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让课堂不再从零开始

2019-09-10 06:53俞小平
速读·上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词语文本作业

?俞小平

预习自古以来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就得到了确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好比打仗前的侦察,既可以扫清一些障碍,找到攻克知识堡垒的方式和方法;又可以对“敌”“我”双方做到“知己知彼”。预习后的学生在课堂上能争取主动,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预习必定成为教学的先行者,预习必将影响着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和提升。

一、自觉解读精心设计预习

面对一篇课文,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于一开始就想:怎么教?但却忘了这个问题服务于“教什么”这个问题,而“教什么”又服务于“这个文本有什么可教”?而要了解这个文本有什么可值得教,即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又需要教师首先把课文当成一篇有待理解的文本,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读者。阅读行为所指向的,是尽可能深广地理解这个文本。

干国祥老师在执教《长相思》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预习作业的:

《长相思》预习作业:

1.联系地图(大致包括北京、山海关、长白山等几个与文本相关联的地点),大概知道:作者从何处出发?此时身在何处?前往何处?联系资料,了解作者此行的目的。

2.查字典,掌握“畔、帐、更、聒”四个字在这首词中的正确读音和意思。

3.反復朗读课文,揣摩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贴切地读好每一句诗(譬如壮阔、优美、忧伤、宁静、平和等)。

4.阅读材料,尤其是结合后面的赏析文章,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把你认为比较精彩的赏析、解释文字,直接抄录到书本中相关诗句的旁边。(具体内容略)

无疑,干老师设置的预习作业,基于他对文本的深刻解读,紧紧围绕教学的核心目标,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直指重点。显然,这样的预习作业已不仅仅只是为了顺利扫清教学上一些“上课时感觉不漂亮的元素”,而是为了让学生独立地对核心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同时也是为了提醒学生用已经习得的技能,解决基本的知识问题。试想,如果这样的预习作业能理想完成,我们的课堂还会蜻蜓点水走过场,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吗?

二、训练有素科学指导预习

所谓“训练有素”,指的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一直有严格的训练。在语文学习中,就是能够对语文学习自动地“应对”。每进入一种学习活动,或完成一项学习要求,学生就能自动进入一种相应的状态。下面是干国祥老师在执教《景阳冈》第一课时时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

1.自学掌握课后生字。

2.给各段加上序号,将全文分成四部分,为每部分加小标题。

3.用铅笔批注能够体现式松性格的精彩语句,并在旁边用词语注上其性格特点。

4.综合填写:一个(填性格,多项,先主后次)的式松。

自学生字,加小标题,阅读批注,概括整理……如果学生没有“训练有素”的语文学习能力,这样的预习作业能顺利完成吗?精心设计的预习作业是不是还是停留在形式上走过场呢?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预习,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除了教师对文本深度解读后合理设计预习问题外,应重视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中的动笔十分重要。但这里的动笔绝不是进行简单机械的抄写。对于所要预习的课文,除了读准确,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等常规要求外,还可以让学生在文中圈、画、标、注、贴。如对于需要识记、理解的内容,可以指导学生这样去做:圈生字,画词语,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用问号标明不太理解的词语、句子,注上自己的推测猜想,留待课堂提问;对已经查明意思的词语,可在旁边写上解释。对于文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如果已经查阅了资料,可以标注出来,或是贴上记有摘记的小纸条。这样,在预习中完成把书“从薄读到厚”的过程,就有了充分的课前积累。

三、充分展开准确检测预习

预习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教学是对这一独立学习效果的检测、评估和提升。通过预习,学生尝试完成了对课文的全面独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当走进课堂的时候,学生是一个已经完成独立学习的个体,而课堂也就不再从零开始。预习作业的检测、修正与提升就会成为师生课堂上的行走方式,成为学生构建新知的过程。课堂从预习检测开始,许多时候整个课堂就是预习的充分展开。

干国祥老师在执教《游园不值》一诗时布置了其中这样一道预习题:

按要求批注这首诗:

1.“值”什么意思?“不值”,是不值得,还是没碰上?“游园不值”的全部意思是什么?

2.谁怜?怜什么?因为怜,他采取了什么措施?他真的采取了这样的措施吗?

3.“小扣”表示什么?诗人为什么不“大扣”?

4.后面两句诗与前面两句有什么关系?

5.作者想说春色满园,但为什么只用“一枝”,而不用“数枝”或者“多枝”?

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互动的,学生不是被老师在牵着鼻子走,知识是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流动的。当然,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学生对诗中“前虚后实,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的透彻理解无疑是基于学生自己有效的预习的;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一问到底,自如调控,直至学生“柳暗花明”,更得益于教师本人对文本和教材的深入解读。真是:预习成则课成。

磨刀不误砍柴功。磨好“预习”这把刀,相信我们的课堂会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干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1.

[2]干国祥.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5.

作者简介

俞小平(1976.11-),女,汉族,大学本科,小学语文,一级教师,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重华小学。

猜你喜欢
词语文本作业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