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村小学教师培训反思

2019-08-27 02:22廖朝芬
求知导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乡村教师反思

摘 要:“教师培训整乡推进项目”是针对乡村教师开展的培训活动,文章将不同阶段用不同模式开展的培训从目标内容及推进方式等方面作对比,发现目标内容及推进方式的不同对项目成效有不同的影响。基于此,尝试从培训目标、内容等角度对教师培训提出建议。

关键词:乡村教师;培训项目;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2-0159-02

一、问题提出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基本国策,全国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是教育的薄弱地带,为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为落实文件精神,促进教育发展,各地在大力建设乡村教师队伍。“教师培训整乡推进项目”即在此背景下诞生。笔者参与了该项目在三个阶段中以不同模式實施的培训,现从个人角度就项目实施情况作对比反思。

二、项目实施时间对象及项目设计

笔者于2013~2015年,2016~2017年, 2017~2018年以管理团队成员身份参与项目实施工作。

(一)项目实施时间及培训对象情况

项目学校处于民族农村地区,远离中心城市,交通不便。调查发现教师掌握相应教学技能,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不过其教育理论、教育科研、多元化课堂组织知识技能则较缺乏。同时,部分教师还缺乏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自信等。因特殊文化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师自我提升欲望不大,表现为较少阅读教育教学书籍,较少参与教研活动等,这一切均限制了乡村孩子的发展和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项目设计

1.项目设计的相同之处

项目终极目标是通过提升教师教育能力来促进学生发展。但每次项目具体表现不同,第一次是遴选导师—培养为培训者—影响和带动其他教师—惠及学生;第二次是遴选骨干教师—打造培训者研修团队—指导开展校本研修—引领本地教师发展;第三次是遴选骨干教师—打造研修团队—指导和促进乡村教师整体可持续提升。其核心是通过遴选和培养的优秀教师,使其成为本地教师成长的引领者。另外,总方案和具体活动方案由管理团队设计,理论和实践课程则由培训者团队和地方学科教师视情况而定。

2.项目设计的相异之处

第一,理论指导不同。第一次以“参与式教学”为载体,以“平等对待学生”为起点来打造教师团队;第二次以“全纳教育”和“爱生学校”理论为指导,运用“参与式”方式开展教师培训;第三次以教育及政策理论,结合课例研讨等,在“研训一体”模式中培养研修团队;第二,内容方式不同。第一次与第二次以培养教师为目的,主要传递多元智能、成人教育、资源搜集、听评课等理论与技能知识;第三次主要传递教师发展政策、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文化等知识;第三,培训团队不同。三次实施的管理团队不变,但理论与实践教师不同,第一次与第二次项目视每次活动情况组建理论和实践教师,第三次在项目实施期间由基地校对项目对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指导和被指导教师基本保持不变。

三、项目实施过程

(一)项目实施方式

项目主要通过遴选教师—集中培训—跟进支持—活动总结的方式进行,但由于项目时间原因使各项目活动次数也不同。在开展集中培训后,第一次项目中教师研修和跟进支持持续三年,第二三次教师自行研修。

(二)项目实施主要过程及要求

1.集中培训

首先,集中培训均对项目背景、目标、实施计划做了介绍以及分享了骨干教师成长路径等。除此之外,各项目就不同目标做了不同理论培训。其次,布置任务,第一、二次项目要求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并要求按计划学习研修;第三次项目要求教师录视频课传回管理组,在了解教师课堂后完善后续跟进。最后,为教师组建研修团队,方便教师研修学习。

2.跟进支持

(1)第一次项目跟进支持。主要以“听评课”技能为内容,同时指导导师使用“课堂观察表”和开展听评课活动。培训团队协助导师团队制定平时研修计划,要求研修成员每周上一节公开课,其他成员听课并为上课者指出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另外,研修团队就教师培训设计进行说课,在完善教案后开展教师培训,将研修情况汇报管理团队。

(2)第二次项目跟进。其共开展两次活动,第一次以理论为主;第二次以课例为主,辅之专题讲座。

(3)第三次项目跟进。首先,通过理论呈现教学理念。其次,通过送培教师课例呈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同课异构及反馈中,让教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最后,通过送培示范课及示范课的微专题,来呈现优质课诞生的路径以供参培教师借鉴。为通过“研训”来提升教师执教能力,第二次跟进除了一节送培示范课外,其余均是骨干教师上课,同时送培专家全程听课。最后以上课听课情况提炼的关键词为主题来开展课后研讨。

四、项目实施成效及反思

(一)项目实施成效

第一次项目成效: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交流表达、教育教学、科研论文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部分教师具备引领其他教师成长的能力。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表达交流与协作能力得到提高,自信心得到加强。从校园文化方面来看,学校和教师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校园和班级文化建设,校园和班级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主阵地。第二次项目成效:教师理论知识有所丰富,教育、教学科研技能有所提升,教师自我提升的欲望有所加强。第三次项目成效:教师搜集资源、教育教学技能有所提升,并初步找到将理论与课堂融合的方法,课堂活力有所增强。

(二)项目实施反思及建议

1.项目目标的反思及建议

项目终极目标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然而,如何提升教师能力,这需要思考教师培养的核心目标是什么。三次项目取得不尽相同的结果,这除了时间因素之外,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问题也是影响因素。面对乡村教师工作任务重、自我提升欲望不强的状况,就要求在培训中除了确定总体目标外,也应将提高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确定为核心目标,并制定相应激励机制来促进教师在培训活动期间及活动之外都能积极学习。同时,培训目标的清晰具体程度也影响培训成效。

由此,在培训中除了确定终极目标外,还需确定激励教师主动学习的核心目标,同时确保每次活动目标可视化、具体化,确保培训活动有切入点、有抓手以及可测量观察,便于在教师学习过程中提出具体问题和改进建议等。

2.培训内容培训团队组建的反思与建议

要保证成效,需保证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统一性,所以要对培训团队提出相应要求,即管理者需对项目主张的理论有所研究,并已通过了自己或一线教师的实践。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团队中更多是理论者缺乏实践,实践者缺少理论,管理团队对理论与实践均有接触但其理论研究不深,实践经验不广,因此难以保证成效。

所以,在培训团队有待完善而培训又要继续开展情况下,则需管理团队在内容选择上与目标相吻合,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時,在训前组织培训团队共同备课,以了解培训的理论主张和共同探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等,保证培训成效。

3.项目实施方式和过程反思及建议

在集中、跟进等不同活动形式中,团队的支持方式、跟进次数、任务驱动方式、激励机制、训后对教师研修监督以及研修过程中得到支持的情况等均影响项目实施成效。

第一次项目中,学校制定了相应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学习和进行教学改革,同时研修团队制订研修活动的规章制度,研修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在管理团队处获得支持,这些促使了教师团队积极开展研修活动。第二次、第三次项目活动同样得到教育局、学校的大力支持,但缺乏成文的激励机制,每次活动后未提炼出存在的问题,未形成具体任务驱动,导致后续研修活动缺乏切入点。

对此,作为管理者,首先,需协同项目学校共同制定促进教师自主研修的激励机制;其次,达成培训学科及理论教师在项目持续期间就骨干团队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意见。最后,需要了解每次活动的成效和送培教师特别是项目学校骨干教师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把存在的问题作为骨干教师后续研修任务,同时线上线下共同督促教师开展研修活动,确保教师研修及项目成效。

参考文献:

[1]汤丰林.不堪重负的教师培训:反思与出路[J].当代教师教育,2016(1).

[2]朱华,周晶.基于师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的反思[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6(12).

[3]戴长志.乡村骨干教师区域研修共同体构建的困惑及对策[J].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2017(39).

作者简介:廖朝芬(1983—),女,贵州黄平人,中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教师培训、民族教育。

猜你喜欢
乡村教师反思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