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天人合一”思想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启发与运用
——以《专题设计》为个例的课程思政探讨

2019-09-03 01:06吴承林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服饰服装思政

刘 莹,吴承林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虽然看上去只是词序的调整,实际上意义却大为不同,前者是一类课程,而后者是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中的一种形式。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天人合一思想的理念不仅包括情感上与自然亲近,道德上与自然契合,也包括了与时偕行,与四时合序。中国历来尊敬自然的力量,将其视为天地万物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传统文化的结晶。这种影响也延伸至服装与服饰领域,我们的服装服饰向来是我国文化的表象体现。服饰从最开始的遮羞说到功能性变得越来越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现今“95后”“00后”思想越来越有个性,反映在服饰上为独特的审美和与众不同的穿衣搭配,拒绝撞衫,凸显个性。这也是现今奢侈品盛行,快时尚品牌得以崛起的原因。借助天人合一思想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启发与运用结合 “课程思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开展了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服装与服饰设计中的中国元素

艺术专业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还要花大量时间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因而部分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存在着文化水平偏低、忽视思想政治等问题。由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专业特性,大多数学生出现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说教”课更是提不起兴趣。这就导致了学生普遍存在社会适应力差、责任感低、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等问题。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对自身的专业课教学兴趣浓郁,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较好。因而为加强服装与服饰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具有重要意义。服装与服饰设计类课程主要是突出设计创意与实用性,服饰作为“衣食住行”中的重要一环在人们的生活中位于重要地位。与日常生活和市场经济息息相关,教学成果基本以设计效果图、结构图或成衣的方式提交。其中就会涉及服饰与人的关系,会涉及对消费者的价值判断与引导,会涉及市场,这就要求作为未来设计师的学生自身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政治意识。因此在服饰设计类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政”,要用德育思维去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并用具象的教学方式进行表达呈现,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中国的造物文化曾举世瞩目,其设计思想世代相承,这些文脉都应为我们研习并通识悟化。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文化、墨家的造物文化和魏晋的玄学,宋元时期的程朱理学等,中国文化始终是我们前进的原动力。中国地大物博,基于自然崇拜的天人合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其文化性格的形成。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是我们的精神宝库。中国的文化于世界时尚舞台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我们以元素与风格为单位,将设计划分为最小的单元用以研究。在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服装色彩学》中提到16世纪,西方基督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工艺美术品非常的欣赏,后中国文化及其工艺品被传教士带回西方,在西方的上层贵族中兴起了中国热,这在当时被称为“中国风”[1](P85)。中式着装同样成为欧洲人设计服装的依据,并成为时尚潮流,最后在18世纪初形成了洛可可式服装[2](P108)。到现在即便在校园我们也随处可见汉服热的景象。笔者认为,洛可可及其为代表的精致细腻繁复装饰的服装,或者汉服,只是东方材料及细致工艺运用的一个方面,但不可将其以偏概全地定义为中国风格,中国风格应该更偏向于一种精神上的存在,及其与环境合二为一的强大气场,与其追求外在的雕梁画栋,不如将中国风格化为一种内在的气势,这最终也归于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汪瑞在其文章《中国元素未必等于中国设计》中指出,“中国元素”仍然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设计观念,中国元素不仅仅是表面的装饰,它是依靠好的创意带来的内在逻辑[3],或者说,它应当转换成适合时代的图像载体。天人合一的另一个体现在于万变不离其宗的“和合”思想,强调精神上最终诉求的“不变”性和物质上“可变”的包容体系。刘新在《中国设计与中国风格》中指出,文化是人类文明积累与汇聚的结果,胡服、马褂在当初并不是中土民众的服饰,但这种装束契合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满足了特定的需求,也就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河流之中,成为一种典型的“中国元素”,可见“中国元素”是个动态开放的体系。对“中国元素”的深入研究是中国设计逐渐形成“中国风格”的基础。“中国元素”的可变性决定了“中国风格”也是不断变化的,想要以“中国风格”震惊世界,就要掌握其“变”和“不变”,要脱离表象的图案和文字,耐心品味其核心的深刻内涵,以此中国设计的服装才足以拥有中国式的“仙风道骨”,当中国设计不再一味追求中国风格时,可能才算是真正找到了“中国风格”[4]。

相对国人对于中国风格的热情,在国际T台上,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充满中国意味的设计,这些设计不一定源自中国风格,但却暗合了中国风格的诉求,以此设计者可以从中了解到对于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下文中将详细列出。较之而言,国人在一味模仿崇尚西方设计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看一下自己国家的文化历史,其蕴含的巨大能量足以提供给服装或是其他方面的设计者们无可计数的灵感,在现今中国元素与中国风格已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其于世界设计之林而言也举足轻重。自然崇拜精神一直扎根于我国的文化性格之中,万物有灵,万物之源来自我们生活的环境,土壤、空气、山川、河流,天人合一精神不仅仅是我国哲学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更是操控社会变化发展的强大力量。于此服装服饰作为一个社会的标示,及个人身份的象征,其美学的最高诉求更是暗合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以此,通过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入研究,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对其合理的运用,也有利于服装设计人员从中寻找灵感,进行真正属于中国的“中国创造”。

二、《专题设计》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教育元素

当今社会,欧美文化占领了世界文化的前线,西方的设计、奢侈品牌、快时尚品牌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市场,在带来市场的繁荣与发展的同时,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国作为一个经济与文化的大国,古时还曾抱有“衣冠之国”的美誉,面对西方的服装设计,我们在模仿与创新的同时,更不该遗忘我们的传统服饰文化,这也应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注重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的相互关照。以下将从《专题设计》中节选多个章节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深入挖掘分析。

例如,在课程的第三章,红色文化的运用可以渗透到服装色彩与图案创意设计中。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人们对色彩的喜好及禁忌会有所不同,每种色彩都有着它自身的性格特点,如红色代表着热情、奔放,青春、幸福等,是吉祥的代表色,常用于中国传统节庆日服装。在《辞海》中红色是革命或政治警觉性高的象征,红色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就在于红色。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具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时代价值。在专题设计本章节的教学中可以进行一系列红色文化作品的创新与创作,以此来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动红色文化的发展。图1就是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面料图案设计。具体教学可以通过借助互联网与多媒体学习传承红色文化或进行党员讨论,邀请榜样人物、革命前辈讲述革命故事的方式来展开。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鼓舞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红色基因并将红色基因渗进血液、融入血脉。

图1 不同套色面料图案设计(邓婧、康晓)

又如,在第五章的服装服饰工艺设计中,将绣花艺术与编织工艺巧妙融入平面装饰与立体装饰的工艺中,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中华民族风格的接纳与认同。绣花就是用针将丝线、纱线或其他纤维以一定的色彩与图案在绣料上穿刺以构成装饰织物的艺术。由于不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环境习俗与经济基础,而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也因地域而异,因此绣花艺术具有民族特质。可结合地域特色着重对徽州刺绣的讲解,徽绣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明清时期因“工巧”和“神奇”闻名全国,现如今却面临艺绝人亡的窘境。通过古籍史料及实物考证对其产生的历史文脉、失传原因、工艺特色、文化内涵进行详尽的分析和比对,得出徽绣失传是受到现代产业的冲击,缺乏徽绣传承人和相关衍生品的开发导致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着重对徽绣艺术传承人的培养与周边衍生品的开发,以此推动徽绣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绣花作为中国传统服饰工艺之一,其种类多样,针法丰富,在高级成衣定制当中运用广泛,手工刺绣一针一线都体现着手艺人的精湛技艺,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李克强总理也对2019年中国品牌日活动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引导企业大力弘扬专业精神、工匠精神。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时尚品牌也因而盛行,以前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佳句,衣服破了补补继续穿,现在是穿一季度就扔掉,价格便宜扔掉也不可惜,但这无疑是资源的一种浪费,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主张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编织设计是使用编织工具通过编织、组编、锁边等技巧将线、绳类组织成独具特色的织物,是服装设计进行装饰的手段之一。编织工艺(见图2)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的创新运用使其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非遗的“活态传承”。关于编织工艺这一节的教学可以引入舒城竹编。舒席产生于安徽省六安舒城、安庆潜山、怀宁县一带,具有千年的编织技艺。2008年,舒席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因编织材料性能优良、编织技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等特点,在诸多展销会和博览会上频获大奖,但由于创新意识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如果能与服饰设计相结合,将竹编的传统技艺融入服装工艺、面料设计中,形成新的服装设计语言,具有现实可行性。如舒城竹编艺术是通过挑压、绞丝、插丝等工艺技法,在通晓画理基础上,完成图案和色彩创作的过程。其工艺特点为服饰设计的面料再造带来了创作灵感。同时,通过服装设计形式语言,完善和提高竹编艺术表现力,利用发散、渐变、重复和韵律等构成手法可以丰富舒城竹编艺术的形式语言。可采用多媒体视频观看、实地考察、手把手实践教学、非遗传承人工艺讲座等方式,通过讲解不同的绣法与编织工艺让学生学习并举一反三,设计练习从而达到学为所用、活学活用、活态传承的目的。

图3 民族风格服饰设计实践作品(刘莹)

再如,在第七章民族服装风格的设计中(见图3),民族服装风格的设计构思其中包含了思维方式的借鉴与民族传统符号的运用用两方面。在服装设计中对民族元素的传承与创新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回忆、理解、接受。各名族都有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图腾、几何等形式在内的传统符号,这些传统符号具有象征意义[5](P101),经过岁月的洗礼更具强大生命力。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可以直接运用这些符号作为服装的装饰元素,也可以通过局部或整体对符号进行艺术加工,如提炼、抽象、变形、简化等,结合流行趋势进行传承发展式的设计。

图4 真皮标志杯赛事实践作品(刘莹)

最后,在第十章的服装设计大赛参赛系列设计中彰显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目前国内外的服装设计大赛很多,按级别可分为: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随着大赛组织的完善,大赛的层次、风格越来越全面。以下对各赛事的风格做一下个人的经验总结:汉帛的作品风格就重创意、创新、国际化;真皮标志杯的风格是以女装设计为主,体现奢华皮草、款式偏优雅,不能太休闲(见图4);常熟杯男女装均可,作品风格时尚大气、工艺精致、款式偏中性;cool kids fashion、织里童装作品风格偏成衣,比较休闲可爱、时尚、配饰多,层次丰富;真维斯的风格则是休闲、时尚、潮流、色彩鲜艳丰富,偏爱牛仔及针织工艺;大浪作品风格偏女性化的成衣、注重面料和工艺;虎门杯作品风格重创新、系列感强、工艺新颖丰富;魅力东方内衣设计风格注重面料及图案,市场化;安莉芳家居服作品风格偏向于廓形简约大气、色彩淡雅市场化的高级成衣。通过对各个不同赛事的风格分析可以优化我们的设计。参加设计大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设计能力及成衣制作水平,而且可以为学生的工作就业铺设康庄大道。

三、“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与“思政”的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在课程设计方面可以把思政内容融入课题、案例中来展开深层的社会价值观取向探究:比如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元素或地域文化元素的挖掘等。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大多都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一般分为理论教学、案例分析、设计辅导、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等环节。将“思政”润物细无声式地隐形融入,避免了附加式、标签式的生硬说教。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学生在进行作品设计时本身也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传承。在服饰设计专业融入课程思政可以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设计调研、设计实践、成果展示等多个教学环节中融合。这些环节的融合对师生都是一种思政教育,师生在这样的“思政”氛围下,设计出来的作品本身就会蕴含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图5 2017年安徽省大学生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刘苏)

图6 2018年安徽省大学生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王悦)

图7 2019年安徽省大学生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大赛入围作品(左:陈子蔓;右:陈丽)

在实际实践教学中,笔者在《专题设计》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以“天人合一”的中国徽派元素服饰设计为专题进行设计,并结合了安徽省大学生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大赛这一赛事实践。(学生部分获奖作品见图5—图7)学生在参赛学习过程中首先要通过不同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这个过程能帮助学生吸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了解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并融会贯通于自己的设计;其次要进行头脑风暴,建立灵感库,将挖掘的元素进行归纳提炼(下图部分作品分别从我国传统植物染、传统线型元素、中国风水墨元素、徽派马头墙元素进行挖掘提炼)并以手绘草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最后选定一个最终设计方案进行深入刻画、扩展,动手实践制作成衣。这个过程能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热情与专注度,同时引发学生情感和行为认知,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四、“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服装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展望与设想

设计类专业课程一般都以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性课程居多,就拿《专题设计》课程来说,就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核心课,因此“思政”的融入需要通过教学设计、课题设计、教学实践活动等多方面来展开。《专题设计》通过限定中国风服饰这一专题进行对中国文化的解读、中国元素的提取与再设计,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前期以市场调研分析,让学生理解天人合一的深刻内涵,以设计手法的传授与学生自主设计的实践,来扩展天人合一的视觉语言表达,进而达到通过文化传承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6]。

经过以上教学实践,课程思政在培育专业性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1)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方方面面;2)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改善了原先枯燥的说教式教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专业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日后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4)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实施,对服装设计专业教师来说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能调动教师的责任感,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科研与实践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专题设计》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没有明确地去讲思政的内容,但却润物细无声似的融入到了专业课教育教学,渗透到了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发挥了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学生也能够悄悄地吸收天人合一的优秀文化思想理念。对于服装与服饰设计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探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进一步贴近学生群体,了解学生需求,对话学生心灵,不断研习课程育人的方式方法,提升“课程思政”的技巧,形成我们意识形态的习惯性操作,切实肩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猜你喜欢
服饰服装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思政课“需求侧”
道具服装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