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惰化在大学生小组合作中的实证研究

2019-09-10 04:16刘伊琳林伟斌何思学
锦绣·上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现状对策

刘伊琳 林伟斌 何思学

摘 要:小组合作有利有弊,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容易出现社会惰化现象,从而削弱整个团队的创新能力、凝聚力、积极性等。本文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对16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此分析大学生小组合作中社会惰化现象的现状。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小组合作中普遍存在社会惰化现象,需要领导者从多角度考虑,建立起由内到外的管理体系,有效的解决并避免社会惰化的发生。

关键词:社会惰化;现状;对策

一、引言

随着大学校园教学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工作任务要求,越来越多的小组合作应运而生,而随着小组合作的出现,小组内部的矛盾也逐渐显现,而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小组成员的“搭便车”现象,即社会惰化问题。本文将对社会惰化在大学生小组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现状为小组领导者及参与者提出对策,期望能够有效解决小组合作中社会惰化问题,为大学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以及如何更好的管理团队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二、综述

(一)社会惰化的概念

社会惰化是指小组合作中当人数到达一定数量,会出现某个个体产生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即群体共同完成一个目标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独立完成时偏少,导致“1+1<2”的现象。也称“搭便车”现象(曼柯·奥尔逊,1965)

(二)社会惰化概念的产生

法国工程师马克斯·林格曼(Ringelman)在1913年首次提出社会惰化,他做了一个拔河比赛的实验,要求参与者分别在单独的或群体的情境下拔河,同时用仪器来测量他们的拉力。结果发现随着被试人数的增加,每个被试者平均使出的力量减少了。单人拔河时产生拉力63公斤;在三人组成群体参与拔河时,个人拉力是 53.5公斤;在八个人的群体中个人拉力降低到31公斤。

(三)社会惰化实验验证

研究者(J.M.Jackson&K.D.Williams,1988)试验超过4000人,进行了共49个相关的实验,结果表明,共同完成任务时的群体人数越多,个人的努力程度越低,当群体人数达到 16时,个人的努力程度仅为单独工作时的80%。而当社会惰化行为出现时,团队中的绩效、人际以及组织协调成本都有可能受到影响。

1.降低工作效率

“社会惰化”行为具有连锁效应,当部分成员存在该现象,必将引起其他成员的不满或效仿,而如果原来积极工作的成员也产生了机会主义倾向,团队的工作效率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2.改变团队中的人际关系及成员忠诚度

成员“社会惰化”行为的出现直接导致其他人的工作量增加以及降低了其他成员对于该团队的归属感,长此以往,其他人会主动疏远和摒弃“搭便车”的人,或者有更强烈的欲望离开原来的团队。

3.协调成本增加

团队中“搭便车”成员的想法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受益,而管理者恰恰相反,管理者需要花费时间制度和完善规章制度,并且加强监督。如果其他成员因此心理不平衡,内部人际关系恶化,因此,为解决团队成员的矛盾又极大的增加了组织内部的协调成本。

三、研究方法和工具介绍

本文采用自编问卷的调查方法对参与过小组合作的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发放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6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为100%。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3-1所示:

四、社会惰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社会惰化的现状

1、小组合作中社会惰化现象严重,成员数越多社会惰化越严重。

调查结果显示被试者对团队合作持不同态度,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是持有肯定态度的,65%的大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完成效率更高,20.6%的人认为团队合作容易出现责任推卸,只有14.4%的人认为团队合作浪费时间效率低。但其中不可否认的是,超过80%的同学在组队过程中出现了社会惰化的现象,而且合作小组的成员人数越多,社会惰化的现象越严重,在3-5人的小组中认为出现过社会惰化的现象占21.9%,5-7人占31.9%,7人以上高达46.2%。

2、社會惰化影响了成员合作的心态,进而影响自身的工作积极性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被试者对于团队成员搭便车的心态各不相同,其中有26%的大学生对此现象表示反感,并会直接指出,20%的大学生对此现象表示无所谓,觉得这是能者多劳的体现,但值得注意的是,有54%的大学生对此现象觉得不舒服但却不表达出来。据调查显示,对于团队成员搭便车的行为只有28.7%的大学生对于此不会影响其对团队合作的自身积极性,而对此行为受影响的大学生高达71.3%。

3、大学生倾向选择有利于完成任务的合作伙伴

在选择团队成员时,分别从人际关系、经验、性格、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排序,调查结果显示的排序是有过相关经验,对该领域较熟悉的同学--执行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关系较好的同学--性格随和好说话的同学;这四项调查内容的综合得分分别是2.7、2.4、2.1、1.5。由此可得出大学生在选择合作对象时更看重团队未来发展,更倾向于选择有利于完成任务的合作伙伴,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在寻找合作伙伴时会主动排除可能出现的社会惰化因素。

(二)社会惰化的原因

1.团队成员责任意识下降

搭便车行为的产生最基本的原因是团队成员自身的认知偏差,没有正确的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团队中的责任与义务,没有积极主动的为团队付出;从组织公民行为的方向分析,便是组织遵从性低,对于个人主动性与个人发展意愿不强烈。

2.监督机制不完善

根据调查分析,对于团队中搭便车这种行为,大部分人会反感,但却都选择忍耐,而不是直接指出来让对方改正,这种不被约束的行为致使其认为搭便车是可以被接受的,如果没有主动意识到自身错误,极有可能会继续该行为甚至在往后的其他团队中仍然保持这种态度,这对其自身发展存在不可逆的危害作用。

3.团队规模不合理

对于团队成员的数量与社会惰化产生的关系,在调查中显示人数越多的團队越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可能是由于分工不明确,也有可能是因为团队中有“挑大梁”的人,导致成员主动或被动的成为搭便车的人,一般在3-5人之间的团队效率是最好的

五、对策及建议

(一)设立组织共同目标,使成员具有为之付出的动力,强化组织目标的重要性。比如设立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团队目标,团队将其想要达成的特定目标转化为可评测的、现实的绩效考核指标,从而促进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团队管理者及时发现社会惰化因素,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及时规避或减少社会惰化现象的产生。比如可以增强与其他团队之间的竞争,使团队成员更加关注之间的绩效目标;建立合理的团队激励机制,奖励对于团队有突出贡献的成员,激励其他成员为之努力从而尽量的使社会惰化现象的产生最小化甚至避免这种现象。

(三)当团队中出现社会惰化行为时,其他成员应及时指出,积极进行沟通,降低团队的管理和协调成本。比如开展相应的同事评估制度,让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对其他成员的贡献进行评价,对于对团队有突出贡献的成员进行表扬,对于贡献不是特别突出的成员进行鼓励,使之对团队产生集体的归属感,使其更加愿意为团队做出贡献。

(四)作为团队中的一份子,要为了组织的既定目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避免出现减少自身的付出而坐享其成的投机主义倾向。这个对策可以建立在组团队时,尽量挑选在团队中工作、积极性较高的成员,其后可以增加团队成员在一起讨论的时间,同时提高团队的地位,并让人们觉得成为该团队成员并不容易,使其害怕其后被团队其他成员所摒弃,从而更加有动力为团队做出贡献,该对策可以较为有效的从根源性减少社会惰化现象甚至避免该现象的产生。

六、结论

本文通过对“小组合作中社会惰化现象”的调查研究,分析出大学生小组合作中社会惰化的现状,该现象是团队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但也是可以有效解决的。“搭便车”行为对于自己、他人和团队的建设以及目标的实现均不利,团队管理者可从制度与关怀等多个角度入手“软硬”相结合,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起由内因到外在管控体系,有效减少成员社会惰化问题;而团队成员应不断增强组织的归属感,为了组织的既定目标共同付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以实现在组织中的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培业.论团队管理中的”搭便车”行为[J].中国市场.2015年13期ISSN:1005-6432

[2]孙利虎.群体动力学中的社会惰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年09期ISSN:1004-2768中文核心期刊

猜你喜欢
现状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