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人”看《赤壁赋》的悲欢

2019-08-29 02:00王惠雄
考试周刊 2019年64期
关键词:美人旷达赤壁赋

摘 要: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赤壁赋》写于诗人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际,虽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苏轼仕途不得志,内心苦闷,在沉重的现实压力下,欲申其志而不可得,只能在大自然中忘怀得失,寻求精神解脱,这种悲欢交替的情绪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也是本文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美人;悲欢;旷达

《赤壁赋》是人教版必修2的重点篇目,单元目标要求学生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赤壁赋》的教学重点是虚设的主客问答。其中,作者为何会借客人之口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自其变者而观之”“不变者而观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诗人笔下的赤壁景色在表现作者的情绪变化方面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等,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而言尤其难以掌握。课文所抒发的情感比较复杂,悲喜转换,跌宕起伏,其中还涉及佛老思想,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引导学生透彻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脉络,就显得尤为重要。

禅宗大师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佛老思想对于刚从记忆型教学中脱身而出,转入抽象感悟教学的高一学生而言是陌生而艰深的,但是文章第一段中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良辰美景,“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赏心乐事,学生还是能透过文字而身临其境的。这时的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直观可感,有一定人生阅历的学生,似乎也能理解苏轼在“乐极”之时为何渴望“羽化登仙”了。但是,在这种举酒邀月的快乐之下的“遗世独立”的人格和淡淡的忧伤就比较难以把握,要做进一步的思考了。

世间的幸福都是相似的,而痛苦却不尽相同。了解作者的身世背景后,学生理解体会诗人的痛苦也就水到渠成了。

苏轼出生在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的家庭,但从小接受了丰富的文化教养和熏陶,少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高中进士时,年仅21岁,可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似乎成就一番伟业犹如坦途行走一般。

然而,个人的命运常常被裹挟于时代之中,本可以成为一个出将入相的治世能臣而彪炳史册的苏轼却身处北宋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心,这注定了他要成为这一场政治斗争中的不幸牺牲品。果然,在乌台诗案中,他受尽折磨,几至大辟,其后又一贬再贬。就如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举世茫茫,英雄末途的苍凉之感了。才华卓著,又在人生的盛年不幸遭遇贬谪,面对厄运,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旷达风貌之下内心的悲愤和一些消极情绪。如“不绝如缕”的幽咽的箫声,苏子“愀然”的神态,及“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无奈与悲观。

面对清风明月,苏轼不由得想起了曹操,想起了曹操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想起自己犹如那不知“何枝可依”而惶惶不安的“乌鹊”。然而在苏轼的眼中,无论是立志成为周公、建立伟业的曹操,还是报国无门、悠游赤壁之下的自己,同浩瀚永恒的宇宙相比,都是渺小的。不过,曹操的渺小尚且是伟大的,功成名就,青史永留,而自己却如沧海之一粟,且不说建功立业,前途何在尚且未知。“人生短促,天地永存”,对于一位有理想和抱负而不得施展,反遭贬斥软禁的人来说,只能唱出内心的渴求:“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西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美人从此便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与高洁的人品,给后世诗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美人不仅比喻君臣关系,也用来象征诗人对理想的熾热追求和追求失败的痛苦。”洪兴祖曰:“屈原有以美人喻君者,‘恐美人之迟暮是也;有喻善人者,‘满堂兮美人是也;有自喻者,‘送美人兮南浦是也。”后世不得志的文人在仕途上的孤独和危机感,多来自自身满腹才学却不得重用,所以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或托闺中怨妇之情写君臣之事,或借花草自喻,表达内心的焦虑。

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是将这句话匆匆带过,未作详细分析,而学生常常对“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不理解,学生预学时常问我:“‘望美人兮天一方,是不是作者在思慕他心中的美人?”我告诉他们:“作者表面上是讲思慕天一方的美人,而实质上是表达内心的一种感情和追求。”“美人”在《诗经》和《楚辞》中是“贤主”和“美政”的象征,苏轼借吟唱“美人”这一意象,其实是想表达自己虽因乌台诗案遭受贬谪,但始终不忘“致君尧舜上”的社会理想,心系国家社稷。而文章由悲转喜,对作者乐观旷达的品格的理解的突破点也就在此了。

当“美人”成为表情达意必不可缺的意象后,文人墨客在作品中借男女喻君臣就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因此课文里的“美人”可以看作是暗喻宋神宗。苏轼平生有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虽然被贬黄州,但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帝王重用,以期一展政治抱负。在这里,苏轼的痛苦和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表达的“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

人生的挫折并没有摧毁诗人,却让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他学会了自我疏解,不怨天尤人,也不封闭自虐,他坦然地接受命运的每一次挑战,在疾风骤雨中谈笑自若,做到了我生百事常随缘,人生旅途的苦难和不顺,使他真正地成熟了。《赤壁赋》中,苏轼用“桂棹”与“兰桨”来彰显自己的高洁,用“溯流光”表达自己身处逆境而不屈服的性格。月和“我”相通相融,让“我”体验到人生的真趣。

文人墨客得志者少而失志者多,怀才不遇、羁旅异乡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生命之盛衰存亡又是一代又一代人体验不尽的永恒的主题,也最易激发起我们内心深处强烈而持久的共鸣。苏轼的旷达豪情对后人永远起着开释郁闷、畅达胸怀的作用。这大概就是《赤壁赋》不朽的原因,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传达给学生的精神内核。

作者简介:

王惠雄,福建省泉州市,泉州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美人旷达赤壁赋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英雄与美人
旷达者
旷达者
苏东坡《前赤壁赋》
神秘的美人鱼
春天的美人树
若谋者美人戏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