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值法的安徽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

2019-09-03 02:10苏玫瑰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安徽省竞争力文化产业

苏玫瑰

(池州学院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成为各国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文化产业凭借着绿色少能耗少污染、高经济效益、高创意思维、高科技含量、可持续增长等优势,已经成为各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发展动力。文化产业竞争力以直接描述文化产业生产效率、占有市场能力和持续获利能力,成为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维度。如何对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总体水平进行准确而客观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我国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丰富的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且与江苏、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但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7”中显示①,安徽省的文化产业综合指数并未进入前十,且与同步进入前十的上海(排名第2)、浙江(排名第3)、江苏(排名第7)相距甚远,仅在文化消费水平一个测评因素上进入前十,位列第八。由此可见,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本文将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产业及外部环境等四个基础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分析安徽省各地级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并就如何提升各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出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大量探索,通过文献梳理,不同的学者基于自身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视角从理论和方法上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进行了研究。就理论研究而言,目前主要有:一是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这是目前最普遍采用的分析模型。该模型认为企业和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由6个基本要素组成: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及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战略结构与同行业竞争、政府和机会,其中前四个为主要要素,后两个为次要要素。部分学者即直接以“钻石模型”为基础,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赵利、邹俊平等[1-2];二是花建的“层次模型”。该模型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包括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四大核心能力,可以从产业实力、产业效益、产业关联、产业资源、产业能力、产业结构和产业环境七大竞争力板块来构建指标进行评价[3]。部分学者的研究便是以该模型为基础的,如王岚、赵彦云等[4-5]。三是将“钻石模型”和“层次模型”相结合,根据研究对象实际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来构建指标。如余佳、游达明从文化产业环境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四个维度来构建指标[6];曾涛、王秉琦和占绍文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需求能力、整体创新能力、生产要素、政府支持力度和相关产业发展七个方面来构建指标等[7]。

从方法上来讲,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主要包括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以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法主要是从统计年鉴、统计公报或其他渠道获得样本数据,然后按照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或其他统计方法来进行定量分析,如顾江、夏恩君等[8-9]。定性分析法即只设计指标而不进行定量处理,如李宜春、罗良文等[10-11]。还有部分学者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如宋彦麟等[12]。

学术界每一次的理论探讨和方法尝试都是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的丰富和贡献,同时也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本研究将在“钻石模型”的基础上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及支撑产业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来构建指标体系,并且尝试用在其他领域运用较为成熟的熵值法来分析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

二、实证分析过程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

为了全面、精准、科学的评价安徽省文化产业竞争力,在充分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评价的全方位和多层次性出发,遵循指标体系的“综合性、科学性、层次性、系统性”的构建原则及数据可获性、连续性原则,选出包括生产要素条件、市场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条件和外部环境等4个一级指标,公共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基本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11个二级指标,公共图书馆个数、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城镇人口比重、文化娱固定资产投资等14个三级指标来对安徽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具体指标体系及指标解释如表1。

表1 安徽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二)数据的选取

考虑研究时效和数据的可获得性,界定2017年为研究样本,其原始数据来源于《安徽省2018年统计年鉴》《2018年安徽省公共图书馆名录》《2018年安徽省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名录》和《2018年安徽省文化站名录》,或由原始数据整理而得。

(三)评价方法

本研究采用熵值法,借助EXCEL2003对数据进行处理。熵是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粒子无序度的量度,系统越无序、越混乱,熵就越大。将其用于信息分析中,熵值与信息量是呈反比关系的,即信息量越大,稳定性越高,不确定性就越小,此时熵值也就越小,反之信息量越小,越不稳定、越不确定,熵值就越大。根据熵值的这个特性,可以通过计算某一指标各种信息量的熵值来判定其离散程度,从而确定该标准的权重上。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避免了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保证了分析的客观性。

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第一步: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正向指标:

表2 2017年安徽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综合指数原始数据

负向指标:

式中,x′ij为无量纲化后的数据,xij为原始数据。

第二步:数据的平移

为了避免在求熵值时取对数无意义,则先对各个数据向右平移:x″ij=x′ij+1。

将原始数据输入EXCEL2003软件中,并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和数据平移,结果如表3所示。

第三步:计算j指标比重Pij:

第四步:计算j指标的熵值:

其中k=1/ln(m)>0,满足Ej>0。

第五步:计算j指标的变异系数Dj=1-Ej

第六步:计算j指标的权重,

将无量纲化处理和平移后的数据进行第三、四、五、六步的计算,得出如表4的结果。

三、评价结果与分析

(一)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通过熵值法可以客观计算出每一个指标在综合指数方面的权重,这些权重差异既反映出综合指数对每一个指标的依赖度,也反映出每一个指标对综合指数的贡献度。通过对下表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表4 评价指标所占权重

1.公共文化资源对各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贡献最大

14个指标中,公共图书馆个数所占权重最大,为0.1124,该指标意味着公共文化资源的覆盖面及公众获取该资源的难易程度,个数越多代表着公共文化资源覆盖面越广,公众获取越方便越容易。公共图书馆藏量指标所占权重排第三,为0.086,该指标代表着公共文化资源的丰裕程度及居民获取藏书质量的高低,藏量越多意味着文化资源越丰裕,公众前去所能获得的精品就越多。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文化消费者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决定文化产业需求的是文化消费者的艺术趣味和欣赏水平, 以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资源在培养文化消费者艺术趣味和欣赏水平上具有基础性作用[5]。

2.并未形成消费带动需求、刺激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从上表可以看出人均GDP权重为0.0880,排第二,城镇人口比重权重为0.0763,排第五,可见各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人均GDP及城镇人口的依赖比较大,但城镇居民的人均收支比所占权重却很低,仅为0.0435,排在倒数第1,这与一份关于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研究结果相吻合。在该研究中,通过对2017年1—12月长三角城市群的34个城市以上城市的真实刷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城市内部消费潜力上,安徽省会城市合肥未能进入消费第一梯队,安徽其他城市的消费状况也相对不容乐观[13]。

3.文化产业尚未对经济发展起到主动带动作用

整个经济发展环境、经济增长效益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投资效益系数(权重0.0771,排第4),但文体娱从业人员占比权重较低(0.0500,排倒数第2)、文传行业财政支出占比权重较低(0.0577,排倒数第3),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经济发展的惯性,尚未起到对经济发展的主动带动作用。

4.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并不大

旅游国内总收入权重为0.0710,排名第7;申请专利数权重为0.0708,排名第8;每万人拥有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权重为0.0657,排名第11,可见安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教育产业和科技产业并未形成良好地协同发展效应,产业融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综合得分指数分析

通过熵值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再与各市具体指标数据相结合可以计算出各市相对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根据16个地级市文化产业综合得分的落差,可以将其分为四个等级,如图1所示。按所属层级评价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

图1 安徽省各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数

第Ⅰ层级:合肥,得分为0.73分,遥遥领先于第二名安庆0.2分,文化产业竞争力最强。从单个因素来看,合肥市在生产要素条件、市场需求、相关产业支持等因素上均排名第一,在文化产业竞争力14评价指标中,该城市有7项排第一、有2项排第二、1项排第3,这符合合肥省会城市、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五大都市圈之一的定位,但其短板在于外部环境较弱,尤其是在第三产业比较生产率(排第13)和政府支持力度(排第9)方面。

第Ⅱ层级:安庆、芜湖、黄山、和马鞍山,综合指数在0.4~0.6,属于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强。从单个因素来看,安庆在生产要素条件及外部环境上都具有较大的优势,但其短板在于市场需求及相关产业的支持,城镇人口比重、人均GDP、城市人均支出占比及申请专利等综合指数都较低。芜湖在生产要素条件、市场需求及相关产业支持方面都相对均衡,但外部环境指标成为其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尤其是在文体传政府投资比重、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投资效益系数等指标上指数偏低。黄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各大影响因素较为均衡,相对而言在市场需求及相关产业支持方面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城镇人口比重、申请专利数及投资效益系数等指标上。马鞍山文化产业发展在外部环境条件上较弱,尤其是群众艺术馆、投资效益系数等指数偏低。

表5 安徽各市单因素文化产业竞争力排名

第Ⅲ层级:滁州、铜陵、淮南、蚌埠、宣城和阜阳六市,综合指数在0.3~0.4,属于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弱。从单个因素来看,滁州各个要素比较均衡,只在文体娱从业人员比重、人均GDP和城镇人口比重等指数上偏低。铜陵在市场需求和相关产业因素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生产要素条件较弱整体拉低了竞争力。淮南、蚌埠及阜阳在各个要素上均处于竞争力较弱状态,仅在个别单项指标上处于相对较强的状态。

第Ⅳ层级:淮北、池州、亳州、宿州和六安五市,综合指数在0.3以下,文化产业竞争力最弱,各市综合指数、各单项因素指数及大部分指标指数均远落后于其他地级市,劣势非常明显。但是,宿州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指标指数全省第一,显示出在第三产业发展效率和活力方面的优势;淮北投资效益系数指标指数全省第一,显示出其单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也为其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亳州人均支出占比指标指数全省第一,显示其具有较强的消费活力;池州和六安在文体传财政投入占比及文体娱从业人员占比上均排全省第二,可见其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由此可见,即便是排名较后,各市仍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表6 安徽省各地级市单个指标指数排名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综合指标权重来看,安徽省各地级市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基础的历史文化资源、公共文化资源投入、经济本身发展的惯性,基本上还处于初级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指数来看,安徽省各地级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四个层次圈的差异,相对而言,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强的城市只有合肥、安庆、芜湖、黄山和马鞍山5大城市,其余11个城市都处于较弱或最弱层次,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安徽省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的事实。

(二)对策

1.高度重视,做好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波特的研究发现,在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业竞争力的主导来源不同,产业成长期的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家的投资和政府的支持。就目前安徽来讲,文化产业尚处于初级成长阶段,仅靠市场力量和文化产业本身是无法实现快速发展的,需要借助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促进各方要素快速提升、合作互动。因此,安徽省政府机构及各级地方政府机构应当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顶层规划设计、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持:

一是加强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根本问题,离开了人才,文化产业就无从发展,前文的实证分析也证明文体娱从业人员占比权重偏低会在较大程度上拉低文化产业竞争力。政府要加强对能适应数字技术环境的高、精、尖专门性技术人才、有创意并有丰厚传统文化知识积累的文化资本人才、以及拥有高度市场洞察力的文化经营人才等三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要尽量优化人才环境,让文化产业人才能够充分释放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在培养途径上,政府既要通过在高等院校增设文化产业方面的专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开设各种层次的艺术职业教育、短期技能提升培训班等多种途径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也要积极拓展国外合作渠道,聘请急需的海外人才。

二是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金融业、教育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是城市产业的高级形态,其生产和发展是需要多方面条件支撑的。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又要活起来离不开旅游业的支撑。在乡村,要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打造“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做好乡村文化旅游;在城市,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将打造文化品牌与城市品牌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化企业要做大做强、走向世界离不开投资。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国家财政对经济的乘数效应和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要为文化市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政策上给予文化领域投资者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息咨询、配套优先等政策支持,让文化企业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更好地关注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消费者的文化品位和需求离不开教育培养,政府可以采取政策适当引导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文化资源进中小学校园,从小培养学生的美学品味和传统文化意识。文化产业要发展,需要与旅游产业、教育业、金融业等产业在“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基础上相得益彰。

三是注重对先进科技的吸纳和运用。首先是要利用数字化存储技术将文化资源系统地存储下来。目前安徽省政府可以督促将比较成熟的数字摄像、数字影像、激光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文化资源保存与存档、虚拟博物馆展现、文化修复复原及演变、传统故事舞蹈的编排、讲述与声音驱动等方面。但要尽力避免不均衡财政投入所导致的区域文化资源、类型文化资源出现数字化程度差距,避免过分细划文化资源所导致的数字化存储分裂、碎化现象;以及避免过分依赖数字化所导致的文化资源实体承载物湮灭可能引发的“断代危机”。其次要利用先进的衔技术将良好的文化创意呈现出来。如印象系列、上海世博会的清明上河图、2019北京园艺博览会对《山海经》的再诠释等,都在提升观众视觉、增强现场体验感方面做出较多的尝试,很好地将经典文化创新性地呈现给观众。安徽省在这方面也有一些尝试,如合肥方特中“水漫金山”“盘丝洞”等,今后的重点是利用高科技将具有安徽特色的文化资源呈现出来。最后要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技术将文化资源传播出去。“互联网+文化”正在成为文化产业领域的新业态。安徽应该抓住这种新业态,将安徽传统文化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平台,以网络演出、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动漫等形式跨越时间和空间传播出去。

2.“以点带面”,因地制宜地发挥区域文化比较优势

尽管同属安徽省,但各地级市资源禀赋不同、比较优势也会不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方都不可能拥有所有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所以各地级市只要在一些关键的领域占有竞争优势,因地制宜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就可以带动其他方面的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最终提高整个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地位。

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其比较优势在于它是安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内可以通过提升辐射力度来纵深获取徽文化资源;对外可以通过增强对接融合力度来横向扩散微文化。文化产业的高度集聚性、精神体验性,决定了其必须立足于产业资源、文化资源以及科教高度发达的大城市和都市圈空间,并依托大城市的辐射功能来构建产业链和消费链[14]。前文实证研究,合肥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遥遥领先,已经初步形成对合肥都市圈城市的辐射,但辐射力度还有待提升,尤其是对同属于合肥都市圈的六安、淮南、滁州等市的辐射力度,同时合肥与同处于长三角城市群的上海、南京、杭州等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地对接和融合。

就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强的安庆、芜湖、黄山、马鞍山四市来说,其比较优势在于生产要素条件、市场需求、相关产业和外部环境等发展条件较为均衡。均衡的发展条件为其发展文化产业打下牢固基础。这些地级市一方面要进一步夯实基础,提高均衡点,在文化资源的呈现方式、呈现平台,如数字化、科技化、网络化等,在文化旅游的各项服务如咨询服务、交通服务、住宿服务、购买服务等方面与大城市、核心城市接轨;另一方面要进步深挖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力度,形成文化品牌,并将文化品牌与城市品牌建设结合起来,增强文化资源与城市名称的品牌联想度。

就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弱或最弱的宣城、阜阳、淮北、池州、亳州、铜陵、六安、蚌埠、淮南、滁州、宿州等市来说,其比较优势基本上是单一存在的。如在实证分析中,池州的优势在于旅游业发达、铜陵的优势在于投资效益较好、蚌埠的优势在于文体娱固定投资较高、宿州在第三产业方面发展较好等。这些地级市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优势,另一方面要“以点带面”,通过带动、渗透、导向等方式将既有优势扩展到其他领域,形成整体优势。

3.“投资+创新+消费”,混合驱动文化产业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驱动方式。在经济起飞前阶段,主要是要素驱动,依靠占据优势的丰富资源,大力发展各类产业;在进入起飞阶段,主要是投资驱动,抓住承接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带转移出来的产业机会,加大各方面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当进入创新阶段,主要是技术+创新,注重产业中的技术密度、创新密度及高附加值;到了大众高额消费时期的财富驱动阶段,消费尤其是奢侈、高档消费品是主导。目前,安徽省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要素驱动阶段,凭借着丰厚的徽学历史文化资源、黄梅艺术资源、皖北老庄文化资源等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依照经济发展的逻辑,下一步是逐步依靠投资驱动。但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办公厅不断发文要求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促进文化领域的消费,三重因素叠加使安徽省文化产业迎来难得的发展良机,完全可以同时采用“投资+创新+消费”的混合驱动模式,在重大规划、改革发展等方面与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深化对接,加强产业、科创、文旅等各领域合作,在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弯道超速、迎头赶上。”

五、结语

古时徽州文化享誉天下,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以徽州文化注入商业而成徽商,更是对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今,安徽文化产业发展却并未取得与其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相对称的成就,与其相邻省份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目前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安徽省应该更加重视文化产业发展,采取措施,再创往昔辉煌。

注释:

① “中国文化产业系列指数”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自2010年首次发布以来已连续发布了十年。该指数揭示了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和速度,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17年文化产业系列指数于2018年1月19日对外发布,详见:中国文化产业系列指数出炉,http://www.sohu.com/a/218122304_809097。

猜你喜欢
安徽省竞争力文化产业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