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金华十校高三年级高考模拟测试作文题及佳作展示

2019-08-27 08:19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大道青春时代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孟子·滕文公下》

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苏轼《墨君堂记》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李大钊《新青年》

身处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这三位先贤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明你的观点。

【注意】 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擬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②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意图和审题立意】

这个作文题力图抓热点、顾大局,凸显时代主题;帮助青年把握历史坐标,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强化思维能力考查,助推素质教育。

孟子的话体现了行光明正道的大丈夫气概,这也是当今我们在国际上树立大国形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在文化、制度、理论、道路上的自信。

苏轼的话体现了君子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和坚定自强的精神,对这些品格精神追求的动力来自博大深厚、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

李大钊的话展现了青年的成长与发展对于国家、对于民族有着重要意义。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

三则材料内涵丰富,理解不可偏颇,尤其是苏轼的话不可简单理解为追求个性化。能综合三则材料从“个人与时代”“小我与大我”“现实与理想”等角度确定主旨无疑最佳。也可以侧重某一则材料立意,但必须兼顾其他两则材料,体现思辨性与层次逻辑性。

【评分标准】

55—60分: 能综合三则材料进行思辨性论述,并能联系时代或现实加以阐述,语言表现力突出。

50—54分: 能兼顾三则材料进行比较深刻的论述,并能联系时代或现实加以阐述,语言表现力突出。

45—49分: 能从两则材料进行思考,适当照应第三则材料,进行一定深度的论述,联系时代或现实加以阐述,语言表现力较好。

40—44分: 能从一两则材料入手思考,能适当照应其他材料,联系时代或现实进行一定程度的论述,语言表现力一般。

36—39分: 从一则材料出发立意,不能照应其他材料,能联系时代或现实加以阐述,论述能力一般,语言表现力一般。

35分及以下: 偏题,离题,甚至直接套用宿构之文。

由己及世,立己立世

茨威格在晚年撰写《昨日的世界》时坦言,比起年少时将他的兴趣引入文学中的那些人,他更感谢那些将他的目光从文学引向现实世界的人。恰如此书副标题“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想要传达的那样,抛开国界,以其个体、也是全体的身份,傲立于世,俯瞰世界的兴衰过往,由己及世,立己立世。

苏轼在《墨君堂记》中言:“群居不倚,独立不惧。”意在说明个体所应具备的优良品质。一是清醒意识。乌合之众的力量是强大的,他们会以其凶猛如浪潮的庸者思想迫使你不得不随波逐流。这时你就须具备清醒意识,明辨是非、善恶、好坏,勇立潮头,即要做到“群居不倚”。二是“独立不惧”。尼采有诗云:“我在人与兽之上高高生长;我说话——没有人跟我对讲。我生长得太高,也太寂寞;我在等待:可我在等待什么?云的席位就近在我的身边,我等待第一次发出的闪电。”在尼采看来,高贵的人是孤独的,但这孤独是光荣的,因而我们应当“独立不惧”,排除万难,坚持真理。

而个体只具备这些优良品质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由己及世”,即孟子所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若让我们探赜古今,会发现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地倡导“家国情怀”,或有人牺牲自己,以自己的光荣之躯展现何为家国情怀;或有人以笔为武器,针砭时弊,让世人耳目清醒,唤醒国人内心深处回响的爱国呐喊声,唤醒血液中流淌的相同的家国情怀。

但立足于世界之林的中国、我们,仅有家国情怀是不够的。“立己”的目的正在于“立世”。正如李大钊在《新青年》中呼唤的那样:“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如果说茨威格是在两次大战中被流放为无家可归的人,不得不以一个世界人的眼光来反思“昨日的世界”,那我们,身处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的我们,更应主动承担起“由己及世,立己立世”之责。

爱国诗人文天祥曾发问:“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不妨这样答:“由己及世,立己立世。”

点评

文章由茨威格的著作《昨日的世界》及其副标题“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出发,引出观点:一个傲立于世的人,既是个体,更为全体,应由己及世、立己立世。这一观点不乏辩证色彩,通过巧妙的铺垫推出,开了个好头。接下来作者分三层进行论述:一是个体应具备“群居不倚,独立不惧”的优秀品质;二是个人要有家国情怀;三是不但要有家国情怀,还要有世界人的眼光,由己及世,立己立世。文章机智地将题目中的第一、二则材料调换顺序,思路和结构清晰,层层推进。材料的引用视野开阔,且有一定的哲学素养。结尾用文章主旨回答文天祥的临终发问,形成古今对话,将立意进一步推向高处,戛然而止,令人回味。

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昌元 (特级教师)

青春年少,国之栋梁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身处21世纪的我们,有着无穷的智慧;身为国之栋梁的我们,同样有着无与伦比的决心,为祖国、为世界,献出最好的自己。

身为青年的我们,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正如孟子所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试看古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再看当代大国工匠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守岛人王继才20年的坚守。他们面对世说纷纭,依旧立着清朗的爱国心,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他们为天地立了心,世界为之鼓掌。

身为青年的我们,还应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品质。

苏轼所倡导的“群居不倚,独立不惧”,正与当代所倡导的“青年精神”不谋而合。“少年独立则国独立”,一个民族,如果缺少独立的头脑和灵魂,就将是一个没有生机与希望的民族。

龙应台一直以来便很重视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独立能力。她曾满怀希冀地观察,却失望地发现独立恰恰是我们这一代人最缺乏的。她在文章《幼稚园大学》中深刻揭露了这一现实——女孩子一遇麻烦就哭哭啼啼,成绩好的学生不敢质疑教授……龙应台的呐喊值得引起我们每个人的反思:中国,你怎么了?年轻人,你怎么了?

爱尔维修说:“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妈宝”“啃老族”等群体的出现,来自家长的、社会的过分关爱是不可否认的因素。但是,比这些更根本的在于个人。只有当我们每个人牢记自己的使命,摆脱依赖、摆脱惰性,有理想、有目标,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时代是高速运转的陀螺,想要独善其身越来越不可能。气候变化利剑高悬,国际局势云谲波诡,人工智能与基因改造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伦理挑战?只有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一个关心人类的人,我们才能真正为国家甚至整个人类做出贡献。

要记住,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身处新时代的我们,不仅不能忘记先辈走过的路,还应将目光延伸到无限的远方,以青春年少,担国之栋梁!

点评

文章开篇引用诗歌赞颂青春,引出主旨:作为当代青年,应成为国家的栋梁,为祖国、为世界“献出最好的自己”。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作者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一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用孟子、杜甫、范仲淹等圣贤的名句来支撑,有题内材料,更有外部引入;二是要具备独立的人格和品质,这部分论述变换手法,从龙应台的批评入手,以当今年轻人中“妈宝”“啃老族”等现象,从反面揭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的可贵。最后,在国际局势和现代科技的大背景下审视“青春”,提出“以青春年少,担国之栋梁”。文章虽以论述为主,但语言富有朝气和力度,与“青春”话题相协调。如果引入的例证形象更典型、更充分,且能对社会责任感、独立的人格和品质等精神进行适当阐释,说服力会更强。

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昌元 (特级教师)

为天下行大道

生命的热忱是浩浩荡荡的江水,奔腾不息,历经坎坷后,它的归宿是大江大海。人类是为祖国无限奉献的,不会因生命为祖国行大道而殆尽感到不甘,只会因为祖国的奉献就此止步而感到不甘。人的归宿是家,是国,是民族,亦是地球。

李大钊曾说:“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赤旗能够在世界之巅不倒,凭借的不仅是国家的强盛,更是个人的修行,只因为人人都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志向,才造就了蒸蒸日上的祖国。人,离不开人群,人群亦离不开人。

中国的疆土辽阔,十几亿中华儿女居住在一起,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家国情怀将他们的心维系在一起,似乎是不可战胜的。而信仰的缺失者从来都是迷路的人。共同生活的人类,有共同的信仰,但不是“苟同”和“利合”,不是同流合污、谄媚逢迎,而是为国为家的坚定信念。当人群被打倒时,个人依旧是战无不胜的,因为源自内心的坚如磐石。

新青年是追求民主、科学的,他们勇于反对封建愚昧的社会。谭嗣同要求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严复用“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气魄告诉我们时代在进步,一切都是为了国家。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有许多东西是伴随我们一生无法抛弃的。为国为家的信念、为天下行大道的大义,让我们有坚如磐石、矢志不渝的决心来完成青春的奉献。我们的内心更是强大的,即使身处逆境,也有临危不惧的豪气。

人的生命对宇宙来说如蜉蝣一般短暂,如沧海中的一粟。但任何沧海桑田的巨变,都源自人类内心的坚如磐石,这种信念,不为私利,而为大家。即使只是一粒微小的沙土,不也是要在暴风过后堆砌成沙丘吗?一滴水融入大海后,早已迷失了方向,但那又如何?它的归宿便是大海,若无大海,它又该怎样生存?

生命的热忱在于国,在于世界,为天下行大道,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国付出青春,从来不是徒劳和悲哀,而是世代生命的延续。

点评

文章开头以江水归入大海作为比喻揭示观点:作为个体的人应该为国家、为民族甚至为全人类做贡献。立意正,站位高,观点鲜明生动。在论述过程中,近代的谭嗣同、严复、李大钊等仁人志士的言辭信手拈来,用以抒写家国天下的激烈壮怀,恰当而有力度。在引用李大钊的名言时,不重复使用题目提供的材料,但又与主旨贴合,体现出学养的厚实和引用的巧妙。文末回扣开头,强调就像水的归宿是大海,新时代的青年也应该为天下行大道。

但是,文章有一个很大的疏漏,就是漏写标题,现在的题目为点评老师补写。在考场上漏写标题一律扣2分。

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昌元 (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大道青春时代
幸福大道宽又阔
大道同行
美乃大道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e时代
e时代
青春不打烊
e时代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