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联合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38例临床观察

2019-08-20 08:5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13期
关键词:心脾失眠症证候

1.广东省佛山市启聪学校医务室,广东 佛山 528000;2.广东省佛山市健翔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在社会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剧的今天,失眠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我国已经有超过1/3的成年人遭受失眠的困扰[1]。失眠可引起患者焦虑、抑郁,并导致精神活动下降,妨碍社会功能,失眠可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等疾病。西医治疗失眠选用镇静安眠类药物,而长期服用安眠类药物容易造成患者对药物的依赖,不良反应多,易引起医源性疾病。运用中医药与传统医疗手段针刺治疗相结合,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改善睡眠状况,不易引起药物依赖,中医药结合传统医疗手段治疗失眠症有很大优势。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药归脾汤联合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临床疗效,为治疗失眠症临床用药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112例门诊失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治疗2组。对照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18~62岁,平均(40.35±10.12)岁;病程最短13 d,最长5年,平均(21.35±5.63)个月。治疗1组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龄15~64岁,平均(41.22±10.32)岁;病程最短11 d,最长5年7个月,平均病程为(23.17±5.43)个月;治疗2组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20~67岁,平均(42.87±10.52)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6年3个月,平均(22.76±5.13)个月。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西医失眠诊断标准。②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医失眠症诊断标准:a.入睡时间>1 h,且睡眠不深,醒后难以重新入睡;b.每天睡眠总时间<3 h,且持续5 d以上;③辨证分型参照《中医内科学》[4]心脾两虚型失眠症辨证标准:多梦易醒、四肢倦怠、头晕目眩、心悸健忘、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④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对安眠类药物有严重依赖者;②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者;③有精神疾病者;④孕妇及哺乳期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西药谷维素片(广东恒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Z44022693),每次20 mg,1日3次;艾司唑仑片(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37023047),每次1 mg,1日1次,睡前服,治疗2个月。

治疗1组:以归脾汤为基础方,方药组成:茯神30 g,龙眼肉、酸枣仁、黄芪各20 g,白术、党参、当归、远志各15 g,木香、炙甘草各10 g;方药加减:血虚较甚,加熟地30 g,芍药15 g,阿胶30 g;情绪烦躁,肝气郁结者加夜交藤15 g,合欢皮15 g,郁金10 g;心神不宁、心气严重不足者,加五味子15 g,柏子仁15 g;脘闷胃纳差者,加半夏15 g,陈皮10 g,厚朴15 g。煎服药方法:加水约500 mL煎至150 mL,每剂煎两次,药汤混合,早晚各服一次,用药2个月。

治疗2组:在治疗1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针刺选穴:百会、四神聪、安眠、神门、三阴交、心俞、脾俞、内关等。心俞穴采用斜刺法,脾俞穴采用直刺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法,1次/日,留针30 min,针刺5 d后休息2 d,治疗2个月。

三组患者用药治疗过程中,均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忌忧思恼怒,忌浓茶、咖啡、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1)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①痊愈:失眠多梦、眩晕乏力等症状全部消失,日常睡眠时间>6 h,醒后精力状态良好,睡眠质量高;②显效:失眠多梦、眩晕乏力症状明显改善,睡眠时间>4 h,睡眠质量改善,睡眠深度明显提高;③有效:失眠多梦、眩晕乏力症状好转,睡眠时间>3 h,睡眠质量和睡眠深度有所改善;④无效,睡眠状态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睡眠质量指标用PSQI评分量表进行治疗前后评分比较,评定标准:痊愈:PSQI评分≤5分;显效:PSQI评分6~10分;有效:PSQI评分11~15分;无效:PSQI评分16~21分。(3)中医证候评分分为4级进行评定[5]:无症状为0分;轻度失眠症状为<10分;中度失眠症状为11~20分;重度失眠症状>21分。(4)不良反应情况。

2 结果

2.1 3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1组总有效率86.48%,治疗2组总有效率94.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的64.86%(P<0.05)。见表1。

表1 3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1组比较,#P<0.05。

2.2 3组睡眠质量(PSQI)和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PSQ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1组、治疗2组PSQ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2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睡眠质量(PSQI)和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治疗1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3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对照组不良反应率27.03%,明显高于治疗1组8.10%和治疗2组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2组低于治疗1组(P<0.05)。见表3。

表3 3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1组比较,#P<0.05。

3 讨论

失眠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够,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时睡时醒,或醒后难以入睡,重者彻夜难以入睡。失眠在《内经》称为“目不暝”、“不得眠”、“不得卧”,《难经》称为“不寐”。《难经·四十六难》认为老人不寐的病机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失眠病位在心,病机为脏腑阴阳失调、阳不入阴,具体临床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气血失和,阴血不足,血不养心所致。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劳倦过度,损伤心脾,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以致心神失养。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宜补益心脾,养心安神,选用归脾汤治疗本证的目的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二是气血并补,但重用补气,意在生血,方中黄芪配当归,寓当归补血汤之意,使气旺则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方中黄芪甘、微温,补脾益气;龙眼肉甘温,既能补脾气,又能养心血,共为君药。党参、白术甘温补气,与黄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当归甘辛微温,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加补心养血之效,均为臣药。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俱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周云南[5]运用归脾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刘国强[6]运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治疗组总有效率及中医症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SQI积分显著下降。

针刺是传统医学常用的治疗手段,临床上许多学者运用针刺治疗失眠症,取得良好的效果。阎琪[7]取百会、四神聪等穴位进行针刺,发现针刺能够改善患者的内循环,改善失眠症状。王亚新[8]针刺神门、三阴交、四神聪为主配合中药治疗心脾两虚及肝郁化火型失眠,发现治疗后症状减轻,睡眠时间延长,总有效率97.5%。针刺治疗失眠以调脑安神、宁心安神为治则,督脉总领一身之阳气,选取督脉经穴可以调节各脏器恢复正常生理功能,脑宁则神安[9]。“百会” 为诸阳之会,取百会可调补中气,平衡阴阳,是宁心调神之要穴;“四神聪”是经外奇穴,是阳气聚会之处,调节头部经气的运行,改善大脑功能的失调状态,达到益脑安眠的作用;“神门”为心之原穴,心主神明,取之以宁心安神;“内关”通于阴维脉,阴维脉有保持肢体动作矫健的作用;“三阴交”滋阴潜阳,使阴阳趋于平衡;“安眠”为特效经验穴,可安神,调睡眠;“心俞”配“脾俞”能补心益脾,使心安而不寐除。

本研究中治疗1组单用中药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治疗总有效率为86.48%,治疗2组在运用中药归脾汤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治疗总有效率94.73%,疗效明显得到提高。运用中医药与传统治疗手段针刺相结合,调整人体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的平衡来治疗失眠,以期达到改善睡眠质量和调理整体状态的效果,这与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的思路不谋而合,且不良反应小,患者的依从性高,没有安眠类药物嗜睡、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药物依赖等副作用,仅有一例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经过用药调整,症状也随之消失。因此,运用中药归脾汤联合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心脾失眠症证候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神门、三阴交配伍对失眠症睡眠质量和血清GABA、5-HT的影响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针刺对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分析
调督安神针刺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效果及对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过桃花村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