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养殖模式对大鲵幼鲵生长性能的影响

2019-09-05 05:46洪玉定巫爱军王煜恒陈军周广帅汤传全
水产养殖 2019年9期
关键词:大鲵养殖池工厂化

洪玉定 ,巫爱军 ,王煜恒 ,陈军 ,周广帅 ,汤传全

(1.句容市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 句容 212400;2.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句容 212400;3.句容市龙泉大鲵繁殖中心,江苏 句容 212400)

大鲵(Andrias davidiaus)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现存个体最大的两栖动物,有“活化石”之称,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其肉质鲜嫩、味道独特,具有极高的经济、药用和食用价值。经过近40年的研究和推广,大鲵的人工养殖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特种养殖业。目前大鲵人工养殖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形成了原生态、仿生态和工厂化养殖3种模式,其中原生态养殖多用于人工增殖放流,后两种生产中应用较多,但是这两种模式对大鲵生长情况的研究还未见报道。该文从工厂化和仿生态养殖两种不同模式对幼鲵生长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旨在为大鲵幼鲵养殖时选择合适的模式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试验时间2018年4月—2019年4月,地点在江苏省句容市龙泉大鲵繁殖中心养殖基地。选用的幼鲵为中心自繁自育的规格均匀、体质健壮的3龄幼鲵,平均质量为(498.95±25.32)g。

1.2 养殖场地构建

1.2.1 工厂化养殖池构建 依据山洞地势建造养殖池,首先在山洞最高处泉水出口建成2口蓄水池,每口蓄水量30 m3左右;另建规格为1.5 m×1 m×0.7 m的幼鲵养殖池50口,池底和四周均为水泥抹面,池底由四周向中央倾斜,倾斜度为1.5%左右,再由中心向一边角的排水口倾斜,倾斜度1%左右。池底一角建排水管,管径2.5 cm,通过调整池外连通管的角度和高度来控制排水量。池上方与排水管相对应的一边设塑料进水管,管径2.5 cm,管上开小孔,可全天向池内微流水。

1.2.2 仿生态养殖池的构建 沿山洞泉水口直接引管道通向洞外,构筑2条人工渠道,顺渠道水流方向在两侧修建洞穴,洞穴为圆形,直径120 cm,高度60 cm,洞口24 cm×33 cm;洞内铺设鹅卵石,向洞口呈一定斜坡;养殖池水位保持在30~35 cm,控制洞穴顶部有25 cm露出水面。洞穴上方有圆形盖板,盖板上设直径30cm的观察口,洞穴盖板覆盖泥土10 cm,水渠内种植水草,整个养殖区内广种绿植,并在夏季设置双层遮阳网,确保养殖区内的水温在有效范围内。全天保持微流水。进排水口和陆上通道口安装防逃设施。

1.3 养殖场水质

养殖场水源为山洞内天然泉水,山洞内水温常年稳定在(20±2)℃,洞外仿生态养殖池水温随外界气温变化,温度为(20±8)℃。常规水质指标采用快速分析盒测定,重金属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量,水质情况如表1所示。

1.4 幼鲵种放养

为防止大鲵体表的病原微生物带入养鲵池内,将所放养的大鲵苗种用1%~3%的食盐水浸洗15~20 min,然后放入养殖池中进行人工饲养。

表1 养殖水质指标

工厂化养殖池放养密度为3龄幼鲵10尾/m2,仿生态养殖池放养密度为5尾/m2。该试验中工厂化养殖池每池15尾,仿生态养殖池每池6尾。

工厂化养殖模式和仿生态养殖模式各选取5个养殖池进行生长速度的试验,每3个月进行体长和体质量测量,连续监测12个月,根据体长与体质量计算分析大鲵的生长速度。

1.5 日常管理

1.5.1 饵料投喂 该试验所用大鲵饵料全部为鲜活小鲫鱼。一般2 d投喂1次,自由采食,待池中剩少量小鲫鱼时再投喂。鲫鱼投喂前用3%~5%的食盐水浸泡15 min。

1.5.2 水质管理 该研究采用微流水养殖,且残饵和排泄物能够及时排出,保持了养殖水质的清洁。及时清理水中的残留物,防止残留物的腐烂而污染水质。仿生态养殖池洞穴内水流交换稍差,需及时用水管冲洗清池,夏、秋季每2~3 d清池1次,冬、春季每6~7 d清池1次。

1.5.3 病害预防 疾病的防治按照“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进行。预防措施上,既要注意消灭病原,切断传染与侵袭途径,又要注意为大鲵创造适宜生活环境,提高大鲵抗病力;治疗措施上,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良好的养殖环境是大鲵健康养殖的保证,做好养殖水体水质、水温监测工作,饵料要消毒后投喂,养殖池内定期用碘或二氧化氯消毒,发现鱼病,及时隔离,积极治疗,操作中要防止大鲵机体受伤。

1.6 指标测定和数据统计

在养殖试验的第3月、第6月、第9月和第12月对每个养殖池的大鲵进行计数和称重;并每池随机选取3尾单独称重和测量体长,计算成活率、增重率、增长率,成活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等生长性能指标。

SR=存活幼鲵的数量/试验幼鲵的数量×100%式中:W0为试验初始体质量g;W t为试验结束体质量g;L0为试验初始体长cm;L t为试验结束体长cm;t为试验时间d;W是一条大鲵的体质量,L为一条大鲵的体长。

图1 养殖周期内水温变化趋势图

原始数据经Excel 2003初步整理后,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用Duncan氏多重比较检验分析组间差异显著性程度,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Mean±SE)形式表示。

2 试验结果

2.1 养殖试验周期内水温变化情况

整个养殖周期内对2种养殖模式的水温进行了监测,每天9:00和15:00各测1次,然后取整月的水温平均值作图,具体数据见图1。由图1可以发现,工厂化养殖模式处在山洞中,所以水温一直保持(20±2)℃。而仿生态养殖模式的水温由于受到山洞内水源温度和外界气温的综合影响,所以水温的变化趋势较大,7—9月,正处盛夏季节,水温逐渐上升至25℃,8月平均水温高达27.3℃;12月至3月时,水温不断下降,2月平均水温低至14.3℃。

2.2 不同养殖模式对大鲵体质量和体长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在1年的养殖周期内,2种养殖模式下大鲵的体质量和体长不断增加,养殖前3个月两种模式之间均重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6个月至12个月之间,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大鲵均重逐渐要显著高于仿生态养殖模式。2种养殖模式下的大鲵均长和成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养殖模式对大鲵生长性能的影响

由表3可知,养殖试验的第6个月到12个月,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增重率要显著高于仿生态养殖模式。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增长率在第9个月和第12个月要显著高于仿生态养殖模式。此外,养殖试验结束时,工厂化养殖模式的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要显著高于仿生态养殖模式。

表2 不同养殖模式下大鲵的体质量和体长情况

表3 不同养殖模式对大鲵生长性能的影响

3 分析与讨论

温度对大鲵的摄食、生长、发育以及成熟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其他因子满足条件下,水温是影响大鲵生长的最重要因素。龙泉大鲵繁育中心地处山区,原本为废弃矿洞,后因地下水从矿坑内涌出,逐渐开发成大鲵养殖场。洞内水温全年保持在20℃左右,非常适宜大鲵的生长。大鲵生长最适水温为16~22℃,当水温超高22℃时,大鲵会出现不安的状态,尤其超高25℃后,大鲵的摄食会急剧减少,活动量减少,出现类似“夏眠”的现象。

该试验所开展的仿生态养殖模式,设在山洞外的小溪中,水源为洞内泉水,但受室外气温的影响,导致水温在1年中的变化幅度较大,1月和2月,水温<16℃,而7—9月,水温则会高于25℃,尤其8月高至27.3℃,这对变化对大鲵的生长不利。因此,比较两种养殖模式下大鲵各阶段的体质量、体长和生长性能等数据,前3个月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第6、9和12个月时,两者间差异越来越大。第12个月时,工厂化养殖模式比仿生态模式相比,均重增加298.35 g,均体增加4.45 cm,增重率高了59.33%,增长率高了10.85%,且肥满度高了1.60%,工厂化养殖模式下的幼鲵生长性能显著高于仿生态养殖模式。这与仿生态养殖模式中水温的变化有关,尤其当水温低于15℃或高于25℃时,试验中发现大鲵的摄食量会大大降低,但仍有少量的摄食活动。因此,夏季和冬季大鲵的体质量、体长等仍有增长。该试验夏季高温时未出现其他研究者所说的“夏眠”状况,分析认为这与该试验中水温的缓慢升高且28℃以上水温的时间较短有关,大鲵对高温有了一定的耐受能力,若水温继续升高则大鲵可能进入夏眠状态,因此,开展仿生态养殖时要尽量采取多种措施防止水温过高或过低,对大鲵形成伤害。

该试验结果表明:幼鲵商品化养殖最好采用水温保持稳定的工厂化养殖模式;仿生态养殖模式因水温变化幅度较大,故不利于幼鲵生长。

猜你喜欢
大鲵养殖池工厂化
水体消毒防病用药称量分配的简捷方法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持续阴雨期间鳜鱼养殖池常见问题及管理措施
双通道排水系统对矩形圆弧角养殖池流场特性的影响研究
一种多级节能工厂化养殖池塘的建造技术
鲑鳟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的孵化和开口技术
工厂化养虾日常管理要点及防病方案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现状分析
大鲵的智慧
大鲵生态养殖技术要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