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弦子的舞蹈生态学解析

2019-09-10 05:22张睿智
雨露风 2019年2期
关键词:弦子生态学藏族

张睿智

摘要:舞蹈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通过舞体、舞蹈语言,具体说是舞蹈语汇的文化差异中体现出来。本文以藏族舞蹈“孩子”为例,用舞蹈生态学方法论来分析“弦子”的生态环境因子,通过舞蹈艺术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宏观与系统的考察,以“弦子”为核心,以舞蹈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探索舞蹈的产生、存在、发展的规律,研究其特点的形成,讨论它如何受到环境的影响,又如何反转过来通过舞蹈现象探析环境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舞蹈;生态学;藏族;弦子

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延续和发展,特别是其民族性、区域性等诸多特征的形成,都不是偶然孤立的,由每个民族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如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逐渐积淀而成,并相沿成习,被世人所公认。舞蹈是民族文化的表象特征,也是折射其历史的一面镜子,许多民族的动作形态、步伐都有一定的含义,一定的来源,它的每一种表象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民族舞蹈的优质基因在发酵,形象而鲜明的负载着本民族或辉煌、或悲壮的历史。可以说,只有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背景,了解各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这个民族的舞蹈,才能把握它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由于“弦子”是笔者学习的第一支民间舞,又因笔者在云南迪庆的藏族人家家访中看到他们表演的弦子,故此以藏族舞蹈“弦子”为例,来分析舞蹈与生态之间的影响。

一、“弦子”的舞动及因子提取

弦子,又称为“谐”,流传于四川、云南的藏区以及西藏昌都,因伴奏的乐器(一种藏族拉弦乐器)而命名,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自娱舞蹈。鉴于舞蹈所具有直观性本体特征,进而观察弦子艺术的外部形态,使用舞蹈生态学的形态分析法来提取弦子的舞动因子。

弦子充分发挥了藏族“长袖善舞”的特色,舞姿优美,并以模仿一些吉祥动物的姿态动作为形体特征,比如“孔雀吃水”“兔子欢奔”等已发展为藏族的代表性动作。舞步由慢到快渐渐进入高潮,动作自由、豪放。慢板动作轻盈、舒展,极为优美,快板动作灵活且奔放,使得袖舞动作行如流水、连绵不断。弦子的基本特征是中心偏前,女性要求前倾、含胸、垂臂,给人以优雅含蓄的美感,而男子则膝盖以下外开,以松懈、垂臂的体态为主要特征,以下肢动作带动上肢动作为主要发力点。

显要部位分析:屈伸和袖舞是藏族民间舞蹈中显要的共性,也是较突出的风格特征。弦子要求膝部上下运动的频率较慢,形成屈伸动律,膝部连绵不断流动性强,上身随重心移动而晃动,极具特色;而牧区要求在平均颤动律基础上加入双颤和顿颤等多种动律,充分达到膝部松弛灵活的目的,弦子的美不只在于造型,更强调链接部分之美,注重气息的带动,最终能够达到融会贯通、流畅自如的完整组合。膝关节在舞蹈动作中连绵不断,有韧性的上下颤动,带给观众一种不急不慢、一张一弛的独特美感。舞袖有绕、撩、托、摆、甩等多种形式,以绕为核心,有内绕、外绕、单手双手绕、双手同异方向绕,动作举止要畅若流水,使水袖在空中飘荡飞扬,较为常见的是藏民从里向外抛袖呈现献哈达的舞姿。

节奏型:为五声调式,结构上以二句式、四句式为主,在旋律上多有“颤音”出现。音乐速度一般变换规律:慢拍起,中段平稳,尾声快速,即慢中快三种速度的变化,总体节拍较为固定。如今的歌词多是歌颂雪域之光,反映民俗风情,歌颂吉祥、佛法、高僧等。音乐结构多以两段式重复加缓慢收尾,节奏舒缓,乐曲柔美、悠扬,具有很强的歌唱性,对于训练连绵不断的屈伸动律具有一定的辅助性。

呼吸型:在各种舞蹈的呼吸型中基本上可分自然型或非自然型,弦子属于二者的交替与结合,在慢拍中进行屈伸时深呼深吸,在快板行进时以自然型为主。

步伐:脚跟先着地,多外开,脚步动作为折步形,与地面有粘连性。

队形变换:每逢节日集会时,在胡琴的伴奏和带引下,众人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自唱自跳,时而围集,时而散开,时而又似长龙摆尾绕圈而行,一起抒发着心中欢快的情绪。

二、弦子产生的自然生态背景

(一)自然地理

被人称作“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境内山脉纵横,雄伟高俊,河谷川流,名山广布,有农区、牧区和林区。高原上水源丰富,黄河、长江等都发源于此。由于海拔高,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空气稀薄,但纬度低,太阳辐射量强,日照时间长。动植物资源丰富,珍稀物种众多。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歷史最悠久的古老民族,在藏族人的眼里,青藏高原是一方高洁神圣之地,巍巍高山直人蓝天,绵绵白云环绕雪峰,河谷川流遍布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使舞蹈艺术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生活在云贵高原、帕米尔高原的民族,一般都具有顽强不屈、淳厚质朴、热情豪爽的民族性格;生活在青山秀水、鸟语花香、风和雨细、四季温暖的环境中的西南部许多民族,则更多地表现出外柔内刚、温文尔雅、含蓄细腻的民族风格。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成不同的民族性格,生活在高原且长年置于高耸云端的冰封雪岭的藏族人民,便形成吃苦耐劳、顽强不屈、淳厚质朴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体现在藏族弦子舞蹈中就会有质朴、豪爽的自然流露,在风格上给他们的舞蹈也增添了本民族特殊的符号。

(二)生活方式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藏区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生方式,同自然地理环境一样,它也是影响弦子形成和发展的生态因子。藏族是农牧并重的民族,高原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使得藏民不得不被压弯了后背,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便形成弯腰、弓背、一边顺等自我协调的生活动作。随着社会经济进步,人的精神面貌在改变,但藏族人民长年以背部为支撑点的劳作习惯和一边顺的走路协调的生活习惯和审美特征被保存下来。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代生活的艺术。藏民在表演弦子时,“弯腰”“弓背”这些动作体态会自然地体现在舞蹈之中,“一边顺”的动作已成为藏族舞蹈的典型,从舞蹈审美角度看,艺术形象带有明显的藏区生活气息,具有一种通过劳动而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协调的美。生活方式对舞蹈的影响已形成藏族舞蹈特有的民族体态,反过来,通过弦子的体态特征,“弯腰”“弓背”的幅度大小,来看解放前后藏区人民的劳动繁重程度。

(三)服饰

藏族服饰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还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族群特征,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区域文化,不同的族群关系,其服饰也存在着十分鲜明的个性。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折射其历史的一面镜子,都有一定的含义、一定的来源。青藏高原绝大多数地区气温低,风沙大,又是辽阔的草原、天然的牧场,衣着多采取牛羊皮毛,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必然要选择便于起居、行旅、保暖御寒的服装。牧区藏族穿着以皮袍为主,它结构肥大,袖口宽畅,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夜间可解带和衣而眠。在少数民族服饰中,衣袖最长的莫过于藏族了,除了穿长袖的藏袍外,里面还穿衬衫,藏族衬衫的特点同藏袍一样,袖子非常长,一般要长出手40厘米左右,长出部分平时卷起,跳舞时放下,挥动起来就像两条长长的彩带,凌空飞舞,洒脱自然,而藏族群众跳的弦子正是发挥了藏服衣袖的“长”的优越性。舞袖有绕、撩、摆、甩等多种形式,以绕为核心,有内绕、外绕、单手双手绕、双手同异方向绕等。男子跳弦子时也常会脱袖露臂。藏族男女通行的长筒靴,腰高至小腿以上,通常在牧区以牛皮缝制,靴面一般采用完整的皮革材质制作,力求使靴子的密封性更好,以确保冬季抵挡严寒。在舞蹈表演方面,多是着藏族最典型的长袖服饰和筒靴进行表演。

三、弦子与文化生态的关系

藏区盛行的宗教,对藏乐舞影响极大,宗教活动是藏族群众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宗教信仰也体现在民族舞蹈之中。弦子虽属自娱舞蹈,但在宗教和信仰对人的影响伴随一生的藏区,宗教的影子便是无处不在的。弦子舞蹈表演场面壮大,参加入数多,形式较为固定,多是围成圆圈边唱边跳,舞蹈一般从右向左顺时针方向绕圈而行,这与“转经”方向是一致的。这种“圆圈”也体现了藏传佛教的因果轮回观念和藏传佛教中法器、壁画,建筑中“圆轮”的构图有密切联系。松胯、弓腰、曲背这种体态也带有一定宗教信仰痕迹:人们为了表现内心的真诚信仰,为了取悦神灵,日常生活中便有了较多的叩头膜拜等仪式活动,而这就有了较多的叩头、垂首、伏地等行为有关的动作,这种虔诚的体态自然留在了舞蹈之中;在藏族群众眼里,孔雀是神鸟,是吉祥的象征,舞蹈中多模仿孔雀的动作,既能充分体现藏族虔诚的心理,又能尽情抒发人们美好的愿望,例如弦子较为经典的动作“孔雀吃水”,寓意把恶劣变成美好,把灾难化为吉祥。

迄今为止,弦子已成為流传在整个藏区、享誉国内外的民间舞蹈,因为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扎根群众,从生产活动和生活情趣中提炼舞蹈动作,有较强的自娱性、民族性,也有较强的审美功能和表意性。此外,它流传于藏区,与其自然环境有相辅相成的特点,借助舞蹈洋溢藏区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生态环境对于弦子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自然地理、生活方式以及服饰等多种自然生态因子在相互作用的同时又共同作用于弦子舞蹈,加上社会生态因子的影响构成生态作用络,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舞蹈生态系统网络,从而真正地把握舞蹈的本质属性。研究弦子艺术的缘起和流传,不仅能够窥视早期藏族人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在藏族文化中的特点、地位,而且可以进一步地了解生活在高原地区的广大劳动者的生活、文化、娱乐以及审美方式。

四、结语

通过上述,舞蹈艺术往往是和民族的宗教仪式、民俗活动和图腾崇拜紧密联系、相伴而生,也正是那些被我们称之为艺术的舞蹈行为在特定的文化时空中扮演着

“非自身功能”的角色,例如仪式、模仿、动作协调等,才能使一些与此相关的“舞蹈艺术”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无论是作为“舞蹈”还是其他功能,最后都会成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由于这种“民俗”作为对民间生活的反映,其中包含着各种生活因素,因此,这种通过舞蹈而构建的生态网络便形成了。舞蹈通过这种相伴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为其他学科的研究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这就是舞蹈对生态因子具有的反馈作用,通过舞蹈的研究可相应地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演变的程度,这就是舞蹈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舞蹈生态学研究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资华芸,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2]杨曦帆.藏彝走廊的乐舞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罗雄严.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弦子生态学藏族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弦子:二次成长也很美
《演变》《藏族少女》
巴塘弦子:寻觅藏族音乐的“活化石”
口弦子奶奶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阿莲
一位藏族老阿妈和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