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初乳口腔内滴注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管理的影响

2019-08-28 02:50巫雪芬李晓玲陈咏鸽刘志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5期
关键词:初乳胎龄早产儿

巫雪芬 李晓玲 陈咏鸽 刘志娟

随着近年新生儿监护技术的不断提高, 早产儿存活率明显提高, 但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体重低、胎龄小, 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 早期此类早产儿因为肺部并发症及窒息危险, 需呼吸机辅助通气, 给其院内喂养管理造成了极大的难度与挑战。母乳作为天然、有丰富营养价值、易获取的奶类成为早产儿的首选乳类, 特别是初乳, 初乳中富含多种细胞因子以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IgA)、乳铁蛋白等免疫活性物质, 对早产儿消化道的成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早期无法吸吮、不协调吞咽和并发症问题,不能经口喂养, 国内外专家建议初乳可经口腔途径给予, 本科探讨早期初乳口腔内滴注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整个喂养管理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9月进入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接受静脉营养治疗的出生体重<1500 g、胎龄<34周早产儿42例, 所有早产儿胎龄27~34周, 出生体重1.00~1.49 kg。将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 每组21例。干预组男9例, 女12例;平均胎龄(30.25±0.40)周;平均出生体重(1.38±0.20)kg;平均5 min Apgar评分(9.31±0.12)分;有新生儿并发症(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肺炎、电解质紊乱等)者17例, 无并发症者4例。对照组男14例, 女7例;平均胎龄(30.33±0.50)周;平均出生体重(1.32±0.28)kg;平均5 min Apgar评分(9.29±0.27)分;有新生儿并发症者16例, 无并发症者5例。两组早产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5 min Apgar评分、并发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n, ±s)

表1 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n, ±s)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性别 胎龄(周) 出生体重(kg) 5 min Apgar评分(分)并发症男女有无干预组 21 9 12 30.25±0.40 1.38±0.20 9.31±0.12 17 4对照组 21 14 7 30.33±0.50 1.32±0.28 9.29±0.27 16 5 χ2/t 2.403 0.573 0.799 0.310 0.141 P>0.05 >0.05 >0.05 >0.05 >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早产儿给予母乳胃肠内营养, 由早产儿家长送来母乳用于早产儿的胃肠内营养, 并日常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滴注。滴注方法:①护理人员遵守无菌规则洗手;②使用1 ml无菌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0.2 ml, 于室温下静置5 min;③沿一侧口角将注射器送入早产儿口中, 注射器尖端指向早产儿口腔颊部, 匀速缓慢推注生理盐水0.1 ml,推注时间>20 s;④将注射器移至对侧口角, 用同样的方法滴注剩余的0.1 ml生理盐水;⑤滴注结束后观察早产儿30 s,洗手, 记录。所有早产儿每4 小时滴注1次, ≥2 min/次, 持续7 d。

1.2.2 干预组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初乳口腔滴注。由早产儿家长送来母乳立即开始口腔滴注, 滴注方法同对照组。所有早产儿每4 小时滴注1次, ≥2 min/次, 持续7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及症状(包括:胃潴留、腹胀等)消失时间、喂养中断、NEC发生情况, 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情况(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体重开始增长时间、全肠内营养时间、TPN时间、住院时间、院外母乳喂养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及喂养中断、NEC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9.05%低于对照组的71.43%, 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时间(1.75±0.48)d短于对照组的(5.25±1.03)d, 喂养中断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的23.8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发生NEC者1例(4.76%), 干预组中无NEC发生,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2 两组早产儿喂养情况比较 干预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体重开始增长时间、全肠内营养时间、TPN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院外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喂养中断及NEC发生情况比较[n(%), ±s]

表2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喂养中断及NEC发生情况比较[n(%),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喂养不耐受 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时间(d) 喂养中断 NEC发生干预组 21 4(19.05)a 1.75±0.48a 0a 0对照组 21 15(71.43) 5.25±1.03 5(23.81) 1(4.76)χ2/t 11.629 14.114 5.676 1.024 P<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早产儿喂养情况比较[±s, n(%)]

表3 两组早产儿喂养情况比较[±s, n(%)]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d)体重开始增长时间(d)全肠内营养时间(d)TPN时间(d) 住院时间(d) 院外母乳喂养干预组 21 10.62±0.52a 11.67±0.61a 19.67±2.58a 17.71±1.42a 35.48±1.84a 18(85.71)a对照组 21 13.14±0.98 14.38±1.01 27.75±2.41 24.67±1.76 40.62±1.52 10(47.62)t/χ2 10.409 10.525 10.488 14.104 9.869 6.857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由于体重低, 胎龄小, 先天发育不完善, 出生早期和中期并发症多, 且其消化系统不成熟, 吸允、吞咽功能差, 食管协调蠕动功能差, 胃排空延迟, 小肠、结肠动力弱, 胃肠道激素素水平低, 导致其容易出现胃潴留、腹胀等喂养不耐受表现, 长期无法建立有效的肠内营养, 影响生长发育, 易出现院内生长发育迟缓。早期因为并发症和佩戴呼吸机等原因, 很难开展经口喂养, 延误了肠内喂养的时机, 也影响了后期的肠内营养的建立。因此, 有效的营养供给成为提高早产儿存活几率和存活质量的关键。

初乳富含多种细胞因子和免疫物质, 人类初乳含有更高浓度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IgA)、生长因子、乳铁蛋白、抗炎因子、寡聚糖和其他保护性因子, 与成熟乳相比可促进小肠生长, 通过活化消化液, 调节免疫功能, 促进肠道成熟, 减少喂养并发症[1]。初乳滴注被认为安全可行的方法, 细胞因子可以与口咽部相关淋巴组织互相作用, 营养物质亦可以通过口腔黏膜直接吸收并对新生儿机体产生作用[2]。曹松霞等[3]研究通过滴注对口腔的刺激, 可促进胃肠激素分泌、提高胃肠道激素的水平。本研究分析, 初乳口腔滴注对整个早产儿喂养管理的影响如下。

3.1 早期初乳口腔内滴注可促进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早期建立肠内营养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9.05%低于对照组的71.43%, 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时间(1.75±0.48)d短于对照组的(5.25±1.03)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早期给予初乳滴注方式给随后的喂养准备了很好的肠道条件, 使得干预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降低, 从而可以更快、更好地建立早期肠内营养, 与季福婷等[4]的初乳滴注能促进肠道运动和吸收功能, 减少早产儿胃潴留, 从而减少喂养不难受的发生的研究是一致的。

3.2 早期初乳口腔内滴注可促进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后期建立全肠内营养并预防的NEC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喂养中断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的23.8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发生NEC者1例(4.76%), 干预组中无NEC发生, 干预组稍低于对照组,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行初乳滴注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比对照组喂养中断发生率低, 后期未出现NEC, 这是由于初乳中含有大量免疫因子, 具有一定的免疫效果, 可降低新生儿NEC的发生率, 能够帮助新生儿机体建立最佳的胃肠道微生物环境, 维持内环境的平衡[5-7]。Frost等[8]的研究表明,母婴母乳转化生长因子β可以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或许还能减少NEC的发生, 此物质大量存在于初乳中。但由于此类研究病例较少, 仍需要大数据的研究证明。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体重开始增长时间、全肠内营养时间、TPN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初乳滴注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在住院中后期能更快更好的建立肠道营养, 促进体重恢复和增长, 肠道并发症发生少, 从而减少全静脉营养带来的代谢问题, 降低住院费用负担, 缩短住院时间。

3.3 早期初乳口腔内滴注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初乳后持续母乳喂养有促进作用 早期由于积极与家属沟通, 宣传母乳喂养重要性, 在母亲有乳汁分泌的情况下会积极进行排乳操作, 这种操作也促进了母亲的乳汁分泌[9~11], 因此新生儿在住院期间有持续母乳喂养, 且干预组院外母乳喂养率也高于对照组。Snyder等[12]研究表明, 接受口咽初乳(OC)的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在住院期间和出院都能持续接受母乳喂养, 对此类新生儿建立正常的肠道喂养起了重要的决定意义。

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 如纳入的新生儿数量仍较少等,需要后续研究纳入更多研究目标, 获得更佳严谨的数据以证明上述结论。

综上所述, 初乳作为一种经济、实用、营养价值高的首先喂养乳类, 通过口腔滴注的方式能被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充分的利用, 对减少早期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中后期肠内营养的建立、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等均有一定的作用, 最终可使新生儿建立良好的胃肠道营养, 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提高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初乳胎龄早产儿
初乳口腔护理对早产儿呼吸系统发育的影响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早期初乳口腔内滴注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管理的影响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不同胎龄新生儿心电图特点与临床意义的对比分析
早产儿如何护理及喂养
78例小于胎龄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