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2019-08-22 06:00吴跃张艳萍西南石油大学财经学院
教书育人 2019年21期
关键词:管理学范式框架

吴跃 张艳萍 (西南石油大学财经学院)

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管理。管理是伴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逐渐产生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继而形成理论。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把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管理学经过多年发展,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管理进行的探讨,汲取了哲学、行为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多方面知识而形成了一门综合性学科。

本文以目前现有的国内外“管理学”教材上的共性知识体系为切入点,主要研究通过“管理学”的知识传授,如何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

一 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范式理论

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的范式定义是“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

在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中,把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理念和基本观点,归纳为管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工具,为管理学的教学与学习提供一定指导,避免在管理丛林中迷失,对探究管理学的范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OBE教学理念

Spady 等人在1981年提出的成果导向教育(或能力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的理念和方法,被公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有效方法,受到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重视。

成果导向教育倡导反向设计原则,正向实施。主要关注以下四个问题:(1)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2)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3)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4)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

OBE 强调以预期产出学习为中心,传统教育强调的是知识体系。OBE 是以预期的成果为导向,对知识结构进行反向设计,从教学目标的制定,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学过程的实施到教学效果的评价,都是围绕学生的能力组织的,强调课程的学习与知识(能力)结构相呼应,使学生到达预期的学习效果。传统教育将课程体系划分为若干知识单元,每个单元相互独立,单元之间的联系被弱化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掌握了知识,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欠佳。

二 管理学课程知识体系

管理学课程主要包含基本概念的界定、管理思想演变、管理的经典理论、管理基本思维方式、管理者的素质及有效的管理方法等,一般教材的编写都是围绕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职能为框架。此外,有的教材把管理道德、全球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创新等也纳入课程的知识体系。

本文参考了中国大学慕课网站上开设的管理学(或管理学原理、管理学概论)课程,截至2018年7月,共开设了7 门课程,其中有两门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这7 门课程所讲授的管理学知识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有共性的知识点,可以归纳为以下7 方面:(1)管理导论:主要介绍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有效性理论、管理的实质、管理的思维方式、管理者的技能与素质等知识点;(2)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主要讲述中外早期的管理思想、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古典组织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管理理论丛林等知识点;(3)决策:决策的概念与原则、决策的过程、决策的类型、决策的方法等知识点;(4)计划:计划的概念与性质、计划的类型、计划的层次体系、制定计划的步骤、目标管理、战略性计划等知识点;(5)组织: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组织的层级与部门、组织的集权与分权、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组织文化、组织中的人员配备等知识点;(6)领导:领导额含义与本质、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人性假设、领导的特质理论、领导的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激励的原理、激励的需要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激励的强化理论、激励实务、沟通的原理、沟通过程、有效沟通、组织冲突等知识点;(7)控制:控制的概念、控制的类型、控制的方法等知识点。

以上是管理学课程的共性知识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各院校可以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授课对象可以适当地调整相关的知识点。

三 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分析的管理学课程知识体系,如何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将知识转换成学生的能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课程知识体系范式

为了达到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结合前文所述的范式理论,可以把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划分为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对管理学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理论的定义为:可以解释一定结果的,多个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的集合。主要作用是用抽象的方式描述现实。

工具的定义为:常规化的解决问题方案的系统。主要作用是使(协调、控制、计划和组织)常规化。

分析框架的定义为:互相关联的变量的集合,但是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被限定的。主要作用是构思。

从更加动态的角度来看,“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的定位也是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比如,一些理论可以转变成为分析框架。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将管理学中的知识体系先转化为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然后针对每一部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同授课教师对知识体系转换为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的处理结果可能存在差异或争议,但是这样处理之后会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本人认为采用如下依据进行转化,并进行教学设计。见表1。

(二)OBE理念的教学设计

基于OBE 理念,本文结合管理学课程教学,试图回答四个问题。

1 学生应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

通过“管理学”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概念,提升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强调“实践-理论-实践”的公式,反复体会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2 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

宏观层面:管理与科学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两翼,无论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都越来越依赖于管理。

企业层面:具备一定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的领导者可以赋予一个企业顽强的生命力,使企业走向更长远。也许有的成功领导者并没有系统地学习管理理论,只凭借个人的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取得了成功,当遇到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会感觉到束手无策。

个人层面:组织中的个人如果具备了管理意识、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是晋升的重要条件,可以获得个人的核心竞争优势。

3 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

本文仅以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实验进行相关阐述。见表2。

4 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

管理决策实验:学生在实验刚开始,不清楚如何完成生产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清楚了应用到决策步骤的知识点来解决该问题。在实验过程中,不清楚所制定的生产方案是否为最优方案,教师研究需要多次实验。经过多次实验后,学生发现了模拟生产过程的约束资源,开始尝试充分利用约束资源,大部分同学都能得出最优生产方案。最后,再次由教师总结实验所运用的知识,就达到了学生对决策的相关理论掌握的目的。

表1 管理学中知识体系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

表2 管理学实验教学设计

商业计划书实验:由教师给出了一些商业计划书的范例,学生对商业计划书整体框架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在创意是否新颖,是否可行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教师还应督促小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定期展开讨论,避免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形成商业计划书后,要制作PPT,把各小组的商业计划书进行展示,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并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考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应有的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指导学生中有三个项目获得了创业资金的资助。

管理综合实验:对该实验的考查主要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教师通过阅读实验报告查阅要求完成的内容是否完整,材料是否真实,实验体会是否深刻等方面来衡量。

以上实验任务的设计,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和提炼的,虽然可能有不妥之处,但是通过对管理学不断的探索,可以把所学理论应用到解决问题,同时也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通过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转变,把所学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提升了学生管理的能力。以OBE教学理念为抓手,不断尝试教学改革是对学生能力培养有益的教学方法。

本文基于范式理论和OBE教学理念探讨了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提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期望能对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在强调范式理论时,把管理学的知识体系转化成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和转换的依据可能存在分歧,但至少可以为管理学的知识体系的重构提供一定的指导。管理学的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摆脱传统“填鸭式”课堂教学方式需要不断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投入,不断总结,才能使学生受益。

猜你喜欢
管理学范式框架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浅谈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