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台州市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考试作文题及佳作展示

2019-08-27 08:19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变通题意审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人生需要规划与设计,事先规划与设计的工作做好了,我们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我们的人生也就可以循序渐进,不会迷惘和盲目。

也有人说,人生即兴发挥很重要,我们无须规划设计,只管随机应变,须知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们总会到达自己想去的远方,顺其自然就好。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和审题立意】

这个题目虽然不算新颖,但是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关于人生需要规划、设计还是即兴发挥、顺其自然的问题,与对待自我的态度联系密切,能够引发同学们實际的思考。

审题立意方面,“人生应该规划”“人生无须规划”“人生虽然充满变化,但是规划仍然必要”这三个立意都是成立的。能正确看待人生和规划、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并立足于自我认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思想有深度,看问题不片面,或能发人所未发的,应视为最佳立意。

【评分标准】

评价本次作文着重看四个方面:审题立意、思想深度、写作文体、语言表达。

55—60分: 审题准确,并在此基础上对题意有自己的理解和生发,思想有深度,或个性色彩鲜明,论说有层次,记叙有条理,语言流畅。

50—54分: 审题准确,符合题意,对作文题所涉话题有较深的认识或有独特的感悟。讲究论证方法,对文中的概念能采用定义、归纳、演绎等方法较好地论证观点,论说色彩较为明显;或讲究描写方法,对文中的人、事、物能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较好地记叙、描写,并能恰当抒情,文学色彩较为鲜明,语言流畅。

42—49分: 基本符合题意,能关注到材料中各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但缺乏思想深度或独特性,偏重使用举例的方法来证明观点,事例能说明观点,论说较有力;或能用比较平实的方法记人写事,较少运用表现手法,细节能传达感情,内容较充实,语言通顺。

36—41分: 部分符合题意,较多依靠举例说明观点,有适当论证;或以平铺直叙的方法记叙,较少描写、抒情。语言较通顺,结构较完整。

30—35分: 部分偏离题意,但仍然在题目的范畴中。内容相对单薄,缺乏深度,结构不太完整,有一些语病及错别字,字迹尚清楚。

20—29分: 偏离题意,基本不在题目的范畴中。内容单薄,没有深度,结构不清楚或不完整,标点符号错误较多,有不少语病和错别字,字迹不太清楚。

19分及以下: 完全偏离题意,写作的中心与重心和作文题基本没有关系;抄袭作文,如果能查到抄袭对象,得分10分以下。

谋划以成事,善通以应变

将做之事滚落一地,计划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依序串成一串珠子。至于串珠的形状骤变、姿态游移,则须当即变通,以稳全盘之势。

“无为有处有还无。”规划与应变,一个在明面挥麾,一个在暗处布阵,离了哪个都将使军心动摇。

首先,不论谋篇布局的能力是纯熟还是生涩,这个行为本身能给人以心理上的宽慰。准备充分的考生怡然自得地坐观旁人“抱佛脚”,迎考的紧张奇妙地消了大半。军事战略家诸葛孔明在隆中便心有乾坤,不能不说出师时定是踌躇满志。王小波说,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其实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没什么不好,人如果对未来有了全局的规划,敢于向未知发问,便已是人类警示性的谦卑和永不放弃的怀疑,不至于主动地“在所谓的已知上躺成一个很懂的大人”。

其次,谋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于实践。规划之人对未来做利弊分析,减少了犯错的概率。另一方面,规划过程往往要借助外力,计划便成了一个提前实践的过程,被放大的问题和被放慢的镜头都给人“见缝插针”的机会,通过各方的信息搜集逐一编排,这是仅靠随机应变所不能完成的。另外,其实计划也能分担变通的工作,开拓思维,甚至能联想到需要随机应变的情况,将可能发生的危险扼杀在摇篮中。从这一程度上讲,计划是更高级的变通,两者相互包含。

然而,与此同时,有了万全之策的行为人也尚未到能高枕无忧的地步。世界是运动的,规律也能依据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面临突发状况时往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至极限。计划的设定是为了一条康庄大道,而不是提供拘泥于此的小径,也不是盲目乐观。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里便提到了路的各种可能性。变通能带给人的是思维的伸展度和呼吸空间,使人有开放的格局发挥人的灵性。

不迷信计划之万全,不迷信变通之高超。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开出成功的双生花。

点评

文章用一个比喻开头,用线和珠子的比喻形象论述计划与变通的关系,使人眼前一亮,并顺势在第2段点明观点。文章的论证较有层次,首先提出规划的作用是给人心理上的安慰以增加人的自信,然后提出规划是为了在实践前充分准备,减少犯错的可能并做到随机应变。这两层从规划的重要性上论证规划的必要,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就算“有了万全之策”也不能“高枕无忧”,因此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此作为观点的补充。论述层层铺开,布局均衡,思维细致缜密,论据运用比较自然。语言也比较有特色,如“敢于向未知发问,便已是人类警示性的谦卑和永不放弃的怀疑”“变通能带给人的是思维的伸展度和呼吸空间”等,带有一定哲理味道。

但从逻辑上来看,文章中心论点是主张“两者兼备”,而分论点却主要阐述了规划的重要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对于中心论点的表述可以进行一定的调整。

台州市第一中学 潘国良

循序渐进,渐至佳境

有人说,人生需要规划,规划能让我们避开迷惘和盲目;也有人说,人生要顺其自然,自由地追求诗和远方。在我看来,规划与即兴发挥看似对立,实则统一。以规划为基,以发挥为翼,人生方能循序渐进、渐至佳境。

规划与设计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古希腊斯多亚学派有一句名言:“未经考量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世事繁杂,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我们的内心就会缺乏一种整齐与安定,就会在世事变迁中失去本心,感到迷惘与盲目。

现代大众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指出,个体会迅速被群体同化。如果我们对自身没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规划,我们会迅速被周围的环境所同化,变得泯然众人。这时候,我们又怎么即兴发挥,我们又能发挥出什么?因此,规划与设计是人生的基石。以规划为基,我们便有了向上的勇气和前进的动力,我们的人生会摆脱“螺旋式下沉”的困扰,我们人生的轨迹必然是向上的。

但若只有规划,没有即兴的发挥,人生就如一潭死水,这样的生活必然是无趣的、缺乏创造力的。

马云关于“996”的言论被骂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我想,这种方案受到人们口诛笔伐,不仅仅是因为其泯灭人性的规划,更是因为其忽视了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个体的人是特殊的,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场合能发挥出出乎意料的能动性。

合理的规划必然要以即兴发挥为翼,重视人的潜能。规划必然不是“996”,规划的目的在于守住本心、铭记初心,朝着理想目标不断奋斗。以发挥为翼,在生命的每一个特定时刻发挥出这一时间段的闪光点,追求应该追求的诗和远方,人生才能循序渐进、渐至佳境。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知静而后有动,知止而后有定。人生需要规划,规划实乃人生之基,没有规划,生命如水中浮萍,没有方向;人生也需以发挥为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展现人生美好,追求诗和远方。

以规划为基,以发挥为翼。让规划积淀为我们的内在本质,铭记初心,一路向前;让即兴发挥更多地展示个人的闪光点,奔向诗和远方。人生必能循序渐进,渐至佳境。

点评

文章抓住“规划与设计”和“即兴发挥”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一者为基础,一者为助力,从而架构了全文。开头入题迅速,观点明确,第1段“人生方能”、第6段“人生才能”、第8段“人生必能”反复点题,并且体现出文章内在逻辑深化的层次。论述两者各自的作用时,将“规划与设计”的作用导向“内心”“初心”,让人不迷惘;将“即兴发挥”的作用导向“创造力”,尊重人的个性。在充分论证两者作用的基础上再进行总结,将两者的关系统一起来,这样的论证“两只脚”同时走路,使作文论点有力而稳妥。论证中能够熟练使用假设、因果、转折等方法,思维缜密,推进顺畅。

当然,考场作文总是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这篇文章的标题与内容不太契合。在论据方面,第2段引用的名言应为苏格拉底所说,“996”指向的是企业管理模式,而非人生规划,这些问题导致论据的说服力有所减弱。

台州市第一中学 潘国良

规划人生,顺于道途

胡适先生曾说:“无目的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在我看来,生活也一样,无目的的人生也仅仅是散步而不会有所进步。因而人生是需要规划的,只有对未来的人生有了正确的规划,才有可能在遭遇人生的变故时随机应变,做出正确选择,从而成就美好人生。

几乎每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被大人问到“未来想要做什么”。当我们给出答案时,其实也就是在给自己的人生做最简单的规划。除了野蛮生长的杂草,这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是可以随意发展而有自我成就的。我们写文章需要构思,同样,对于更加重要的人生,我们更需要“构思”。杂草固然充满了生命力,但它并不被需要。而没有规划的人生同样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只有在规划人生的过程中才能有所思考,从而知道自己的心之所向,才更有可能在人生的末尾回望时心满意足,觉得自己的一生充满了价值。

或许有人会说,被固定在规划好的方框中的人生一眼就能看到头,岂不乏味而没有自由?这是对规划人生的过度解读。我们强调规划人生的重要性,是为了让人对当下的、未来的自己有准确的定位,且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清晰的认识。我们要明确的是,规划人生并不是给人生画格子,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禁锢于条条框框中,告诉自己必须要怎么做,而是在自己人生的各个阶段,告诉自己要往哪儿走。我们给自己明确方向,同时又留有余地,给自己自由,这才是规划人生的理想状态。

而当我们给予自己一个有所规划的人生后,我们才有可能在面临一些重大的事情时拥有随机应变或顺其自然的能力。这时的“顺其自然”不是完完全全地让自己被命运推着走,更多的是相信眼前的事儿总会过去,而最终自己还是站在正确的道路上。因此,我们应该在对人生有所规划的基础上适当地选择顺其自然。只有这样,顺其自然才会是一种积极的心境而不是一种消极的作为。

漫漫人生如征途,未来永远是未知的。而无目的地行走鲜能到达正确的终点,我们只有规划好自我的人生才能在这条路上真正走得自由而顺畅,只有规划人生,方能顺于道途。

点评

这篇文章的论述思维缜密,思路流畅,对观点的阐述准确深入。第2段以杂草作为反例,提出“没有规划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接着以“有人会说”提出一个设问,明确了规划的作用是“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和清晰的认识”,规划是“告诉自己要往哪儿走”,而不是“必须要怎么做”,理想的规划是“给自己明确方向,同时又留有余地,给自己自由”。这一段的论述從各方面对规划进行定义和分析,以道理取胜,严密而充分,让人信服。之后再提出规划前提下的顺其自然是一种积极的心境,进一步说明规划的重要性,又为规划与应变的关系下了定论。文章论述语言流畅,娓娓道来。

台州市第一中学 潘国良

猜你喜欢
变通题意审题
笑笑漫游数学世界之理解题意
弄清题意 推理解题
审清题意,辨明模型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透析经典模型 灵活拓展变通
“三招”学会审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从俗从宜,各安其习——《理藩院则例》对《大清律例》刑罚规定之变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英汉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与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