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挥党对社会道德建设的领导、引导与指导

2019-09-05 02:23乌力吉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法治民族道德

乌力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一个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进步离不开社会道德水平的普遍提升。党的十九大对当前进一步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对我国当前社会道德建设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新时代我国社会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对社会道德建设要全面领导

首先,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领导,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更加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提高劳动者的各项素质,特别是提高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党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必须坚持宣传、实践、示范相结合,促进公民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其次,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必然结果。当整个社会确立共同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的时候,就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全社会凝心聚力、强基固本的精神力量。

其三,党员干部要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率先垂范。党员干部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和示范意义,因此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党对社会道德建设要善于引导

首先,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到民族盛衰、国家兴亡。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有正确历史观的指引,这就要求我们不仅深刻把握人类历史的规律,还要在历史中深入思考,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从中汲取智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从历史的角度看,今天的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基于中華民族坚韧不拔、顽强奋进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因此在今天,对中国历史的诠释、必须要弘扬正确的历史观,反对一切历史虚无主义,防微杜渐,廓清迷雾,决不允许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发生。

其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观是世界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有着鲜明的阶级立场,认为民族这一社会现象是历史范畴,并强调反对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而且认为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而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尊重历史、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观。因此,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指向是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方面,构筑多元一体大家庭各成员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精神纽带,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使各民族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共享均等化的现代公共服务。

其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国家有阶级性、公共性和权威性等特征。国家的核心是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国家观涉及一个国家的性质、制度等问题,即谁是主人、实行什么制度、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观还包括高度一致的认同观念,即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的弘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担当等,这就需要我们党对这种认同进行积极的宣传和引导。

其四,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不能在忘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摒弃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和非理性追捧。文化自信作为国家民族发展的基础和力量,应该成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有力支撑。文化自觉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渊源有清晰地了解。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离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会妄自尊大;离开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也将自暴自弃。我们一方面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效衔接和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重新焕发巨大生命力,另一方面要借用多种媒介讲好中国故事,要在开放眼界中与世界其他文化开展对话、交流,并从中不断汲取营养,做到兼收并蓄、继往开来。

党对社会道德建设要具体指导

首先,要处理好市场与道德的关系。我们在鼓励社会成员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防止人们的道德滑坡和堕落。因此,我们党要在社会道德建设上发挥作用,让身处市场经济交易环境下的人们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即指导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互惠互利、公平竞争、文明经营,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讲求诚信、敬业爱岗、遵守规范,才能实现追求利益的“自利”与道德建设的“利他”的有机统一。

其次,弘扬法治精神这个核心。法治精神是指人们对法治的敬畏、尊崇和捍卫,表现为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等,是对法律至上、公平正义和尊重程序的追求。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他内容形成了有机的整体。法治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有效方式,只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进程中进一步深入指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法治体系的形成,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的权利,才能使道德遵循成为日常生活的自觉行动。

其三,进一步完善“道德讲堂”建设。“道德讲堂”建设是中央文明办确定的社会道德教育的一项重点内容,是有效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素养的载体。要进一步提高“道德讲堂”工作水平,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注重亲和力,关注群众的现实生活,完善管理制度,促进工作常态化。

(作者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教授。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2018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新时代文明内蒙古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18NDA006,通讯作者王雪松)

责任编辑:田旭东

猜你喜欢
法治民族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MINORITY REPORT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