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5G变局下视频市场的洗牌与重组

2019-09-10 07:22喻国明
教育传媒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媒介逻辑指标

喻国明

【内容摘要】本文预测了5G商用条件下视频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与可能,提出了在技术逻辑下媒介的全新定义与消长规律,指出了新媒体市场指标建构的原则与功能分层。

【关键词】5G;视频市场;网络评估指标

一、5G商用条件下视频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与可能

2019年,随着5G商用叩关,媒介传播将面临重大变局。如何预估2019年的大趋势及对传媒业的影响呢?笔者的总体看法是:在互联网时代考虑任何问题的时候,如果在逻辑中没有整合、没有连接、没有对于外部资源的开放或者半开放性,你一定遵循的是过时的逻辑,你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难过,甚至是要走向衰亡的。就2019年传播格局的新变化及行业趋势而言,我认为有下列基本的趋势与可能:

第一,5G商用会大大加强移动端的效能,对电视收视产生威胁。因为它可以让内容在更高的维度上建构传播。现在常说的小屏、大屏之分,到5G商用来临时,可能会被完全弥合甚至超越,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过去我们常说“俯视媒介”和“仰视媒介”,即仰着看的媒介和低头看的媒介。过去我们说“俯视媒介”(小屏)多适合资讯传播,无法形成享受型的、欣赏型的视听感受。但是随着屏越来越大、表现力越来越强,两者之间的分别,或者说传统电视与互联网视频之间的区隔已经越来越小了。

过去我们讲“仰视媒介”(大屏)的一个巨大优势是客厅环境,在这种大家其乐融融、共处一室的传播环境里,电视大屏有其传播的特有优势,但这在当今已是一种很奢侈的行为。现在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用户对私人空间中的逃避、发泄、解压等个性化的消费越发感兴趣,客厅的功能实际上已经被消减。即使看电视,也越来越多地变成个人电视,而不是大家一起看的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的电视。

第二,短视频仍然有下一个突破空间。首先,短视频会随着竞争的加剧、进入门槛的提升而逐渐产生一整套系统运作的价值生产链条,即从个体尝试者向组织化演进,出现类似于“孵化器”式的机构对现有资源进行专业化梳理和打造,使制作能力和内容分销都更加专业化、集约化,也使短视频的表达以及市场影响力都有明显的提升,并带动市场空间的进一步增长。其次,过去短视频更大程度上表现的是一种个体兴趣,后来开始表现群体性,再往后是否要往社会性走?这是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过去短视频对主流新闻的表达、主流价值观的承载是不足的,但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主流机构都开始进驻其中。一旦短视频成为主流的表达方式,就会在议程设置、社会地位赋予方面展现出新的能力与价值。

第三,VLOG(视频博客)势头迅猛,但不会取代短视频。VLOG不具备升维要素,它不是基于技术升维的新产品,还不能对短视频构成俯视。它最多是在与短视频对立伴生的关系下强势崛起的一个成员,或许会后来居上成为现象级产品,但完成对短视频的覆盖不太可能。

在5G普及的情况下,这种升维可能会到来。即通过VR/AR技术建立一种场景,场景可以分享,甚至可以建立一种虚拟现实跟真实之间无缝的接入,这就是一种升维的表达形式,一定会对相当多的互联网产品有替代性。5G的成熟促进传播速度加快,沉浸感方面会发生革命性的改变,VR或其他升维产品就有可能从想象型概念变成现实型产品,只不过人们还在等待这样一个技术节点的出现。

二、媒介的全新定义与消长规律

必须指出,在研究媒介传播趋势时要注意一点:技术逻辑、资本逻辑和政治逻辑不能混为一谈。几年前有人说,“为什么要让我们去适应互联网,为什么不能让互联网来适应我们呢?”这句话如果按照技术逻辑来说简直就是属于背逆潮流的一种言论,所以当时在网上受到了极大的嘲弄。但是到今天,你会举出这个例子来说,连“今日头条”都要做“党媒算法”了,这不就是意味着技术逻辑(互联网)在适应我们吗?这就是用政治逻辑来解释技术逻辑,它们实际上是两回事。

近几年来,直播、短视频轮番上阵,一轮一轮地形成“时代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景观,新传播样式层出不穷,兴起和衰落的速度越来越快。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其中的规律呢?其实,这其中是有规律可寻的。具体地说,之所以“其兴也勃焉”,是因為它作为“人体的延伸”开拓和满足了人们的某些新的诉求。但是为什么它又“其亡也忽焉”呢?是因为有更好的方式在高效地替代它,使它的生存价值不再存在。比如,博客和后来的微博,再到今天的VLOG。如果这种传播方式内在的功能没有被覆盖,它一定有存在的价值,但如果它被覆盖了,那就真的死掉了。就像有人说,你如果还在人的记忆和话语当中,你就还活着;如果一个人哪怕还活着,已经再也没有人提到你了,你其实就已经在这个社会上不存在了。

再进一步说,我们应该对今天的媒介做一个全新的定义了。这种定义不是按照过去的物理属性来定义,比如纸媒、电子媒介等。现在互联网更加深入到人们的内在身心,使人们的欲望、情绪、情感、关系以及并非物理介质,而是属于心理质素的某种诉求搭载在今天的媒介上,通过不同的媒介加以实现,可能更大程度上成为一种个性特征的延伸和交流。有些人需要展示,有些人需要体验,有些人就是完成对自己的反思和想象。人们有社交的需求,也有寻求孤独、安静、独立空间的需求。有时想主动做点事,有时就是希望被动地像一个“沙发土豆”一样等着外来的安抚,这些都是基于不同的心理诉求。因此,对媒介的认知会更趋向于某种对人内在心智的研究。可以说,只有将媒介重新定义、重新划分,各种各样的媒介形式、传播形式才能得到更好的认知与把握,传媒发展的逻辑才能更有规律可循。无论是直播、短视频还是各种媒介,讲的都是人们在什么样的观念下使用这个媒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想到这个媒介。如果把人们的主观诉求和媒介使用联系在一起,会形成一个解读的通路,以便我们更好地解释为什么一些媒介能够成长起来,为什么某些媒介会在毫无“错误”的情况下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成长和衰落的内在动因在哪里。

三、市场指标建构的原则与功能分层

2018年,在新媒体领域,监管机构大力打击点击数据漏洞,有的视频网站推出了自己独立的数据体系。对于网络数据新标准的制定,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网络数据的计量方式一定需要有所创新,但现在条件还不成熟。好的数据(计量方式)不是靠一家公司来做的,而应该由第三方来做。而且必须明确一个道理,任何一个指标数据都不可能是完整准确并能够代表所有市场价值的,只不过一定要有一个相对来说被市场共同体认可的基础性数据。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比如,一个国家的社会人文发展状况可以有无数指标,但联合国的社会人文发展指标就5个。这5个指标如果要批判的话,能指出无数的毛病来。但是,第一,它现实可行。任何别的指标可能在美国可行,在欧洲可行,到非洲就不一定可行,这就没法进行国际比照,就不是在同一杆“秤”上进行衡量;第二,更重要一点是,虽然有这个缺陷、那个缺陷,但是大体上还是能够反映出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它具有辨识度,具有可分性,具备基础性价值。所以在网络视频市场中,如果苛求一点儿,任何一种(甚至一类)指标都有其局限性,都有其问题。而我们必须首先要分清楚的是,有一些指标要作为参考性指標,有一些指标要作为主体性指标。要进行指标分类:哪些是属于基础型的?哪些是属于提升型的?哪些是属于附加型的?哪些是属于节目自身质量判断的问题?哪些是属于对于投资、对于外界资本市场有价值的判断指标?要区分不同功能。有一些指标可能是对视频网站自己修正节目有价值的,但对于别人判断没有多少价值。非要把一个内部指标变成外部指标,这没有价值。

其次,从统计数据看,其实优酷、爱奇艺、腾讯的点击率近期整体在下降,甚至可以说并不亚于收视率的下降,长视频也面临着用户迁移问题,视频巨头纷纷“自救”。在我看来,这一趋势中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是,擅长做长视频的,就让他去做长视频;反之亦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做什么都能做得特别好。做报纸的非要说做视频也能做好,做广播也能做好,这是天才才能做到的事。如果需要把长视频转化为短视频,一定要跟短视频专业团队进行外部合作,或者说内部人才队伍增加新成分。让一个善于做报纸的去养虾,能把虾养好吗?这不是一回事。这就像要求有所谓的“全能记者”,事实上这是很荒唐的,这是对于专业的蔑视和不尊重。任何专业都是有高度和门槛的,不是说想学就能学得好的,想跨越就可以跨越的。这正如新闻教育培养全能人才的想法一样,也是不对的。永远都不要使一个人成为全能人才,这是不可能的。非让公鸡学游泳,它再努力也比不过一只普通的鸭子,这就是隔行如隔山的道理。如果我们连这一点道理都不懂的话,那么就会造成我们培养的人才从一开始要求、目标、逻辑就错了。现在有哪个人能说自己是全能记者?可能全世界有两三个这种特殊的例子,但是,我们要解决的是99%以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而不是仅仅面向个别天才的教育。

再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今天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一个人包打天下,因为今天是一种全要素、全环节的整合与竞争。没有人可以包打天下,合作才是互联网时代的关键词,互联网就是靠连接和再连接来形成新功能和新价值的。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考虑任何问题的时候,如果在逻辑中没有整合、没有连接、没有对于外部资源的开放或者半开放性,你一定是守旧的,你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难过,甚至会走向衰亡和末路。概言之,谁能在互联网所呈现的广域空间里整合更多资源并为我所用,谁就是互联网时代的英雄。

猜你喜欢
媒介逻辑指标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逻辑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