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音乐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相关举措叙事

2019-08-30 08:32李梦思
北方音乐 2019年14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

李梦思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而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近年来,音乐教育学科发展迅速,亦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拥有悠久的音乐文化历史,音乐教育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侧重点,因此,对阶段性音乐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研究范围选择在二十世纪初至建国前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问题。以此为切入点,笔者通过深入收集、整理和仔细阅读与近现代音乐教育相关的史料著作,深入探究音乐教育在发展中所面临的相关问题,以及音乐教育家和相关学者给予的解决措施,以期探索和发现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的发展规律,希望能在这些问题的探讨中宏观地把握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发现新的研究视角与方向。

【关键词】音乐教育;古乐今用;西乐中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音乐教育发展的国内外背景概况

清末民初的中国处于深度变革的重要转折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面临着重大变革,政治上的变革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提供了发展空间。西方列强的入侵,改变了我国传统社会经济模式,激化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随之传入的西方文化也在无形中迫使我国打开了封闭的国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三重压力下,国民的思想随时局开化并予以反抗,为我国的音乐教事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开辟了中国教育的新格局,音乐教育的建设事业就此开始发展。

我国近代的音乐教育事业是在丰富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下逐步展开的。二十世纪初,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正处在萌芽时期。其一,在此之前,我国的音乐教育课程主要来源于西方传教士建立的,服务于传教活动的教会学校,这侧面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启蒙作用;其二,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留学于西方、日本等国家留学生的现象,这些留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积极吸取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和學校制度等,并试图将其运用到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中。大量的教育家、理论家开始在我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音乐和音乐教育予以重新定义;重申音乐在社会、教育以及对国民自身品性等方面的重要功用;提倡“美育”,并提出音乐对推进学校美育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等主张;部分学者将注意力放在以音乐为初视角的古今关系与中外关系,以此来探索新时期我国音乐的前进方向;这些先进的音乐思想对于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很大推动和指引作用;其三,在二十世纪初的国民政府支持下,相关政策和法令不断颁布,学校音乐教育建设开始逐步展开,与之配套的教材编写也日渐丰富,音乐教育建设由此进入正轨。

二、音乐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依靠着音乐教育家以及社会各界有志之士的实际行动逐步前行。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与政治上的重大变革致使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统教育方式不再适用于当下国民,而新的适合于新时期国民的音乐教育道路应如何选择,学者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发展中逐渐显露出来的、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并试图给出相应中肯的建议,为近代音乐教育全面发展助力。

(一)选用何种音乐

1.古乐今用

二十世纪初,封建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系列形式逐渐瓦解殆尽,古代的音乐教育虽然拥有悠久的历史,但从对其演变过程的深入研究中,部分音乐学者对“古乐今用”的可行性以及分辨古乐精华或糟粕等问题上仍存有疑惑和争论。

近代音乐教育家匪石在《中国音乐改良说》一文中详细列举了古乐今用不可实行的具体原因:“古代音乐仅为少数贵族享有,以“清淡”为特征,音乐无积极进取精神,多平和卑靡而不符合今人之喜好;我国传统乐器制作过程简单,无与之相对的规范理论,因此节奏、音调的记录不能精确。古代音乐本质上为朝堂音乐而非国民音乐,音乐取材不精,传播范围小,不能影响民众之感情,因而不可为今所用。”

竹庄在《音乐之关系》一文中对古乐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论述,并指出是“适者生存”的法则导致古乐的消亡。“虽然古乐可养人性情、德行,与政治相结合成治世之音。越趋近世,对于音乐的追求越简便,古乐渐亡于繁重之乐器。以此观之,当下学校音乐科建立的初始阶段,雅乐失传且近世音乐粗俗不能用,学者应学习西方器乐、音调,编适合我国的音乐。”

近代音乐作曲家、教育家萧友梅在《为什么音乐在中国不为一般人所重视》一文中对古乐的衰亡进行了具体分析:“政府当局对音乐的好恶对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古代礼乐并用,相互调和、节制以有成效,而近世音乐工作者无一定修养而缺乏理智与节制,致使音乐地位逐渐衰落以至消亡,时至今日已无优秀古乐为今所用。”

贾新风的《音乐教育通论(节选)》中对音乐教育发展的过去、现在、将来作为一个章节专门论述,以众多史料典籍中关于音乐的记载来力证我国音乐教育历史发源为世界之先及其重要地位。但发展至今几乎毁灭殆尽,清末西方文化传入,使国人眼花缭乱而忘却了古乐之重要性。我们应致力于音乐教育的普遍化,并将上流社会的音乐予以正规化,音乐是社会生活现象的反映,应利用其涵养德性的功用。当下音乐发展应以西洋音乐的理论和技巧来发挥中华民族的国民性,完成中华民族的世界音乐之目标。因此纯,粹的古乐不可取,“艺术无国界”,大同世界必定会实现艺术和音乐的大同。

2.西乐中用

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事业是在西方文化传入的大背景下不断展开的,所以说,西方音乐文化对我国音乐教育的进步发展起重要作用。二十世纪初的教育界出现了很多提倡西乐的学者,其原因何在?西方音乐如何能做好与我国传统音乐的结合?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应以何种方式?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匪石的《中国音乐改良说》一文中的中心论点即“西乐哉”,他认为西乐能够“鼓吹国民进取之思想,而又造国民合同一致之致意。”因而明确支持西方音乐的传入,大力提倡将西乐作为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支点。西方音乐知识为新时期国乐的进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即学习西方音乐的学理、技术和理论知识,并运用其方法来整理、研究我国传统音乐的优秀部分,以将其作为社会音乐普及的一部分,继承并发扬光大。

与匪石存在不同意见的是近代教育家曾志忞,他在《音乐教育论》一文中提出了“输入文明不可用”的观点,即从西方引进的知识与技术需根据其本质特征转换成本国国情的文明,在我国的音乐发展中,应学会西方先进的教育方法,并将此方法与我国中小学堂的实际相结合,进而发展我国近代的新式音乐学科教育。

三、音乐教育的相应举措

在二十世纪的上半叶,音乐教育从萌芽到初具雏形、再到初步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问题,自然也具有與之相应的解决措施出现。这一现象在音乐教育家在各自的文论中都有所表现:

匪石在《中国音乐改良说》中提出,音乐工作者应积极促进音乐学校的设立,并将音乐列入普通教育的一部分,以使国民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社会各个阶层应积极举办音乐活动;注重家庭音乐教育的熏陶。以全方位的音乐传播促使音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普及。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歌曲选择标准进行论述:音乐歌曲的创作应适用于音乐教学,即在符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接受程度和口语适合程度的基础上,积极传扬我国文学的丰富及精华部分,使学生在传诵歌曲的同时,能够积累知识。

曾志忞在《音乐教育论》一文的音乐之实修部分提出,音乐实践应掌握要领,新时期的音乐界既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标,就应该脚踏实地从社会、学校步步落实,并注重音乐教育中师资力量的培养。

近代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则对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其文论《昨非录》中就提及到学唱歌应先学音阶、音程,以掌握正确的音准;使用正规的五线记谱,记录强弱缓急等表情记号,以精确表达原曲精神趣味。学习风琴等乐器,注重手势、踏板、增音器,并勤奋投入其中等,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音乐界的专门人才。

周淑安在《儿童与音乐》中提及中国音乐的发展进步应从儿童音乐教育着手,社会各界应积极配合。政府方面应积极提倡、传播优秀音乐。并积极培养音乐师资力量,为儿童音乐教育的科学化提供人才基础。家庭方面应用音乐媒介传播世界音乐,以丰富的种类提高音乐修养。在音乐创作方面应以适于儿童传唱为标准。

朱酥典在《从小学音乐说到音乐教科书》中提及近代小学音乐科时间被缩短、失去自主性等现象。认为音乐教学应以欣赏、练习、研究相互结合、互为表里,以陶冶学生情操。音乐教科书的编写应依据学生接受能力、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应用。

盛朗西在其文论《从乐歌科说道音乐科(节录)》中认为,学堂音乐科的实行虽然开始日趋规范化,但具体实施方面,如曲谱和乐器的运用、音乐科作业、教师人才的培养仍值得学者关注。

汪培元在《谈学校音乐教育的建设》一文中提出,国家的进步依赖于文化建设,音乐建设应努力促进建国,各级学校音乐教育应具体开展:多分布在沿海一带的专科学校,应合理化、普遍化平衡发展。中等学校的授课时间固定,应注重欣赏和声乐教学,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课时和教学内容。国民学校作为全民音乐教育的基础,应有充足的教学时间,音乐教育的基础设施完善方面,望行政及相关人员予以重视和改进。

四、结语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所处的时代环境与音乐教育思想的总倾向下,音乐教育处于初步萌芽时期,与此学科相关的系统论述和音乐教育问题的文论并不集中,专门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人才更为稀少。在对这一时期内不同领域学者有关音乐教育文论的整理和深度解读中,可以窥视这一时期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文论可以看出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实况,在古乐今用问题上,存在时代的变迁导致的不同背景下面临的具体问题、进化论、古乐消失无完整的学理体系等多方面原因。西乐中用问题上也存在不同方式,即用西方的音乐学理知识来丰富我国近代初步萌芽的音乐教育事业,或用西方先进的音乐理论来整理、复原和研究我国优秀的古代音乐。音乐教育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音乐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也随之浮现。

这一时期相关学者对相关问题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的论述为音乐教育发展路程的回顾提供了翔实的史料,为此后的音乐发奠定了基础,也为新时期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珍贵可行的建议和指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俞玉滋,张援.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

[2]李林谦.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研究[J].戏剧之家,2019 (2).

[3]赵岩.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J].戏剧之家,2018 (7):136-137.

[4]梁嘉佳,张元.试论我国音乐教育史的发展[J].普洱学院学报,2016,32(2):78-79.

[5]陈海燕.中国近代音乐教育转型的多维向度[D].浙江师范大学,2016.

[6]徐杰.对中国百年以来学校音乐教育的反思[J].北方音乐,2015,35(16):6.

[7]刘嵬.曾志忞先生《音乐教育论》的发表与探究[J].艺术研究,2015(1):98-100.

[8]冯甲庆.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对音乐教育的启示[J].大舞台,2014(10):203-204.

[9]龙梦姣.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制度研究(1922-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0]唐欢.北大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11]郭娜.曾志忞音乐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12]李欣.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发展窥探[D].西安音乐学院,2011.

[13]郎立夫.近现代中国新音乐教育的启蒙[J].长春大学学报,2010,20(11):120-121.

[14]任秀蕾.周淑安的历史地位[J].中国音乐学,2009 (3):114-116.

[15]贺南辉.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思想述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8.

[16]冯长春.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17]江江.鼓呼西乐与倡导感情教育匪石──《中国音乐改良说》述评[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4):42-44.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
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探讨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贵州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分析
浅议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
新时期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的关系及实现策略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