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职教产教融合模式研究

2019-09-10 07:22罗城任小鸿鲜小红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模式研究

罗城 任小鸿 鲜小红

摘要:南充市职业教育现状:体系完善,门类齐全,体量巨大。南充市目前中高职职业院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完全符合南充市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职业院校如果注重办学规模扩大和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质量,就能满足南充市“十三五”乃至“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经济目标需求。结合“155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在职业教育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南充市的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各个职业学校正在进行的校企合作实践,总结归纳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本土化模式,无论对于继续提升百万产业工人质量和发展南充职业教育,还是对于南充市能否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都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性作用。

关键词:产教融合;模式;研究

1.产教融合的内涵

1.1职业教育是学生的就业教育

从教育的本质层面,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它是一种偏重实践,以技能操作为本的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一种教育模式。因此,要求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要“能文能武”!传统学校培养学生“文”是它的强项;特别是转型过来的职业院校(当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如此),培养学生“武”是弱项。因此要实现培养学生“好就业,就好业”,显然,单靠学校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1.2产教融合是学校和企业的共同需求

职业教育只有和产品生产过程结合起来,和企业结合起来,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才能使学生受到真正的就业教育;同时通过产教结合,把实习过程和产品生产紧密结合,使教育过程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补偿实习实训部分成本,变单纯的“消耗型”实习实训为“有效益”的实习实训;通过校企合作,针对企业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引进,还可以按新要求对员工进行培训,为技术工人技术等级升级和知识更新等要求服务。总之,职业院校可以始终坚持立足企业,实现校企双赢的“就业”教育格局。

1.3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要求

对学校来讲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密切相连,学生的操作技能与生产线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技能及时充实于教材及实训,丰富教学内容,不但能改善教学效果,也是促进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

1.4产教融合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快速通道

常言道“师高弟子强,打铁砧凳硬”。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的专业教师通过在企业的教育实践,教学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又自然成为了学校的兼职教师,双方人员在教学和生产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加快了职业院校“一体化”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南充职业教育现状调查

2.1职教体系完善,门类齐全

通过调查,南充市职业教育现状:体系完善,门类齐全,体量巨大。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43所,学生近10万人。公办、民办以及公私合办模式均有,中职开设专业已达16大类,如医药卫生、师范教育、旅游服务、财经贸易、加工制造、轻纺食品、石油化工及信息技术等,具体开设专业达70多个,如机械加工、汽车检测与维修、服装设计、电子技术、文秘、会计、护理等;有2003年成立运行的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院校一所,在校学生1.2万余人,40多个专业,覆盖文、理、工、农、医等大类,还有正在建设的南充科技职业学院(今年9月开始招生)、四川电影职业技术学院和阆中嘉陵江旅游文化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高职院校,即使现在,南充职教在四川省职业技术教育体量的占比仅次于成都市。

2.2产教融合现状

通过比较详细的调查,在南充市目前职业教育系统中,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达到产教融合层次的还没有。大多数是属于学校热情企业冷淡的“你情我不愿”型的校企合作。中职学校还谈不上校企合作,仅仅只是初等的、简陋的、自己办的“实训工厂”在运作。毫不客气地讲,包括南充职院在内的一些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也仅仅是“契约协议”型的,属于比较松散型合作的“校企合作”关系。

3.南充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2018年,南充市GDP已经跨入了四川省2000亿俱乐部,在川东北雄霸一方。根据南充市中长期发展规划,无论是建设“成渝南经济大三角”的成渝第二城,还是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很明显,都必须以建立在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依托,凭借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把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切实抓好传统產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产业的培育,扶优扶强有特色的地方实体经济,并且还要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蛋糕、做优经济质量才能实现发展目标。依据南充市“155发展战略”,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汽车汽配、油气化工、丝纺服装、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百亿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现代金融、健康养老、文化体育和旅游等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毫无疑问,要实现南充市这些发展目标,必须要“人才战略”相应跟进,只有高质量的产业工人队伍,才能实现产品的质量品控和产品的市场需求。南充市目前中高职职业院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完全符合南充市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职业院校如果注重办学规模扩大和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就能满足南充市“十三五”乃至“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经济目标需求。因此,南充职业院校如何实现“产教融合”,配套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是必须面对和研究的课题。

4.南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研究

从普通的校企合作到目前的产教融合,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一条发展之路。职业技术教育既有理论教育,又有实践经验教育,更有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合成教育。用粉笔和黑板只能完成初步的理论教育,而职业技能(比如工科生)是需要使用工具(如机器)、耗材,通过手艺高超的师傅“传帮带”以及“高人(实训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指点”并练出来的。职业院校的产品——毕业生,上岗就能顶岗,与企业招收的员工岗位能够实现“无缝对接”,这是当前企业的一般要求。高速发展的企业经济和生产节奏,也不容许像几十年前“师傅带徒弟”一样的接受职业院校的“半拉子”产品。因此,结合南充市的职业教育现状,探索研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不但有利于南充市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更有利于南充市乃至全国的职业技术院校的进一步发展,非常有必要。

4.1“厂中校”模式

在南充比如对机电加工类专业来讲,是基于南充市有吉利四川商用车公司、银翔汽车、三环电子、康达汽配、王牌汽车兴城液压件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这些生产型企业软硬件条件好,每年进人量大,有强烈的“厂中校”需求。“厂中校”模式是指在校企合作的企业厂区内,单独建立校区,成立一个“中层”单位,为产教融合起到至少五大作用:首先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提供与企业生产实践任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设备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培训;其次为学校下派到企业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起到培训与指导他们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水平,积累实践教学工作经验的作用;第三是利用学校师资优势,起到为企业“老员工”专业理论知识更新培训的指导教育作用;第四是利用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及技术优势,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和生产线的技术改造;第五是起到为企业文化建设和更新企业管理理念的建设性作用。当然,“厂中校”平台的搭建,无疑为校企合作双方的沟通、学校的专业发展和课程开发、企业的新产品研发以及新工艺开发与运用等工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支撑南充市“155发展战略”的制造业,需要南充本地职业教育集团与本地企业“打成一片”,培养高技能制造人才,推动南充工业经济的持续大发展,那么“厂中校”模式无疑是适合目前南充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实际情况的一种模式之一,事半功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2“校中厂”模式

“校中厂”是产教融合诸多模式中的一种,它是首先在学院建起设备先进、加工工艺技术完善、生产管理环境“企业化”的实训生产场所。然后将工厂的“真实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引入到学院实训基地内,使学生像在真实企业环境工作中一样,学习和训练今后工作中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它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企业化的实际动手能力,并积累一定的生产经验,使毕业生与今后的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合作办学和合作育人,实现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教学、生产、实训、培训、就业、研发和技能等级鉴定等多功能,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进而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目标。很明显,在南充市职教圈内,绝大多数中职学校无法实现这种办学模式,因为“地盘”太小,达不到生产线建设要求。现阶段,只有南充职院和南充技师学院能够满足“校中厂”模式的各种建设要求。

4.3“契约合作”模式

用合同规范合作双方的责、权、利关系,是一种社会通行的运行规则。从职业教育发展进程来看,最为悠久的就是以契约为保证,以合作项目为依托的“校企合作”模式。这种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之所以生命力还旺盛,是因为它能起到职业院校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作用。这种产教融合有两种运行方式:一种是办学话语权以企业为主的方式,这种方式要求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训强度和技能水平等方面,以企业需求为主导,毕业学生对接合作企业岗位的效果非常好;另一种方式是办学话语权是以职业院校为主的方式,这种方式要求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训强度和技能水平等方面,以职业院校专业传统惯性培养要求为主导,毕业生与合作企业的岗位不能实现无缝对接,但有较强的适应性。

契约合作模式通常是前三学期学生在学校开展一些必要的实习操作(如机械类的金工实习)和参观体验(如数控加工工艺过程),主要还是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知识,第四第五学期则相当长时间进入企业生产现场,由熟练工人师傅和实训项目指导教师一起培训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和技巧。在具体操作中,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块化”教学模式,按照“契约”的要求,根据企业向学校提供的对口资源配置,培养企业真正想要的人才。很明显,针对这两种方式,校企双方共同管理、考核的力度、对教师和学生所支付的津贴等方面均有主次之分。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相对松散,操作容易,南充职教圈一度普遍采用这种运行模式。

4.4“现代学徒制”模式

严格地讲,现代学徒制模式是另外一种特殊的“契约模式”,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委培”和现代意义上的“双元订单” 模式的综合。它的内涵是指学校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在利益平衡的基础上与企业达成协议,学校的招生计划与企业的招工计划等同一致(即是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然后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技能水平考核和畢业生的接收安排等内容。双方协定还可以延伸到学生毕业后,学校有继续培养提高这些员工综合素质的义务和责任。这样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稳定性,提高他们的专业和技术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科技进步和岗位新技术的要求,从而达到促进企业发展与职工自身素质的同步提高。

这种模式作为培养生产力人的因素来讲,从学生到工人,再到企业稳定的熟练员工和基层管理者,始终是学校和企业这“二元”伴随着技能人才培养的始终。根据调查,传统的南充职教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规模实践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的范例。在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有四川省省级和院级两个批次八个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试点工作,结果还有待总结和观察。但是,作为南充的现代职业教育,结合订单培养模式,努力尝试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积极科学引导,不断总结探索,应该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4.5“投资合作”模式

这种办学模式的特点是:将企业的专业设备(通常为淘汰旧设备)投入合作学校,或者用企业的资金购买学校所需要的实训设备,用于学校学生实训教学,设备所有权归合作学校所有,学校定向为企业培养学生。合作企业而且还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技能人才培养基金,返给合作学校用于学校的再发展。这种合作模式,不但用活了企业资金和设备(通常也可能为旧设备),降低了学校的培养成本;而且保证了学生专业技能实训,使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成本相对降低,加快企业生产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还能让学生及时地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这种模式使企业既能优先选用所培训的技能人才,又能使学校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校企合作双方的互利双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与香港利奥集团的股份制合作办学模式就充分证明了这种结果。南充市众多的中职学校,充分运用自身体量小而比较灵活的特点,在新时期应该大胆尝试,向南充职院学习,抓住机遇,与中小企业合作,采取这种办学模式,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6“创业园区”共同孵化模式

这种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利用的外环境更加宽泛和广大。它是充分利用当前“双创”的大气候,在传统职教园区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代职业教育“双创”园区一般由教学、产业、实验、运动、服务、生活和产品试销等功能区以及技术研发区和行政管理区等几大区组成,搭建许多小巧、独立的创业平台,增设了新产品试销一条街、产品研究院所和术技能的研发部门。与目前存在的职教园区不同的是,现代职业教育创业园区增加了产业区的区域面积范围,引进相关专业的个体、私营、国有、集团、外资、跨国、股份制等优质企业入驻,搭建学生与企业的“双选”实训平台,通过信息、人才、技术、知识和资源的互动,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学生在产教融合中共建共存。

这种模式能促进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之间成果和信息的及时交换、消化、吸收、利用、研发和转化。南充市在建的潆溪职业教育双创园区,为南充市职业教育走上这条产教融合办学之路创造了条件,可以想见南充职教今后又会多一种产教融合的实践模式。

4.7“职教集团”模式

利用职业院校和一些生产企业紧密结合,协商成立松散或紧密型的职教集团,它的本质是将产、学、教、研紧密的结合起来,一方面学校可根据企业需要,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参与产品研发、生产管理优化研究等服务;另一方面企业有选择地为所合作的学校提供教学研究、学生实训、办学经费补充、实习实训设施投入等便利,充分利用集团多种资源优势,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双发展。

南充职院领衔成立的“华西职教集团”就属于这种模式。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产、学、研的各项工作目前还没有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但毋容置疑,这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产教融合发展之路。

5.结论

在职业教育的新纪元里,随着国家“职教20条”政策的推出,职业院校“特高”建设的兴起,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改革,走产、学、研紧密结合之路,工学交替,产教融合,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一条必由之路。南充市是西部职业教育大市,在创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推进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建设过程中,如何加快工业产品的进一步换代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是重中之重、关键中的关键!而提高人才战略的高度,是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我们应该结合“155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在职业教育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南充市的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各个职业学校正在进行的校企合作实践,总结归纳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本土化模式,无论对于继续提升百万产业工人质量和发展南充职业教育,还是对于南充市能否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都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殿平《深圳特区报》 2016年02月03日

[2]杨运鑫《中国新合作职业教育论纲》 [J].教育与职业,2013(35):5-7.

[3]罗城 刘光清 王兴满 成思《機械类专业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模式、路径、机制研究》.东方教育2018.5:54-55

课题项目:南充市社科联2018年度立项课题(NC2018A011)。

作者简介:罗城(1963.11-),男,汉族,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以及工科职业教育。

(1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南充 637131;2四川化工职院 四川泸州 646000;3四川职院 四川遂宁 629000)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模式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