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PICC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路径选择

2019-08-29 08:56惠娜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置管患肢下肢

惠娜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PICCC)在肿瘤疾病的治疗中应用率不断提升[1]。若无法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则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出现,如静脉炎、导管断裂、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使患者的术后康复受到影响,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2]。该次研究就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接受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40例,探讨肺癌患者PICC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路径。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接受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1~69岁,平均年龄(58.6±5.3)岁;观察组男 13 例,女 7 例,年龄 50~70岁,平均年龄(58.8±5.1)岁。全部患者均具备正常的凝血功能,且均为首次接受PICC,在PICC后5~8 d患者机体左下肢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情况,且皮肤温度提高,未出现紫绀和肢体功能障碍。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均应用10万U尿激酶融入至10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通过PICC管对混合液进行静脉滴注,滴注完成后,并对患肢进行制动处理,将患肢进行适当抬高。同时采用5 000 U低分子肝素钠进行皮下注射,每隔12 h用药一次,连续用药7~10 d;并为患者采用2.5 mg法华林进行口服用药,1次/d,参照国际正常化比率对法华林用量进行调整。同时根据患者的药敏试验结果,为其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疾病治疗。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护理、病情观察、环境护理等。观察组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包括:(1)血栓侧患肢护理:当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发作时,需告知其保持1~2周绝对卧床休息,卧床休息的过程中为患者应用健侧卧位,将患肢抬高,抬高角度为20°~30°,同时使患肢保持绝对制动,不可对患肢进行压迫,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不可对患肢进行局部按摩,同时不可从事剧烈运动,防止栓子发生脱落导致肺栓塞的出现。护理人员可对患肢开展热湿敷,热湿敷液体为硫酸镁,从而使局部肿胀情况得到有效减轻。每日对患肢腿围进行测量,对患肢皮温、颜色、感觉进行观察。(2)溶栓和抗凝治疗护理:在为患者开展治疗的期间,需要对患者的出血倾向和栓子脱落情况进行观察,包括对患者机体穿刺部位、牙龈、鼻腔、皮肤出血情况进行观察,同时记录患者是否出现黑便、血样呕吐物等,对患者的血常规进行检查,同时对其凝血功能进行监测。在深静脉血栓发生后的7~14 d,容易出现栓子脱落的情况。在进行药物输注的过程中,需对输注速度进行有效控制,同时药物需要现配现用,不可长时间放置,避免药物出现变性和失效。(3)置管前的心理护理:在开展PICC置管前,护理人员需将置管方法、置管作用、注意事项等告知给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鼓励患者,若患者表现出情绪低落的情况,则需亲切的安慰患者,提升患者的置管配合度。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将患者的评估工作做好,确保患者符合PICC置管适应证,保障PICC置管的顺利开展,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4)置管中的护理:在开展PICC置管时,操作人员必须具备PICC置管资格,争取做到一次置管成功,从而防止多次开展置管导致患者机体血管内皮受到损伤。在开展PICC置管前,尽量采用肝素钠对PICC导管开展浸泡,由此取得抗凝血的功效,同时也可促使导管所具备的润滑度提升,将患者机体血管内皮所受到的损伤减少。尽可能应用贵要静脉进行置管,而尽可能避免采用头静脉、正中静脉进行置管,从而使置管能够顺利完成。在开展置管操作的过程中,需对无菌操作原则进行严格执行,应用专用操作室开展PICC置管,同时安排专人为患者实施护理,将并发症的发生减少。(5)置管后护理:在完成置管操作后,需告知患者可对置管肢体进行适当运动,但运动强度不可过大,并需要对患侧肢体的腿围进行定期测量。对患侧肢体皮温、颜色、疼痛、肿胀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出院前为患者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包括保持营养丰富的清淡饮食,规律作息,禁烟禁酒,适当锻炼。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下肢深静脉血栓确诊借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开展。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表进行评价,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1.4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 2 所述。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据现有的研究报道可知,目前临床上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开展治疗时,尚无最优的治疗方案[3]。因此针对深静脉血栓应将重心放在预防上,而肿瘤重症患者由于自身的病情较为严重,通常伴随着意识障碍,同时患者需接受气管插管、镇静、呼吸机、镇痛操作等,因此相比之下更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4]。

临床护理路径属于跨学科且对整体护理进行深化的护理模式,根据疾病类型,制订每天的护理计划,从而使患者在接受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满足其自身的健康需求[5]。有学者通过研究报道称,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可对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通过与对照组比较,可使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降低超过60.00%[6]。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实施可有效减少肺癌PICC置管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这也和前人的研究报道相符[7-8]。

综上所述,PICC置管前后为患者实施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使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降低,使患者术后康复得到保障。

猜你喜欢
置管患肢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