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未来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19-09-10 19:51陈霞薛常成
教育家 2019年18期
关键词:变革校本课程

陈霞 薛常成

2017年10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了《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确定的核心任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应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面向未来推动学校形态变革和全方位改革创新。据此,从国家到省市都在积极推进未来学校的实践探索。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小学校(以下简称龙泉一小)于2017年1月成为成都市的“未来学校”建设试点校,学校通过顶层规划、重点突破等举措,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在“未来学校”课程建设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和成果。

课程建设撬动学校系统变革

“未来学校”的课程目标是什么?应该是培养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适应未来社会的人。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需要课程设置、教师观念、课堂教学、管理、环境保障等系统的配合。作为成都市“未来学校”试点校,学校最终确定以“课程变革”为支点,撬动学校基础建设、队伍建设、课堂变革、评价变革、管理与服务等全方位的变革。学校课程建设主要包含两个要素,一是课程的规划设计,主要指学校设置哪些课程、课程怎样排序、课程标准等问题;二是课程的实施过程,即教学过程,解决怎样教才能实现培养目标等问题。因此,学校围绕课程建设这两个要素,开展了基于“未来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学校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

学校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师,因此,首先要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使其能够适应学生面向未来的发展要求,能根据学生个性化需要建立自己的课程内容,逐步走向“全人教育”。其次,要实现课程体系的变革,除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外,还需挖掘和整合成体系的课程内容(如地方课程、校本课程、STEAM课程等)和课程资源,以适应未来学生发展的需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实现课程实施方式的变革,可以尝试智慧课堂、跨学科、研学、“个人自主探究+工作坊”等课程实施方式;要实现课程资源的变革,可以尝试课程资源的引入和建设,引进更广泛和成熟的社会和第三方课程资源。

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学校基于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全面发展需要,在原有课程结构上进行完善和丰富。学校课程体系主要由学科课程、德育课程、社团和特长发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四大课程组成。四大课程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相互融合又各有侧重。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在课程体系的实施中,学校狠抓国家课程(即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推进,自2014年起就全面推进生本理念的课堂改革,形成了“自主生长、互助发展”的课堂主张,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合作、交流质疑等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这一改革基础上,学校又依托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更加有效、真实的个性化学习。

首先是基于教学云平台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近两年来,学校以未来年级建设为载体,开展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形成了智慧课堂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模式。通过微辅导、微课程、电子书包、保存课堂提问、课堂智能检测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个性化学习。利用平台的在线分析系统,老师对学生实现了精准分析和精准辅导。各学科实验教师则开发了教案、微课、习题等智慧课堂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教师具有更加主动的课程开发意识,不断和教学云平台公司进行技术对接,提出课堂教学的改进需求。

其次是学科教学软件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在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恰当、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服务学生的学习,这是教师必备的课程素养。在教学中,老师将优质的学科教学软件运用其中,促进学生的学习。比如:数学老师使用成都市教科院参与设计的小勾学习圈APP,极大地提升了批阅的效率和精准度,实现作业情况的及时反馈。这些优质的教学APP运用于学生常态化学习中,加强了体验,增强了趣味,提高了效率。

再次是网络学习空间的有效应用。目前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L-box、区级智慧云人人通、校级慧道智慧课堂三级网络学习空间在学校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在网络学习空间的支撑下,帮助学生实现课前自主学习,课上深度参与,课后在线作业或在班级学习空间分享自己的思维成果。通过多维互动,拓展了学习时空,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

校本课程多元化实践。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丰富多样、具有实效和符合校情的校本课程更适合学生成长需求,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品质。校本课程主要指德育课程、社团和特长发展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些课程多元融合,各司其职,互为补充。

学校开设了近50余项社团课程,这些课程较好地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学生在学期初通过 “智慧云人人通平台”进行网上选课;在体育、艺术兴趣班尽情体验;在比特实验室里搭建自己的创意作品;在机器人活动室里紧张地调试设备;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数字化探究实验,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這里得到充分的发展。除此之外,校园电视台作为学校在数字新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信息发布平台,与校园电视台运行相关的小记者、小摄像、小主持社团课程的开展,增强了师生对未来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社团课程的基础上,学校选拔各领域具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参加特长发展课程,通过聘请专业的教练或提供高层次、专业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特长发展上有更大的提升。

特色课程活动化、综合化实践。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学校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课程。这些课程以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让学生在观察、体验、研究中获得成长。学校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两大特色课程,深受学生家长的喜爱。

一是社区体验课程。学校充分发动家长资源,与区域的企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开展以生活、环保、安全、法治等为主题的体验式学习。比如上学期,六个年级的课程为:一年级“龙旺食品厂考察——冰激凌大变身”,二年级“气象局考察——天气是如何预测的”,三年级“自来水厂考察——水是怎样变干净的”,四年级“消防大队体验——火灾自救”,五年级“特警大队体验——防暴自救”,六年级“看守所参观——法治警示教育”。

二是博物馆研学课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宣传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也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辅助和延伸。龙泉一小和四川省博物院合作,旨在找到博物馆的优质资源与学校课程的有效“融合点”,构建龙泉一小“博物馆研学课程”,以有效弥补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学校从2017年开始与四川省博物院深度合作,目前学校作为四川省首批“文博教育试点学校”,已经走在了馆校合作课程建设的前列。

未来社会发展越来越趋向个性化、智能化,基于学生个性需求和全面发展的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帮助他们从容适应未来。学校基于个性化需求的课程实践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教师在课程建设中也获得了专业成长,学校正逐渐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小学校)

责任编辑:杨俊飞

猜你喜欢
变革校本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卷首语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