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文化中“仁爱”思想对现代高中生的重要性

2019-09-10 21:26谢承斯
速读·上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仁爱儒家文化高中生

谢承斯

摘要:儒家文化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提出的对我国人民思想品德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文化,其在我国教育教学中也具有了很大影响。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对高中生的思想品德境界的提升以及正确价值观、是非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是高中德育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

关键词:儒家文化;仁爱思想;高中生;重要性

儒家文化是影响我国人民思想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其对我国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儒家文化也是我国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高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均有重要意义。对于现代高中教育来说,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能够促进高中生修身养性,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以“仁爱”的思想处事和处世,做到“平等爱人”。因此,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是高中教育中值得推广和实践的教育内容。

1 现代高中生的思想问题分析

1.1 行为与认知不符合

当前,我国的许多高中学校都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教育,大部分高中生都明白学校的要求和教师的教导,但是在他们的实际行为中,却较少体现出“尊师重教”的精神以及礼让他人、关爱同学、兄妹的行为,甚至部分高中生还存在严重的“宽以待己,严于律人”思想。这些行为和思想表现虽然出现在学生身上,但与学校、家庭的教育也息息相关,所以,学生行为与认知不符的情况值得家长、教师深思。

1.2 比较缺乏责任意识

高中生比较缺乏责任意识可以从一些细节中体现出来:比如对班集体、学校的事情漠不关心,对不属于自己的事情不愿主动去做,也不愿为他人提供免费的帮助。部分学生甚至存在比较严重的功利心,有利于自己的事就做,对自己不利的事就推,当集体的事出现问题时,不能主动与其他同学共同承担责任。

1.3 缺乏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许多高中生被电视、网络、社会中的不良形象所影響,认为电影中的“黑老大”是英雄,认为平时的“称兄道弟”便是真正的友谊,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严重影响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此外,社会多元化发展,信息大爆炸时代,高中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导致部分高中生不懂得爱惜自己的生命,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

2 儒家文化中“仁爱”思想对现代高中生的重要性分析

2.1 促进高中生修身养性,提高其仁爱品质

“仁爱”思想既是宽厚、爱护、包容他人的思想。在儒家文化中,一直主张“仁爱”,向人们积极宣传“仁者爱人”的思想,告诉人们应当爱惜、尊重他人的思想,在要求他人的同时,应当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要求自己,而当自己取得进步,获得成功时又应当积极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精神都应当作为高中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培养目标,要求高中生在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时,不能强求他人去做;在自己的成绩、能力提高后,应当积极帮助他人,展现自身乐于助人的精神。在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时,需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仁爱”之心化解矛盾,而不能因为一时之气就去破坏他人的利益。

“仁爱”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气度与为人处世时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一种将眼光放在未来,顾全大局的自信。对于现代高中教育来说,教师以“仁爱”之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丫二爱”之情引导学生走出思想的困境,学生今后必然也会以“仁爱”之意反馈学校、师长以及帮助他人。现代高中生的思想教育中推广“仁爱”思想,促使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品质的境界得以提升,从而将这种仁爱的品质传承下去。

2.2 培养高中生感恩意识,促进其健康成长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成熟的重要时期,该时期形成的思想观念将会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许多高中生都存在比较严重的功名利禄心理,在学习上不愿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不愿向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与方法;在生活中不懂得感恩同学、朋友的帮助,对教师、家长缺乏感恩意识和态度,经常出现顶撞父母、老师的教导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学生的思想品质较差,但父母、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引入深思。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使得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与成长,父母能够以合适的方式处理与子女间的冲突,防止高中生做出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不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

2.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现代高中生的责任意识缺乏是许多高中生对待弱小时漠不关心的重要原因,常常以冷漠的态度对待那些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人、事、物,所以,现代高中教育需要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则能较好地唤醒高中生的爱人之心,帮助他们脱掉冷漠的面具,用叮二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对待社会。《中庸》中写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思想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去明辨社会中的善恶,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较好地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灭身”等则叮嘱高中生以正确的“道义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有损社会利益的事情。

3 结束语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指出,人是天地间比较特特殊的存在,人不可藐视万物,凌驾于万物之上,而应该与万物保持和谐、友好的关系,肩负起延续万物生长、发展的责任与义务。这样的思想应用在现代高中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灵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博爱、仁爱之心,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培养其感恩意识,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促进高中生德育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温倩.从“仁爱”角度下谈儒家教育管理思想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启示[J].长江丛刊,2017(22):265-265.

[2]伏菲凌.儒家“仁爱”思想辨析及其对青少年友善观培育的借鉴[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3):91-102.

猜你喜欢
仁爱儒家文化高中生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