⑥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9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30例, 女19例;年龄23~66岁, 平均年龄(48.96±6.89)岁。对照组患者中, 男32例, 女17例;年龄24~68岁, 平均年龄(49.05±6.9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且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西医治疗, 给予患者口服消炎利胆片(贵港市冠峰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20063547, 规格:0.24 g×100片), 6片/次, 3次/d, 连续服用4周。

1. 2. 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疏肝清胆汤治疗, 具体组方:甘草6 g, 炒鸡内金10 g, 炒川楝子10 g, 柴胡10 g, 延胡索15 g, 白术15 g, 党参15 g, 茵陈15 g, 炒枳壳15 g, 茯苓15 g, 姜黄15 g, 蒲公英20 g, 白芍30 g。将以上所有药物加水煎煮, 取药汁250 ml, 服用1剂/d, 分成早晚2次温服, 连续服用4周。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3. 1 中医症候积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将右肋疼痛、口干咽苦、恶心呕吐、厌食油腻等主症按照正常(0分)、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评分, 纳呆腹胀、胆区压痛、小便黄赤等次症按照正常(0分)、轻度(1分)、中度(3分)、重度(5分)评分, 中医症候总积分为各主症与次症积分的总和, 得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

1. 3. 2 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①体征与临床症状未减轻, 则为无效;②大部分体征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中医症候积分降低≥30%, B超检查结果显示胆囊壁毛糙、增厚中至少有1项恢复正常, 则为有效;③体征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中医症候积分降低≥70%, B超检查结果显示胆囊壁毛糙、增厚等情况均恢复正常, 则为显效[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病理变化为结石、炎症等反复刺激后, 促使胆囊壁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囊壁增厚现象。该疾病的致病因素多种多样, 包括急性胆囊炎转化、慢性感染、结石以及化学刺激等, 病程迁延, 易反复性发作[6, 7]。我国中医将该疾病归为“胆胀”、“胁痛”的范畴, 认为该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怒火伤肝以及情志失调等, 故治疗上应严格遵循行气止痛、疏泻湿热、清热散结的原则。

本研究结果显示: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采用疏肝清胆汤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有利于改善患者各种临床症状。究其原因在于, 疏肝清胆汤方中的鸡内金健胃消食, 川楝子、延胡索疏肝散热、活血止痛, 茯苓、党参健脾化湿, 甘草、枳壳、柴胡、白芍疏肝祛邪, 蒲公英清热解毒、散结消痈, 姜黄通经止痛、行气破血, 茵陈清热退黄, 诸药合用具有调节肝气、舒畅气机、化湿利胆、疏肝健脾的功效[8]。

综上所述, 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采用疏肝清胆汤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能有效改善患者各种临床症状, 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莫湘, 黄大荣, 刘松华, 等. 疏肝利胆清热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瘦素水平的影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6(10):1077-1079.

[2] 赵登科, 赵彩霞. 疏肝利膽通泄法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胆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疗效初步研究.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7, 20(5):633-634.

[3] 孙跃明. 消炎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41例.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8, 28(1):48-49.

[4] 姚明鹤, 王静.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临床观察. 山西中医, 2017, 33(8):25-26.

[5] 曾志泉, 陈燕珍. 慢性胆囊炎采用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8(12):63-64.

[6] 王华宁, 杜义斌. 疏肝清胆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35例疗效观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 35(2):20-21.

[7] 田虎. 疏肝清胆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90例疗效观察.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7, 1(3):166.

[8] 赵彬. 疏肝清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型疗效观察.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 33(11):1235-1236.

[收稿日期:2019-01-24]

猜你喜欢
临床疗效
CRRT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
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研究
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