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郭曜及夫人王氏墓志研究

2019-08-22 01:11郑旭东
吐鲁番学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郭子仪王氏墓志

郑旭东

2012年4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为配合航开路建设工程,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枣园村西南、东兆余村北发掘了一座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编号为M2)。墓室中出土了陶骑马俑、陶鸡、莲花纹瓦当、石墓志等珍贵文物。墓主为郭曜与夫人王氏,郭曜为唐汾阳郡王郭子仪长子,两《唐书》均有其传,墓志记载其卒年、葬年均为建中四年(783);夫人王氏,卒年、葬年均为贞元己巳年,即贞元五年(789)。这两方墓志的出土,对唐代郭子仪家族研究,特别是了解郭曜出征西域的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本文对两方墓志稍作考证,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郭曜夫妇墓志及录文

郭曜墓志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志盖为方形盝顶,顶面正中阴刻隶书“唐太子少保郭公墓志”,3行,行3字。顶面上下两侧阴刻连弧纹,左右两侧阴刻团花牡丹纹,四角阴刻几何纹,四刹阴刻莲花忍冬纹。盝顶边长41.5、盝顶高5.2、底边长61、盖高7厘米(图1)。志石正方形,四侧阴刻石榴忍冬纹,边长61.4、厚14厘米。志文隶书,32行,满行31字,共计876字(图版陆,1),据拓本录文如下:

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守太子少保兼判詹事府事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赠太子太傅郭府君墓志铭并序

正议大夫行尚书司封郎中新平县开国男杜黄裳撰

奉义郎行京兆府仓曹参军昌黎韩秀荣书

昔丁公纂尚父之勋,作藩成周,保大姜姓;今少保荷汾阳之业,师长东朝,克茂公族。时异功侔,议者称之。公讳曜,字曜,其先系周封晋,家于太原,厥后因官,遂为郑县人也。高祖昶,事隋,为凉州司法参军。生通,永徽中以才调京兆府美原县主簿。生敬之,开元中历渭、吉、绥、寿四州刺史,所至以理行闻,乾元初赠太保。太保生尚父汾阳王。公,汾阳之长子也。敦厚魁岸,沉静寡言。每举措,必形远大,弱丧慈亲,及长而知,有终身之戚焉!天宝初,戎帅张大宾、高仙芝咸辟为军锋从事,破斩啜、突骑施,开勃律、碎叶,前后议劳,以公为多。累授上柱国、上党郡临漳府右果毅都尉。至德初,以父任擢试卫尉卿。是岁汾阳王靖难中原,法驾来复,公参护警跸,式遏外虞。玺书褒美,诏加银青光禄大夫、试太常卿。既而尚父以功盖天下,为国元老,守之以虚,卑不可踰。虽子弟繁衍,多求散秩。至代宗朝,方以公为太子宾客,有辅导审谕之德焉!又改太子詹事,有典礼端平之政焉!无何,丁继亲霍国夫人忧,居丧以纯孝闻。服阕,属今上嗣位,以公久护东朝,光昭懿绩,擢太子少保,仍领詹事府。时议比石奋、踈广,推重汉廷,不能过也!居二年,尚父薨。公柴毁骨立,水浆不入口者七日。寝苫枕凷,食必瓦器。人或劝公年长气衰,宜节哀以为礼。公号泣而已,终无所对。既葬,遵遗命,以四朝锡赉文马、雕鞍、盘盂、锦罽、珍玩、绮饰,悉皆上献。皇上感悼,嘉而不纳。公散给群从惸嫠,己无秋毫焉!逮于疾甚,哀容无变,竟至灭性。哀哉!以建中四年三月一日,薨于亲仁里第,春秋六十有一。临终顾谓弟晞曰:“吾以虚薄,谬承门荫,位登三孤。年享下寿,已逾量矣!所惧于名无以称,于善无以录,将负先君之业,为士林羞。昔王祥解佩刀于览,今以为讬,尔其勉之!”言终而殁。公之伉俪太原郡夫人王氏,克修妇道,有敬姜之行;有男曰锐、曰鉾、曰链、曰锜,仰荷成训,有臧孙之美;以其年五月二十六日卜宅于万年县凤栖之原,礼也!永惟公德方气纯,去华尚质。以朴俭镇荣盛,以孝慈睦闺门;事主有尽忠之诚,周身无可悔之行。葬滕公而有恸,颂郭泰而无惭。铭曰:

於惟郭公,公门济美。太保之孙,太师之子。

孝纯成性,忠恪由己。秉直不回,发言可履。

出事三边,三边以清。入侍两宫,两宫以宁。

高门大勋,当世显荣。鸣谦守虚,俭德持盈。

丧制有数,先王垂教。至性无节,哀哉死孝。

嘉庸可纪,隐德难挍。于嗟太原兮,芳音永劭!

夫人王氏墓志,志盖已佚。志石正方形,四侧阴刻莲花忍冬纹,边长54、厚10厘米。志文楷书,25行,满行27—33字不等,共计667字(图版陆,2),据拓本录文如下: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守太子少保判詹事府事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赠太子太傅郭公夫人故太原郡太夫人王氏墓志铭并序

宣德郎守太子左赞善大夫安阳邵膺撰并书

惟贞元己巳岁,夏六月辛未七日戊寅,故银青光禄大夫、守太子少保判詹事府事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赠太子太傅,谥曰孝,郭公讳曜,夫人故太原郡太夫人王氏遘疾殁于亲仁里第,春秋六十一。洎冬十有一月景子,廿二日庚申,合祔于万年县凤栖原,窆封之。惟太傅间气嗣德,根于孝诚,行彰大猷,位冠当世,而天丧柱石,先年而薨,故尚父之元子也;惟夫人,柔恭谦止,端肃明哲,温淑和雅,闺门穆如,而天恡丰福,顺年而逝,故尚父之诸甥也。原其本系兆与淮流,贤良高贵,继代昌庆。夫人即丹州刺史礼之曾孙,左武卫中郎兼左右街使定难之孙,鄜州司士参军晚金之女也。夫人生于盛族,茂于令德,及百两归止,姻不失亲。当尚父功赞皇家,夙承渥泽,貂蝉棨戟,萃列朱门,迄于今时,方数四矣。稽之荣盛,寔无可偕。然夫人式崇妇容,光是姆训,顷奉舅姑,称其孝也。爰接娣姒,仰其仁也。紃绮缟,中于工也。修蘋藻,合于礼也。由是,太傅恭之若宾。以从夫之显,恩加太原郡太夫人。逮建中三祀,祸失所天。哀过常制,凡所服玩,悉追福资。躬自持诵,深悟法要。至若惠所乏、抚孤幼,性与道合,实符古风。谓其流善是斯,积享遐寿,验之报应,奚或昧欤。呜呼!启手之日,内外亲族罔不痛兹师范也。有子锐、鉾、锜。锐,左神策军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前行虔王府长史,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雁门郡王;鉾,宣德郎,前守太子左赞善大夫;锜,朝散郎,前行循王府参军。皆夙禀严训,荣宦不坠。泣血槯慕,愿彰纯行。故缉述遗懿,贲于无穷。铭曰:

於惟夫人,柔质自然。弘量贞素,德厚行先。爰当礼命,茂族昭宣。淑姿秉哲,婉懿称妍。作嫔相门,嘉偶朝贤。仁孝仰之,宗亲望焉!寿速谓何,庆积胡然。哀哀令子,血涕涟涟。饰终合祔,罔极空存。凤栖龙岗,蒙服鱼轩。篆兹贞石,馨烈下泉!

二、郭曜家世

郭曜墓志记载其高祖郭昶,事隋为凉州司法参军;曾祖郭通,永徽中以才调京兆府美原县主簿;祖郭敬之,开元中历渭、吉、绥、寿四州刺史,所至以理行闻,乾元初赠太保;父尚父汾阳王郭子仪。这与《郭氏家庙碑》,郭晞、郭锜等郭氏家族成员墓志,以及其他史传文献记载基本相同,并互有补充。

《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载郭敬之历绥、渭、桂、寿、泗五州刺史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449页。。《元和姓纂》作渭、吉、寿三州刺史,“《家庙碑》略云,迁扶州刺史,未上,除渭吉二州刺史,又授绥州,迁寿州,《新表》作吉渭寿绥宪五州,误(参《授堂金石跋》)。苗晋卿《郭敬之碑》止云,‘除吉渭绥寿刺史共四州’,不言扶,或因未上之故,先吉后渭,亦与《家庙碑》小异。敬之卒天宝三年(744),寿七十八,见苗《碑》。”②(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卷一〇,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553页。郭曜墓志载郭敬之为渭、吉、绥、寿四州刺史,其他郭氏族人墓志又曰郭敬之任“渭、绥、吉、寿州”③赵力光、王卫庆:《新见唐代郭晞夫妇墓志及相关问题》,《唐研究》第十六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6页。、“绥、吉、渭、寿州”①胡戟、荣新江主编:《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守太子宾客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郭公(幼冲)墓志铭并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72页。、“寿州”②胡戟、荣新江主编:《唐故太子右谕德致仕郭公(暄)墓志》,《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02页。、“绥、银、渭、寿州”③《唐故检校司空兼太常卿赠司徒郭公(钊)墓志铭并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发掘出土,资料未发表。、“绥、渭、吉州”④《唐故朝散大夫成都太原郭府君(锷)墓志并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发掘出土,资料未发表。等刺史。综合碑志文献记载,郭敬之应任渭、吉、绥、寿州刺史,至于是否任过银、桂、泗州刺史,则待考,而其任职先后顺序仅《郭氏家庙碑》有载,应暂以为准。

两《唐书》的《郭子仪传》均载郭子仪生八子:曜、旰、晞、昢、晤、暧、曙、映。《汾阳王妻霍国夫人王氏神道碑》载郭子仪八子中,曜、晞、晤、暧、曙、映六子为霍国夫人王氏所出,只有旰、昢非王氏亲生⑤(唐)杨绾:《汾阳王妻霍国夫人王氏神道碑》,载于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卷三三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3787~3788页。。而郭曜墓志却载“弱丧慈亲,及长而知,有终身之戚焉”,“丁继亲霍国夫人忧,居丧以纯孝闻”,明确指出郭曜生母于其幼时已丧,霍国夫人王氏为其继母。《王氏神道碑》撰者杨绾,《郭曜墓志》撰者杜黄裳,皆与郭子仪同朝为官。杨绾拜相时,“中书令郭子仪在邠州行营,闻绾拜相,座内音乐减散五分之四”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一九《杨绾传》,第3435页。,颇受郭子仪的敬重。虽然郭子仪当时“幕府之盛,近代无比”,然而杨绾能为王氏撰写神道碑,旋即任宰相,可见杨绾与郭子仪关系应不一般。《旧唐书·杨绾传》叙其“好学不倦,博通经史,九流七略,无不该览,尤工文辞,藻思清赡”,但无文集传世,《全唐文》收文四篇,《汾阳王妻霍国夫人王氏神道碑》即为其中之一。同时,杜黄裳也与郭家交往深厚,曾“为郭子仪朔方从事,子仪入朝,令黄裳主留务于朔方”⑦(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四七《杜黄裳传》,第3973页。,应不会误叙郭曜生母之事。因此,可以说《郭曜墓志》为郭曜生母之谜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可信证据,应以其为准。而《王氏神道碑》的记载,或是因郭曜幼年生母即亡,霍国夫人王氏视郭曜为己出,从而将郭曜记作霍国夫人王氏之子。

《郭曜墓志》载其“男曰锐、曰鉾、曰链、曰锜”,而其夫人王氏墓志曰:“有子锐、鉾、锜。锐,左神策军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前行虔王府长史,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雁门郡王;鉾,宣德郎,前守太子左赞善大夫;锜,朝散郎,前行循王府参军。”可知郭曜第三子郭链非王氏所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郭曜子:“锐,嘉王府长史;锋,光禄少卿;链;锜,京兆仓曹参军”⑧(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七四上《宰相世系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16~3117页。。

长子郭锐,王氏墓志载其曾任虔王府长史,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其为嘉王府长史。虔王李谅,德宗第四子;嘉王李运,代宗第十五子⑨(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五〇《德宗顺宗诸子传》、《旧唐书》卷一一六《肃宗代宗诸子传》,第4044页、第3393页。。贞元五年(789)王氏卒时,二王均已就封,皆有王府长史,现应暂以王氏墓志为准,即郭锐任虔王府长史,从四品上⑩(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二九《亲王府》,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729页。。由于是长子,郭锐并袭勋爵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和雁门郡王。同时,郭锐也任左神策军兵马使。《郭氏家庙碑》碑阴载“通直郎行将作丞锐”,即郭锐还曾任通直郎、将作丞。

次子郭鉾。《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郭曜次子为郭锋。《郭氏家庙碑》碑阴载:“朝请郎守国子监主簿锋”⑪⑪王昶:《金石萃编》卷九二《郭氏家庙碑》,《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第1573~1540页。。《资治通鉴》又载:“(贞元十七年)己丑,吐蕃陷麟州,杀刺史郭锋,夷其城郭,掠居人及党项部落而去。锋,曜之子也。(曜,郭子仪之子也。)”①(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三六,唐德宗贞元十七年七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597页。“锋”与“鉾”字形相近,或是郭鉾被误记作郭锋。综合文献和碑志记载,可知郭鉾曾任宣德郎、朝请郎、太子左赞善大夫、光禄少卿、国子监主簿、麟州刺史等职。

三子郭链,或因庶出,不见其入仕记载。

四子郭锜,文献和王氏墓志分别载其为京兆仓曹参军、朝散郎前行循王府参军。现郭锜墓志已出土,详载其以明经升第,先后任河南府军事、高陵主簿、长安县尉、长安县丞、京兆府仓曹掾、殿中侍御史、东渭桥给纳使、尚书金部员外郎、安邑解县两池榷盐使、祠部郎中、太府少卿等职②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唐太府少卿郭锜夫妇墓发掘简报》,《文博》2014年第2期。。郭锜生于大历八年(773),

贞元五年(789)王氏葬时,锜年仅17岁,因此王氏墓志所记的循王府参军,很有可能是他解褐之官。而郭锜墓志又载“太常策试,以明经升第。参河南府军事”。亲王府参军和州府参军,都是仕人释褐官,入仕途径也非常相似,有用荫及从挽郎、明经、进士等。王府参军的地位,一般也不如州府参军,唐后期更有日趋低下之势③赖瑞和:《唐代基层文官》,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68~169页。。推测郭锜先任循王府参军,后转河南府(参)军事,或者有其他,待考。

三、郭曜生平

郭曜早年起家的情况,文献中仅《新唐书》有简略记载:“曜性沈静,资貌瑰杰。累从节度府辟署,破虏有功,为开阳府果毅都尉”④(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三七《郭子仪传》,第4609页。。郭曜墓志对此有详细记载,其曰:“天宝初,戎帅张大宾、高仙芝咸辟为军锋从事,破斩啜、突骑施,开勃律、碎叶,前后议劳,以公为多。累授上柱国、上党郡临漳府右果毅都尉。”天宝年间,郭曜凭军功授勋职,为临漳府右果毅都尉(从五品下⑤唐临漳府属相州,相州为望州,推知临漳府为折冲府上府。上府左、右果毅都尉为从五品下。(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六《相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51页;(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二五《诸卫折冲都尉府》,第644页。)和开阳府果毅都尉。

志文记载至德初年,郭曜以父任擢试卫尉卿,同年即随郭子仪征战安史叛军,因而加银青光禄大夫、试太常卿。后由于郭子仪征战在外,令长子郭曜守家。郭曜随父平定安史之乱,不见文献记载,两《唐书》只载郭子仪出征在外,留曜治家事,“少长千人,皆得其所”。墓志载直至代宗朝时,郭曜“方以公为太子宾客,有辅导审谕之德焉!又改太子詹事,有典礼端平之政焉”,两《唐书》的记载与之基本相同,另《新唐书》补充到:“累进太子詹事、太原郡公”。可知郭曜的太原郡开国公为此时授予。太子宾客和太子詹事,均为正三品职事官⑥(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二六《太子詹事府》,第661~662页。,属高层文官。不久后郭子仪妻霍国夫人王氏卒,郭曜为继母丁忧。

墓志记载郭曜守丧期满后,正逢唐德宗即位。由于郭曜曾长期在东宫入职,与曾为太子的德宗皇帝交往过厚,因而擢授其“太子少保,仍领詹事府”。太子少保为太子三少之一,属正二品①(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二六《太子三少》,第661页。,这是郭曜一生所担任的最高官职,可以说已位极人臣。通过两《唐书》的记载可知,郭曜任太子少保时,郭子仪已罢兵权,时间是建中初年。郭曜墓志记载两年后,尚父郭子仪薨,郭曜“柴毁骨立,水浆不入口者七日。寝苫枕凷,食必瓦器。人或劝公年长气衰,宜节哀以为礼。公号泣而已,终无所对。”郭子仪葬后,郭曜将四朝皇帝所赐郭家之物“锡赉文马、雕鞍、盘盂、锦罽、珍玩、绮饰,悉皆上献,皇上感悼,嘉而不纳。公散给群从惸嫠,己无秋毫焉”,反映了郭曜性格沈静,知道郭子仪功勋卓越,郭氏一族已兴盛至极,现子仪已亡,家族最大的庇护已不在,应谦谨行事,方能保全家族。两《唐书》对此也有相同的记载。郭曜虽将推辞不掉的所赐之物分散给诸人,尽力小心谨慎行事,但是郭家的灾难仍然即来。郭子仪死后,杨炎、卢杞相继秉政,忌勋族,建中三年(782),郭子仪的三位女婿太仆卿赵纵、少府少监李洞清、光禄卿王宰,皆被奸人陷害得罪贬黜,并欲夺取收回郭家的田宅和奴婢,郭曜大恐,不敢申诉,幸宰相张镒全力保护郭家,德宗也下诏曰:“尚父子仪,有大勋力,保乂皇家,尝誓以山河,琢之金石,十世之宥,其可忘也!其家前时与人为市,以子仪身殁,或被诬构,欲论夺之,有司无得为理。”此事对郭曜打击很大,一年后,建中四年(783)三月一日,其即薨于亲仁里第,春秋六十有一,获赠太子太傅,夫人王氏墓志载郭曜谥曰孝。

郭曜亡时,其二弟郭旰已亡②至德二载(757),郭旰亡于永丰仓之战。(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三七《郭子仪传》,第4600页。,因而只能将家事托付三弟郭晞。郭曜墓志载:“吾以虚薄,谬承门荫,位登三孤。年享下寿,已逾量矣!所惧于名无以称,于善无以录,将负先君之业,为士林羞。昔王祥解佩刀于览,今以为讬,尔其勉之!”言罢而殁。郭曜以王祥解佩刀于览的典故,勉励郭晞掌管好家族,维持发展郭氏望族。

四、夫人王氏家族

郭曜夫人王氏,文献不载。其墓志曰:“夫人即丹州刺史礼之曾孙,左武卫中郎兼左右街使定难之孙,鄜州司士参军晚金之女也。”王礼、王定难及王晚金皆不见史载,分别任职丹州刺史(从三品③丹州为上州,唐制:上州刺史一人,从三品。(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丹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3页;(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三〇《上州中州下州官吏》,第745页。)、左武卫中郎(正四品下④左武卫中郎,即左武卫翊府中郎将。(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二四《左右武卫》,第621页。)兼左右街使、鄜州司士参军(从七品下⑤鄜州为上州,唐制:上州司士参军事一人,从七品下。(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三《鄜州》,第69页;(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三〇《上州中州下州官吏》,第746页。)。王氏墓志载“惟太傅间气嗣德……故尚父之元子也;惟夫人,(略)故尚父之诸甥也”,指出王氏为尚父郭子仪之甥,即王氏之母的父兄是郭敬之和郭子仪,又曰“夫人生于盛族,茂于令德,及百两归止,姻不失亲”,似在说明王氏和郭曜的结合“姻不失亲”,是亲上加亲,王氏和郭曜是表兄妹关系。这是文献所不载的,可补史缺。

王氏归于郭曜后,“顷奉舅姑,称其孝也。爰接娣姒,仰其仁也。紃绮缟,中于工也。修蘋藻,合于礼也”,“克修妇道,有敬姜之行”,因而深得其夫郭曜敬重。妻以夫荣,王氏被恩加太原郡太夫人。“逮建中三祀,祸失所天。哀过常制,凡所服玩,悉追福资。躬自持诵,深悟法要。至若惠所乏、抚孤幼,性与道合,实符古风”。志载贞元己巳岁,即贞元五年(789),夏六月辛未七日戊寅,太原郡太夫人王氏遘疾殁于亲仁里第,春秋六十一。

五、郭曜出征西域

《郭曜墓志》记载:“天宝初,戎帅张大宾、高仙芝咸辟为军锋从事,破斩啜①斩啜即默啜,为突厥可汗骨咄禄之弟,骨咄禄死后,默啜继任突厥可汗。由于默啜曾入寇唐廷,武则天改其名曰斩啜。开元四年(716)默啜被斩杀,因此郭曜墓志中的“斩啜”意指突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九四上《突厥上》,第5169页、第5173页;、突骑施,开勃律、碎叶,前后议劳,以公为多。”唐天宝元年(742)至天宝十年(751)间,唐廷多次征伐西部的突厥、小勃律、突骑施。

天宝六年(747),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以马步万人征讨小勃律,他勇谋兼施,出奇制胜,大败沿途守军,诱斩亲吐蕃的小勃律首领五六人,招降小勃律王苏失利之和其妻吐蕃公主,其国平。小勃律复归于唐,“于是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一三五《高仙芝传》,第457~4577页;(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〇四《高仙芝传》,第3203~3205页。。天宝九年(750),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破羯师,掳其王勃特没③(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唐玄宗天宝九载条,第6897~6898页。。同年秋,高仙芝讨石国和突骑施。天宝十年(751),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石国国王那俱车鼻施、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并斩杀那俱车鼻施,仙芝加开府仪同三司,寻转河西节度使④(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唐玄宗天宝九载十二月条、唐玄宗天宝十载正月条,第6901页、第6904页;(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一三五《高仙芝传》,第4578页;(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诸国·石国》:“天宝初,封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赐铁券。久之,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劾其无藩臣礼,请讨之。王约降,仙芝遣使者护送至开远门,俘以献,斩阙下,于是西域皆怨”,第6246页。。之后不久,石国王子逃到中亚诸国,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国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在这种情况下,天宝十年(751)高仙芝率藩、汉兵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怛罗斯与大食交战,高仙芝兵败⑤(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唐玄宗天宝十载四月条,第6907~6908页。。由墓志记载可知,郭曜参加了远征小勃律、羯师国、石国和突骑施等之战。由于怛罗斯之战与征讨羯师国、石国和突骑施之战仅隔一年,期间高仙芝又曾入朝长安,郭曜是否随其返回长安,之后是否再返安西参加怛罗斯之战,不得而知,待考。

郭曜墓志中提及的戎帅张大宾,名列高仙芝之前,但不见文献记载。唐开元年间有天山军使、西州刺史张待宾,开元二十三年(735)左右,其曾成功击退侵犯的吐蕃兵,以及协助北庭都护盖嘉运击退突骑施的侵扰⑥(唐)张九龄撰,熊飞校注:《张九龄集校注》,卷一二《敕(天山军使)西州刺史张待宾书》、《敕天山军使(西州刺史)张待宾书》,卷一三《贺张待宾奏克捷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73~674页、第669~670页、第744~745页。。因此推测天宝初年,唐王朝对外作战,张待宾出任北庭都护,与安西都护高仙芝并称“戎帅”,而郭曜则征战其中。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曾出土《张无价告身》一件,涉及高仙芝征讨突骑施和石国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7期;钱伯泉:《从〈张无价告身〉论高仙芝征讨石国和突骑施》,《民族研究》1991年第3期。。同时在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发掘出土了张怀寂、张雄夫妇、张礼臣墓,属于高昌望族张氏,张氏曾与高昌王族互通婚姻,唐廷平高昌后,仍重用张氏一族,张怀寂就曾参与武周时期恢复安西四镇之役。还应提到的是,高仙芝的前任安西节度使夫蒙灵詧,天宝三年曾出征突骑施。张大宾与高昌张氏是否有关联,或者是夫蒙灵詧的汉化之名等等,则需要有新的证据来佐证。

《郭氏家庙碑》碑阴记载了郭敬之子孙20余人名讳官职,尤详于郭子仪历官。在郭子仪的带领和影响下,郭氏成员多出仕武职,征战沙场,结合历史文献和新出土郭子仪家族成员墓志,可知除郭子仪外出征西域漠北的有郭曜、郭晞;与安史叛军为战的有郭幼儒①胡戟、荣新江主编:《唐故正议大夫成都少尹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郭公(幼儒)墓志铭并序》,《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第616页。、郭幼明②胡戟、荣新江主编:《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少府监赠太子太傅太原郭君(幼明)墓志铭并序》,《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第618页。、郭幼冲③胡戟、荣新江主编:《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守太子宾客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郭公(幼冲)墓志铭并序》,《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第672页。、郭幼贤④荣新江、李丹婕:《郭子仪家族及京城宅地——以新出墓志为中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郭曜、郭晞、郭旰;安史之乱后,参与抵抗吐蕃、回纥入侵,以及平定泾原兵变等的有郭幼冲、郭晞、郭曖和郭曙⑤(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第3470~3471页。。郭子仪和其家族成员的赫赫战功,是郭氏一族持续兴旺显耀的最重要保证。郭曜身为郭子仪长子,早年出征西域,后又随父平定安史之乱,这是史书文献所不载的,因此郭曜墓志的记载就非常的重要。

六、卒地、葬地述考

郭曜墓志和夫人王氏墓志分别载“以建中四年三月一日,(郭曜)薨于亲仁里第,春秋六十有一,(略)以其年五月二十六日卜宅于万年县凤栖之原,礼也”;“夫人故太原郡太夫人王氏遘疾殁于亲仁里第,春秋六十一。洎冬十有一月景子,廿二日庚申,合祔于万年县凤栖原,窆封之”。郭曜和夫人王氏均卒于亲仁坊。《长安志》“亲仁坊”条载:“尚父汾阳郡王郭子仪宅。《谭宾录》曰:宅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又曰:亲仁里大启其第,里巷负贩之人,上至公子簪缨之士,出入不问”⑥(宋)宋敏求撰,辛德勇、郎洁点校:《长安志》卷八,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年,第282页。。可知位于唐长安城亲仁坊的郭子仪宅第规模之宏大。此外,唐长安城的宣阳坊、长兴坊、永崇坊、平康坊等里坊也有郭家宅第。亲仁坊和宣阳坊,曾分别有安禄山和后宫杨氏兄妹宅第,安史之乱后,郭子仪成为亲仁坊新主,宣阳坊的虢国夫人宅则为郭曖和昇平公主所有。《郭子仪家族及京城宅地——以新出墓志为中心》以及其他论著,已详细考证论述了郭子仪家族在长安城的宅第问题,在此不再赘述。

据墓志记载可知,郭曜和夫人王氏葬于长安城万年县凤栖原。郭曜之子郭锜夫人卢氏墓志记载:“祔于先舅姑茔之东二百八十步”,郭锜墓志载:“归葬凤捿原,祔于夫人之坟,西去先太傅玄堂壹里”,即郭锜夫妇墓志详载了郭曜夫妇的葬地。对比郭曜夫妇墓和郭锜夫妇墓的位置关系,可知郭曜夫妇墓位于郭锜夫妇墓以东偏北处,证实了郭锜夫妇墓志的记载。近年来,在西安市长安区已发掘了多位郭子仪家族成员墓葬,出土了数方郭家墓志。同时,大唐西市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等入藏了多方郭家成员墓志。结合诸多郭家成员墓志、神道碑和文献记载,知除尚父郭子仪陪葬建陵外①(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六三《赠郭子仪太师陪葬建陵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其他郭氏成员葬地多与长安凤栖原至少陵原一带相关②杨军凯、杨洁:《唐郭仲文墓志及其家族葬地考》,《文物》2012年第10期。。

七、墓志撰书者

郭曜墓志由正议大夫行尚书司封郎中新平县开国男杜黄裳撰,奉义郎行京兆府仓曹参军昌黎韩秀荣书;夫人王氏墓志撰书人均为宣德郎守太子左赞善大夫安阳邵膺。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杜陵人,进士举第,又擢博学宏辞科,深得杜鸿渐器重。郭子仪为朔方节度,引用杜黄裳为幕僚。大历十三年(778)郭子仪入朝,令杜黄裳主留务于朔方。《旧唐书·杜黄裳传》载:“邠将李怀光与监军阴谋代子仪,乃为伪诏书,欲诛大将温儒雅等。黄裳立辨其伪,以诘怀光,怀光流汗伏罪。诸将有难制者,黄裳矫子仪命尽出之,数月而乱不作。”杜黄裳为稳定朔方军政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可知他深得郭子仪重用,与郭家交往不一般,并为郭曜及郭晞夫妇撰写了墓志。杜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宪宗朝官拜宰相。杜黄裳所撰碑志文献传世的不多,郭曜墓志和郭晞夫妇墓志为杜黄裳文学作品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建中四年(783)杜黄裳为郭曜撰写志文时,职爵为正议大夫、行尚书司封郎中、新平县开国男,为考证其拜相前历官生平等问题提供了资料③严耕望:《杜黄裳拜相前之官历》,载于《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808~813页。。

韩秀荣为唐代四大隶书家之一韩择木幼子。韩择木,昌黎人,唐代著名书法家,有三子:韩秀实、韩秀弼、韩秀荣。韩择木曾任右散骑常侍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〇《肃宗纪》,第259页。,故人称“韩常侍”。韩择木善八分书,即隶书,《述书赋》曰:“韩常侍则八分中兴,伯喈(蔡邕)如在”。在韩择木的影响下,其三子均耽于翰墨。唐代宗曾诏令致仕在家的韩择木举荐所知善书者,择木乃举长子韩秀实以自代⑤陈根远:《唐〈韩秀实墓志〉及其他》,《文博》2010年第4期。。韩秀实和韩秀弼有诸多书丹碑刻作品传世,而韩秀荣的文献记载则较少。《全唐文》收韩秀荣《对给地过数判》一文⑥韩秀荣:《对给地过数判》,载于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卷四四四,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5188页。。韩秀荣曾以隶书写《故尚书左丞畅悦碑》、《工部尚书辛京杲碑》、《长安县尉赠秘书监王府君碑》、《郑清叔碑》等碑⑦(南宋)郑樵撰:《通志》卷七三《金石略》,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51页。,仅见宋人著录,无一幸存于今。韩秀荣的书法作品现仅存《韩秀实墓志》的“铭”,以及《郭曜墓志》《第五琦墓志》⑧赵文成、赵君平编:《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续编》,《唐故相国太子宾客扶风郡公赠太子少保第五公(琦)墓志铭并序》,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第912页。。《韩秀实墓志》中记载韩秀荣官职为京兆府仓曹参军,《郭曜墓志》和《第五琦墓志》均载其为奉义郎、行京兆府仓曹参军,略有补充。《郭曜墓志》是韩秀荣独立完整的一幅隶书作品,又补充了韩秀荣官职,为研究唐代最负盛名的隶书世家韩择木父子的书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夫人王氏墓志撰书者为宣德郎守太子左赞善大夫安阳邵膺,史传无载。文献记载唐元和年间,元稹的《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中提及一渝州刺史,名邵膺⑨(唐)元稹:《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元稹集》卷三七,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23页。,此是否与王氏墓志撰书者有关,待考。

八、结语

郭曜为郭子仪长子,在家族中地位较高,其长期守家,为维持郭家的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郭子仪等在外出征时,郭曜肩负家长之责,子仪入朝和病故后,郭曜仍是家族的管理者。郭曜去世时,仍放心不下充满危机的郭家,将家族托付其弟郭晞。然而郭曜并不是一直守家,郭曜墓志记载了其早年在西域的征战活动,补充了文献的记载,非常重要。郭曜墓志还指出其生母早亡之事,霍国夫人王氏是其继母,同时郭曜夫人王氏墓志又载郭链非其所出,这有助于郭子仪家族姻亲和谱系的订补。郭曜及夫人王氏墓志的出土,不仅为郭子仪家族和唐史研究提供了新资料,而且展现了杜黄裳的文学作品,以及完整的韩秀荣隶书作品,对唐代文学和书法的研究也是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郭子仪王氏墓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辽代《耶律弘礼墓志》考释
算命
梦里梦外
梦里梦外
以德报怨,终将化敌为友
梦里梦外
郭子仪感动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