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发展研究述评

2019-09-06 03:27朱超
武术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太极拳研究发展

朱超

摘要:为使太极拳发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作用,促使太极拳保持良性发展的格局,文章分析了1990-2019年内太极拳发展研究的学术论文。对太极拳发展的产业化、品牌化、传播视域、区域调查、國际发展、学校推广六个板块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梳理,阐明现阶段对太极拳发展研究的现状,认为太极拳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常态,轻热点;重展望,轻回望;重全面,轻局部的特征。关键词:太极拳太极拳发展述评现状

长期以来,太极拳发展始终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学术成果也层出不穷,学术论文和课题支持占太极拳研究比重较大。但较高的关注度背后却隐含甚至凸显了很多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比如太极拳发展操化的壁垒,太极拳文化内涵的同质化,太极拳核心文化和技术模糊等现象,都严重制约了太极拳的发展,并一度引起社会质疑。我们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太极拳发展的路径时,应该对已有的研究做出回望,以期从研究本身发现问题,甚至解决热点问题,抑或是提出线索。因而,在已有的研究中整理成果、总结规律、发现问题、提出观点正是所尊崇的主要原则。

1

太极拳发展研究

1.1 产业化发展研究

产业化发展是太极拳历史衍变进程的必经之路,是太极拳蓬勃发展的市场化和外在表现得形式。学术中有间接谈到产业,也有直接以产业为切人点的研究。我们可以把研究范围分为,先谈现状,后谈策略;改善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加强硬件投入或是提升软件支持;优化外在制度和强化内在规律;也有从文化建设或市场消费为切入点的产业化研究。其主要特点是注重自上而下的“外造秩序”,是从制度上解决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而缺乏了太极拳产业化“内生秩序”,是让太极拳产业的发展动力来源于由下而上,突出自身造血功能,构建自身生态化发展的意义系统。近些年来,有从体验经济指出陈家沟太极拳产业发展的策略【1】,以及从动漫技术在河南太极产业的应用【2】,还有从SWOT分析法分析了太极拳内部环境的优劣【3】,反应了太极拳产业研究正在向纵向深入与时代创新的发展模式转变。

1.2 品牌化发展研究

太极拳品牌的树立对整个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关于公众对太极拳的印象,关乎太极拳能否良性发展的重要基因,因而近十年来很多学者从品牌化战略研究太极拳的发展。此类研究通常与其他视角,如产业、国家推广等并行融合,其缺点是深度不够。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将品牌化战略作为专项课题进行研究,如“把太极拳推广作为一种国家文化和体育战略的具体实施内容”【4】,指出太极拳从技理层面都与我国优秀思想文化有极大的渊源与契合性。而学者闫民“从品牌塑造的路径提出了一些实施策略”【5】,其注重顶层设计的意义系统。学者云峰认为“当前太极拳品牌消费仍然停留在低端层面,应重视太极拳品牌消费具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意义”【6】,其道出了太极拳受众人群的窘相,实际上也是太极拳发展中的阻碍,还有品牌文化基因挖掘、品牌实施策略、品牌时代创新等角度的研究。品牌化的研究实质上缺乏了跨学科视角的实证研究,是太极拳需要树立品牌发展,但是品牌的背后应包含学者对太极拳现状的认识与具有学科逻辑的发展范式作为支撑。

1.3 传播视域发展研究

从传播视角研究太极拳发展的成果较为丰富,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主题建构、历程回顾、问题导向三个板块。主题建构更多的是针对太极拳在今后传播中需要做出的调整与改变,通常紧密围绕太极拳自身的技理体系作为传播主题。比如以健身、修心、技击为主题的传播方式研究,注重分解与融合太极拳的功能,并突出其宣传作用;历程回顾研究体现了以发展的历史逻辑与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比如李吉远认为“从历史背景下审视,太极拳经历了由乡村到城市,民间文化低位向士大夫高位,由北方至南方,由‘粗俗到‘儒雅的发展历程”。【7】对发展历程梳理后的问题提出,在太极拳传播方面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问题导向研究以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比如,有学者认为, “传统太极拳的传播方式多以门派为载体,门派流派纷呈是传统文化的个性表现,但是门派流派从传播上有局限性,因而提出了,以门派流派为基础的俱乐部模式”。【8】此类研究依据实践调研与理论结合,具有可操作性与实践指导意义,但是目前这类研究尚且匮乏,待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尤其是太极拳发展中所凸显的各种现实性问题。

1.4 区域调查发展研究

太极拳传播的地域范围极其广泛,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域,作为区域个案研究具有专门性特征,在学术借鉴上有普遍意义和价值。这类研究主要分为专业性与非专业性传播场域。乔凤杰认为“陈家沟无形资产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9】郑强芬通过调研得出,陈家沟武术学校存在“在校人数少,培养人才单一,忽视品德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10】这类研究以深入的走访调研为基础,发现了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太极拳职业化发展是太极拳的根基,是太极拳得以长期发展的引擎。这类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另外,针对反应的问题缺乏更深入的解决方案,现实情况的调查往往不能和发展画成等号,毕竟实施需要方式非专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以健身为主的老年人,习练内容多为国家规定套路,而缺乏传统太极拳在特定区域发展的调查研究。

1.5 国际发展研究

近些年太极拳在国外的蓬勃发展,聚焦了大批国内从事太极拳研究的学者投入到此领域。自八十年代初日本访问陈家沟后,太极拳在日本传播尤为广泛,有学者通过考察认为,“日本太极拳发展以健身,由民间自下而上,三层级纵向结构的特征,发展潜力巨大”。【11】为认识太极拳在日本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素材。相比较太极拳在美国发展则显示出了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正规的管理组织,缺乏相关的评价标准,传播范围广而不深”【12】,这与国内太极拳的发展有很大的相同之处。近些年太极拳随着孔子学院的平台也在逐渐传播,许多学者将太极拳作为中国文化肢体的载体。并作为范式进行研究,但成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此外,以时代主题为特征的研究也是学者关注的焦点,比如,宋清华认为“太极拳对‘一带一路战略有助推作用,但存在着区域文化差异等挑战,并对传播策略进行了梳理”。【13】从学科研究的出发点,甚至于作为文化关注者的好奇心而言,国际化的发展研究多了些问题解决的思路,而缺乏了对于传播现状的基础性调查研究,对于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不免忽视实践的支撑。

1.6 学校推广发展研究

太极拳在学校发展研究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注重太极拳对学生身体、心理、学习、人格等方面的作用,如有学者认为“在高校开展太极拳,不仅对学生感興趣,还对生理、心理、人格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4】,以此提出太极拳适合在学校推广的结论。第二种强调从已有的发展土壤中寻找存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存在重实践轻理论、教学内容单调、教学形式枯燥、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目标模糊的问题”【15】,其直接道出了太极拳在学校传播的普遍疑虑。太极拳这一优秀文化瑰宝的传承需要年轻力量的注入,而以健身、养生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必将走向表层传承的窘相。因而太极拳的传承离不开学校,从一定程度上讲,太极拳的发展与传承必须着眼于解决进校园的问题。而从研究的现状看我们需要解决太极拳为什么要进校园,进校园存在哪些问题,但对于实践方式的提出,学者应更关注对于个案的详细考察与实践的尝试。

2 太极拳发展研究评价

2.1 重常态,轻热点

目前,太极拳发展研究的关注点具有常态化特征,从“自上而下”的性质看,还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学术视角总聚焦在一些应该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方面,长此以往的思路习惯,太极拳总受困于无限功能上,毕竟其名日太极,决定了与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与意义,但事实往往忽略了以社会所反映的热点问题为突破口寻找答案。我们知道,太极拳的发展存在着很多凸显的问题,诸如太极拳老年化、去技击化、去兴趣化等热点问题,而去技击化的问题一度引发为近两年的民间热议话题,其背后一定蕴藏着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值得学术界的专注与深思。在很大程度上太极拳的发展必须要解决这些热点问题,再比如老年化印痕对了太极拳在年轻人中推广的障碍,这是公众认识上与自身体系的矛盾,值得深入研究。因此,太极拳的研究需从常态话题转为热点问题研究。

2.2 重展望,轻回望

太极拳经历了近四百年的发展,与时代有不可割裂的演进逻辑。从研究成果来看,太极拳的发展更趋向于路径建构,学者多从自身经验、发展共性、时代诉求等单方面因素提出与之理论上吻合的发展方式,是一种仅向前看的视角,往往忽视了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比如其中就蕴含了太极拳技术本质是什么?为什形成了去技击化的状况?太极拳为什么从年轻人的武术逐渐变成一种健身的老年运动?这些问题是一种回望,是在历史发展印痕中寻找答案。史学家吕思勉曾说“历史的可贵,并不在于其记得许多事实,而是在于据此事实,以说明社会进化的真相”。太极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它的历史真相的认识。因此,太极拳发展的研究应该从过去的道路中找经验。

2.3 重全面,轻局部

从已有的材料分析看,学者多把太极拳的发展作为一种综合性话题进行研究,如产业化、品牌化和国际发展等,往往注重了发展的全面性,而在指导意义或是研究对象或视角的具体深入时,则缺乏了窥探局部的特性。从太极拳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对于宏观干预研究已经有较好的基础,而反应在具体发展细节上,如某一区域、话题实证调研成果则显得捉襟见肘。其实,从事物发展的普遍意义看,发展本身是个涉足面较广的话题,影响的因素呈直接或间接的形式。但事实上,又该清晰认识到太极拳在吸收发展模式的共性经验的同时,我们又要认识到它的特殊性,即作为一项文化.具有诸多发展路径的可能性,它可以是一种客体(公众)依附于主体(太极拳)的个性。所以应将太极拳的研究放在局部的文化挖掘、现状调研和自身意义系统开发方面,避免出现重复性,非可操作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兰萍,面向体验经济的传统武术产业发展模式——以陈家沟陈式太极拳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2):63-65.

[2]冯文昌,张晓亮.动漫技术在河南太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5):62-70.

[3]王庆庆,田祖国.太极拳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2):121-125.

[4]罗卫民,郭玉成.太极拳品牌推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5):125-128.

[5]闫民,梁勤超.太极拳文化形象及品牌塑造的路径[j]体育学刊,2015(6):106-110.

[6]云峰.符号学视域下的太极拳品牌消费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1):34-39.

[7]李吉远,郭志禹,太极拳传播现象的文化解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186-189.

[8]炊遂堂,论传统太极拳传播方式的转型[j].体育学刊,2008(8):110-112.

[9]乔凤杰,贾亮,陈家沟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5):1-4.

[10]郑强芬,陈家沟武术学校现状调查与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57-60

[11]高娅.当代太极拳运动在日本的发展——以“日本武术太极拳连盟”个案为中心的考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65-68.

[12]张杰,徐伟军.太极拳在美国跨文化传播的质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1):50-55

[13]宋清华,中国卿.“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战略背景下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3):61-66.

[14]董世彪.太极拳进入高校体育教育的可行性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7):14-17.

[15]钟菊华,郑健.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的困惑与反思——基于文化本源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5):118-121.

猜你喜欢
太极拳研究发展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