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2019-08-26 13:10李宗学绳以飞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16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李宗学 绳以飞

摘要目的:研究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现状,为促进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和2017年房山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在岗人员数据。结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村居委会的比例为1/3,每千常住人口社区卫生人员1.99人、卫生技术人员1.55人、执业(助理)医师0.71人、注册护士0.42人;每万常住人口注册全科医师2.48人、公共卫生医师0.9人,年龄50岁以下为主(90.95%),大专学历最多(45.62%),初级职称为主(53.15%)。结论: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人员队伍初具规模,但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与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应完善体系,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增加卫生技术人员总量,调整人员结构,提高社区卫生人员整体素质。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的数量、质量、结构与分布,直接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发挥,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为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本文分析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人力资源现状,发现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资料与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2013年和2017年房山区正常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部在岗人员数据。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常规监测报表及房山区卫生计生委统计资料,部分来源于北京统计信息网。

研究方法:利用Excel表进行数据录人、整理,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人力资源数量、构成、质量、区域分布及数据变化趋势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一般情况:房山区位于北京市西南郊区,区内有6个乡、14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459个行政村、145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为2019km',占北京市总面积的12.3%。2017年常住人口115.4万,其中城镇人口83.9万、乡村人口31.5万;占北京市常住人口的5.31%。2017年房山区常住人口密度为571人km';除外房山区,北京市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昌平区、房山区)的平均常住人口密度为1500人/km';生态涵养5区(包括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延庆区)的平均常住人口密度为229人/km2;北京市常住人口密度为1323人km'。为了便于分析比较,按地理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把房山区的28个乡镇(街道)划分为深山区、半山区、平原地区、城区4种区域类型。平原地区、城区位于东部,中西部的深山区、半山区为生态涵养区,见表1。

2017年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基本现状: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2017年底,房山区20个乡镇与4个街道设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常运行18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有4个街道没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北京市未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街乡数的13%。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村居委会的比例是1/3,其中深山区1/4,半山区1/2.4,平原地区1/2.7,城区1/3.4。区域间差距较大,总体分不布均衡,深山区和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密度偏低。②社区卫生人员数量:2017年末在岗社区卫生人员2296人,比2013年增长13.72%。社区卫生人员数量占全区卫生人员的16.79%,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的16.74%。每千常住人口社区卫生人员1.99人,其中深山区、半山区、平原地区、城区的分布情况依次是5.36人、2.9人、1.65人、1.36人。北京市每千常住人口社区卫生人员数为1.68人,最高的是丰台区3.62人口,北京市5个生态涵养区为2.49人,北京市4个城市发展新区为1.49人。③社区卫生人员结构:2017年房山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1791人,占在岗人员的78.01%;管理人员105人(4.57%);其他人员(包括技术人员、工勤技能人员)400人(17.42%)。管理人员与其他人员占比高于全市水平,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占比低于全市水平。其中深山区卫生技术人员占比低、管理与其他人员占比高的特征更加明显,见表2。

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现状:数量与构成:2017年末房山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中,医生岗位800人[含执业(助理)医师、见习医生、乡村医生,不含公卫医师],占在岗卫技人员的44.67%;护士岗位441人(含注册护士、助产±、见习护士),占24.62%;预防保健人员142人(含公卫医师、临床医师、护士、药师、其他卫技人员),占7.93%;其他人员408人(22.78%),见表3。

2017年房山区每千常住人口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数为1.55人,其中,深山区为3.54人、半山区为2.31人、平原地区为1.27人、城区为1.18人。北京市每千常住人口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数为1.39人,北京市5个生态涵养区为2.07,北京市4个城市发展新区为1.24人。2017年执业(助理)医师数量较2013年增加87人,达到814人,占社区卫生人员的35.45%。其中62人在管理岗位,752人在卫生技术岗位。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0.71人。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在各区域都有增加,但分布不均衡。其中深山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1.68、半山区为1.03、平原地区为0.58、城区为0.53。2013年末共有390名医生经相关培训合格获得全科医生资质,其中271人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注册率为69.49%;注册全科医师占执业(助理)医师的37.28%;每万人口(有资质)全科医生3.86人;每万人口注册全科医师2.68人。2017年末累计427人获得全科医生资质,其中286人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含41名中医全科医师),注册率为66.97%;注册全科医师占执业(助理)医师的35.14%;每万人口(有资质)全科医生3.7人;每万人口注册全科医师2.48人。2017年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类别执业(助理)医师104人,每万人口公卫医师0.9人。中医师由2013年的108人增加到137人,每万人口中医师.1.18人。口腔科医师31人,儿科医师19人,深山区没有儿科医师。康复医学专业医师1人,精神卫生专业医师1人。2017年注册护士484人(其中433人在护理岗位、29人在预防保健岗位、22人在其他岗位),每千人口注册护士0.42人,医护比1:0.59。深山区、半山区、平原地区的医护比明显低于城区。

年龄:2017年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在年龄分布上,以50岁以下人员为主(占90.95%),并呈现30岁以下及50岁以上人员减少、30~49岁人员增长的趋势。30岁以下人员较2013年减少,说明新入职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呈下降趋势。注册全科医师年龄在30~49岁259名(占90.56%),30岁以下的注册全科医师5人。注册全科医师从事社区卫生工作时间,0~4年5人,5~9年24人,10年以上257人,见表4。

学历:2017年大专学历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817人(45.62%);本科学历729人(40.7%);中专及以下学历245人(13.68%)。执业(助理)医师中,本科学历430人(含硕±研究生24人),占52.83%;大专学历314人(38.57%);中专及以下70人。注册护士中,大专学历250人(51.65%);本科学历183人(37.81%)。2013-2017年呈本科学历人数明显增长,大专及以下学历人数减少趋势。说明房山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逐步提高,但是仍低于北京市整体水平,见表5。

职称:2013-2017年房山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呈现有职称人员增多,未定级人员减少趋势。2017年,高级职称81人(含正高2人),占4.52%;中级职称502人(28.03%);初级职称952人(53.15%);未定级人员占14.29%。初级职称过多,中级职称比例偏低,高级职称缺乏的状况,在深山区更为明显,深山区机构共有高级职称5人,有的深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高级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2017年房山区高级职称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占比,低于北京市5个生态涵养区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北京市4个城市发展新区的平均数量,与北京市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整体差距更大,见表6。

服务提供情况:2013-2017年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及医疗服务呈明显增长势头。2017年总诊疗人次数为314.71万,占全区医疗机构总诊疗总人次的28.27%,较2013年增长12.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16.7人次,全区医疗机构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11.88人次。由北京市卫计委委托第三方开展的满意度调查显示,2017年房山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满意度达87.95分(市平均86分),比2013年提高10.88分;社区卫生人员满意度,由2013年的77.43分下降到76.05分,其中对“收入水平”“工作压力”“工作成就”的满意度低,见表7。

讨论

经过多年的建设,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区卫生人员的数量、结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但仍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与布局不合理问题。

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与村居委会的比例达到1/3,即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3个村居委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任务,能基本实现服务覆盖。但是在区域间机构及人员分布不均衡。深山区比例为1/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密度偏低,村与村之间相距较远,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服务成本高、效率低,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受到环境限制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2017年末社区卫生人员占全区医疗机构卫生人员总数的16.79%,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占全区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6.74%,承担了全区大部分的公共卫生服务及28.27%的诊疗服务人次。反映全区医疗机构与卫生人力资源布局亟待调整,应该进一步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人员的配置比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的原则,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充足的卫生人员数量。建议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理交通情况、人口密度和居民卫生健康需求,调整医疗机构布局,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人员的数量。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投人,合理配置不同区域的社区卫生人力资源,提高在深山区工作的社区卫生人员待遇水平,增加岗位吸引力。调整全区卫生人员在各类医疗机构的配置比重,引导二、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增加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总量。同时加大社会化后勤供给,逐步减少工勤技能人员占比。2017年房山区每千常住人口社区卫生人员1.99人,与《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以上”的标准有较大的差距。应该按照《关于修订北京市社區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配备社区卫生人员。按照每600户家庭配备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预防保健人员各1人,作为基础编制;配备不超过基础编制10%的机动编制,用于值班、进修、休假等;设置病床的机构,每5张病床配备医生、护士各1人;配备不超过基础编制22%的专科医师、药师、检验、管理和工勤人员等。经初步测算2017年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配备3313名卫生人员(约2.87人千人口),其中配备全科医生864人、护士966人、预防保健人员864人、其他人员619人,目前人员缺口为1017人。

2013-2017年房山区注册全科医师数量增长缓慢。2017年有全科医生资质人员注册全科医师的注册率为66.97%;注册全科医师占执业(助理)医师的35.14%。反映注册全科医师的职业现状缺乏吸引力,医生对注册全科医师专业的愿望并不迫切。2017年房山区每万人口注册全科医师2.48人,与到2020年,每万城乡居民拥有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建议落实《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创新全科医生使用激励机制,提高待遇,增强职业荣誉感,提高社会认可度,加快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

合理调整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结构,通过在职转岗培训,增加预防保健人员的数量,培养儿科、康复、精神卫生等稀缺专业的医生。重视护理工作,改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士数量严重不足、医护比倒置的不合理现状。优化卫生技术人员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针对30岁以下人员减少的趋势,应引进培养更多年轻的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以保证社区卫生人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合理设定职称结构,增加高级职称岗位比例,改变房山区高级职称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占比在全市过低的现状,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社区卫生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梁万年,李静,关静,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现状及地区间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3):1038-1041.

[2]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2017年度北京市社区卫生常规数据监测统计分析报告.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人力资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