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2019-08-22 09:53邹燕
卷宗 2019年20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修养

邹燕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五千年的文化、方法、智慧以及经验可以借鉴。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个重视道德教育的国家,有着优秀的文化精髓,在道德建设上也是有很丰富的经验值得学习,因此重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古代道德要义,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中的精华,使当代公民能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史为鉴,汲取“德”的养分,重树良好的道德风向标。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修养;现代启示

1 “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1 中国自古历来都将“德”作为立身之本

在古代,不管从事哪一行,都强调“以修身为先,立德为首”。中国古代对人的要求将“德”作为立身之本。有没有品德,有没有道德,是立身的根本。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说“立德”、“立功”、“立言”、是人生三不朽,这里强调的是,不管有多大的作为,都应当把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放在首位。《大學》里说:“天子以至于庶人,壹以修身为本”,不管权利至上的皇帝还是平民百姓,都应该修身养性,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人可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无德”有一句古训:“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让我想起了德与财的关系,古人将德与财的关系看的很透彻,反而是在物质基础雄厚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缺乏了对德与财的最基本判断。《大学》里有这样一句话:“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句话强调道德修养,是为人的根本,而钱财是身外之物,所以一个人要想往好的方面发展,不要舍本逐末追求物质利益,而要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这句话也揭示出一个本质,那就是如何保持长久的富贵,德行是人生大树的根基,而每个人的身份、地位、财富等是德行的枝叶、花果,所以一棵树的枝叶花果能够延伸到哪里,它的根基必须要扎的足够深,足够远。[1]

1.2 中国官场文化强调“德”是为政之要

中国历代王朝在吏治方面都有严格规定,要求为政者必须忠于职守,勤于政务,其中强调最多的就是“德”是为政之要。《为政》里说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事,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的意思就是端正,这也是告诉我们上行则下效的道理。孔子告诉了季康子治政的关键,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政者只要以善来治政,百姓民风自然会好起来,君子的德行就像风,百姓的德行就像草,风向哪边吹,草就跟着向哪边倒。这要求我们的官员们自身要在人民大众中树立好的形象,以好的形象去感化人民;以好的德行去树立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概括为二十四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公畏慎勤、清俭和节、仁爱宽恕 、平明志友”,这些思想概括凝练,含义深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孔子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可以说这二十四字包括了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很多特质,这些特质,既是古代强调的做人最基本的品质,又是古代官员弘扬的为官基本之道。而当代社会,我们强调的最多的有以下四点:

2.1 做到“公”,也就是做人做事要一心为公

做到一心为公,就是要多一些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要敢于跳出自己的小圈子,宏观、客观的看待问题。对个人来说,一心为公就是要在建设自己的道德修养时,既要培养好私德,又要注重公德心的培养,不光是对亲人朋友熟人讲诚信,对待其他人也要讲诚信,既要爱惜自己的财物,也要爱惜公共的财务。对官员来说,一心为公,首先是跨越亲情观,古代官场上,亲情观处理不好,往往会导致导致外戚专权。“一用子弟至亲,百弊丛生”,这是古代总结出的用人观。其次是要跨越亲信关,否则又会导致诸如古代的宦官专政。这种问题发生在现代,就是现在的新型腐败方式:司机腐败、秘书腐败等,所以从政、为官要想做公正廉洁的好官,除了要严格要求自己,也要约束还身边的亲友和亲信。[2]

2.2 做到“慎”,慎独、慎欲、慎权是个人最高的品格追求

1)慎独。《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于隐,莫显于隐。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句话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最隐蔽的方面、最细微的方面才最能显露出一个人的灵魂深处,真正品德高尚的人,往往在最微小的事情上,在一个人时也能严于律已。古代有一个典故叫“暗室不欺”,讲的是春秋时期卫国贤臣蘧伯玉即使在夜晚没人看见时也严格遵守宫廷礼节。这个暗室不欺包含两层含义:第一点是不管身边有没有人,都能做到严于律已,第二点是做人做事都要表里如一,不能口是心非。正如曾国藩说的那句话:“慎独则心安。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清朝清官叶存仁说的:“不畏人知畏己知”;东汉著名官员杨震从不接受“四知财”,为他的子孙后代传承了廉洁自律的优良家风。

2)慎欲。这也是古代强调的个人兴趣爱好和个人品德的关系,要培养高尚的爱好,能修身养性的兴趣,学会合理控制自己的私欲。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做到,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道德修养相结合,一要做到“有节有度”,对自己的爱好保持一个适度原则;二要做到“低调待之”,自己的喜好是个人问题,要低调,不要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的开展;三要做到“好而不贪" ,做到喜好,但不嗜好;四要做到“不为物诱”,不要被自己喜好的东西当了鱼饵,要能自觉抵御。[3]

2.3 心有“畏”惧,才能有所敬畏,有所珍惜

畏,可理解为自律,即能用纪律、法律以及道德约束自己的言行。心有所“畏”的人,会自觉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对自我时刻警惕,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朱熹也说,“君子之心长存敬畏”,即使是品德高尚受人敬仰的人,本身也会有所敬畏的东西,这就是道德底线、纪律、法律、自然规律等。“畏”也可以理解为珍惜,对自己现在取得的成就要怀有珍惜之情,正如古人所说,“立名于一世,失之仅顷刻”。我们现在取得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但如果一旦有一个错误的抉择,所有的努力都会再顷刻间前功尽弃,付诸东流。对从政者而言,更要常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心,珍惜现在的名誉和成绩,把持控制住自己。

2.4 要有“忠 ”心,做人忠诚老实,对民对国忠心

真正的忠,往小里说,就是要做忠诚老实,可靠可信的人;往大里说,就是要忠于自己的职守,威武不屈地维护祖国荣誉,而且这个忠不是忠于某位领导,而是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史记》提到:“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无论是什么样的国君,都想得到忠诚贤良的人来辅佐自己,这是选人用人的标准。《苏武牧羊》的故事广为流传,体现了苏武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捍卫自己忠于祖国的高尚情操。这也是现代公民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优秀品质。[4]

虽然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需要我们保留和学习的精华,但是我们在学习中,既不能数典忘祖,又不可全盘照收,应当要批判继承,有所扬弃,祛除一些不合理、糟粕的东西,一些消极的因素保留、继承和发展优秀的精华,办事做事时,要兼顾道德内化和民主法制的规范,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在公务员道德教育时,要坚持以德清廉和以法治贪要相结合,将道德的内化和法制的完善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凌皓.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J].琼州大学学报,1996,(01).

[2]林凯,陈庆华.再谈正确把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精神实质[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06).

[3]蔡正发,龙珊.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荣辱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A],孔学研究(第十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三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6.

[4]张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治理的路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绽放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