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传承视阈下的柘皋古镇旅游开发

2019-09-10 07:22曾静
关键词:历史文化文化传承

曾静

摘要:三千年的柘皋古镇文化底蕴深厚,但目前其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无法真正做到协同发展。在梳理柘皋古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指出其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传统文化保护不力,旅游发展滞后;规划执行不到位,改造过程欠缺文化内涵;景区历史风貌不容乐观,旅游环境有待优化;地域文化挖掘不深,旅游特色不明等方面,最后基于历史文化传承视角给出柘皋古镇旅游开发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文化传承;柘皋镇;古镇旅游

古镇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是千百年历史沉淀形成的人类聚集地[1]。随着旅游市场的深度发展,古镇成为众多游客青睐的旅游产品。在古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其深厚的地域历史文化是其开发的源动力之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将有助于古镇旅游的良性发展。

国内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广见于地方文化、文学创作、教育、艺术、建筑设计及城乡发展类文献,其中,建筑与规划类相关研究最为常见,如林楠等[2]以北京南池子改造工程为例探讨了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结合的方式;秦国樑[3]以南京为例指出园林绿化对历史文化传承的作用,应营造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园林绿化;王芳等[4]以西安为例分析了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村镇建设与古镇旅游的蓬勃发展,历史文化传承与新型城镇化[5-6]、旧城改造[7-8]、旅游开发[9-11]方面的研究渐多。具体到历史文化传承与古镇旅游方面,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二者之间的影响、协同发展和开发利用方面,如张述林等[1]探讨了古镇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条件和途径。此外,个案实证研究较丰富,且多对开发中历史文化的缺失、异化等问题表示了忧思,凸显了古镇旅游开发中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如杨国胜[12]等以重庆洪安古镇为例探讨了商贸衰落型古镇如何实施历史空间保护和文化传承;孔缨红[13]以广西黄姚古镇为例给出保护和传承视阈下古镇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建议。

柘皋古镇属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地处环巢湖国家休闲度假区内,为环湖十二镇之一,是一个拥有三千年历史的江淮名邑,在西周初年就已有宗国建立,它曾以“矤叴”之名刻记楚简,并以“橐皋”之名载人《春秋》,南宋时始称柘皋,清末已成安徽三大重镇之一。柘皋古镇虽然文化底蕴深厚,但目前其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却无法做到协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镇旅游的品质和可持续性。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视角审视柘皋古镇的旅游开发,以期获得长远的旅游发展。

一、柘皋古镇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一)皖中古集镇水运商贸文化

柘皋在唐代就曾设有米粮屯集库和转运站,明清之前,已是繁华市埠,是皖中商品交流的集散地和商品走廊、连接南北交通商旅的桥梁。在1912年津浦铁路通行之前,凭借柘皋河水运优势,柘皋内连安徽南北,外接江苏、上海和江西等地,镇上商号近千家。建国初期,古镇仍旧有大量老字号商铺经营,如德隆源、春和义、三阳等。现存于老街中段的李鸿章当铺,号称“天下第一铺”,据专家推断为江淮地区李氏家族当铺的总铺。

码头、街市的繁华,商贸活动频繁,促使各类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和融汇,最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皖中古集镇水运商贸文化,是皖中徽派特色文化的重要类型。

(二)江淮地区明清古建筑文化

清末民初时,柘皋镇尚有九街十三巷,现存仅北闸老街、桥西街和玉兰街等,以北闸老街保存最为完整。柘皋老街始建于明代,距今400多年,2007年被批准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街街面铺以石板路,屋舍多为青砖白泥勾缝、灰色小瓦、马头墙配上精美的木雕砖雕,为典型的明清时期江淮古建筑风格,一般建有两层,从前屋到后庭,分为多进,以内天井相连,通水、透光、排水功能完备[14]。

其中,北闸老街地处古镇中心地带,街区长约230米,宽80-115米,街道宽4-4.5米,古建筑民居约600间。李鸿章家族当铺在这些古建筑中规模最大,原面积达5000多m。

(三)文物古迹、传说类历史文化遗存

公元前483年,鲁侯会晤吴王夫差于拓,“会吴城”遗址即在柘皋境内坛子山,经考证为东周村落遗址。在柘皋河西有东汉的典韦衣冠家遗迹。三国时期,曹操曾在柘皋屯兵,留下“九步三眼井”的典故。镇内有浮搓寺,文献记载建于南朝梁代,宋朝欧阳修曾作《浮搓山水记》。柘皋是南宋初期著名的抗金战役“柘皋之战”发生地,“绍兴和议”更由此签订。西街有明代沂国公金朝兴的衣冠冢和御赐碑记遗迹。始建于明初的东昌古村落,其布局为典型的巢湖北岸古代移民村落特有的“九龙攒珠”形态。另外,古镇曾有“柘皋三百六十井”的民间俗语流传,据有关部门统计实际约80-90口,舒黄村更有一口当地非常罕见的八角形古井,距今已有400历史。

柘皋古镇的孔子台、听书港等地,已有学者推断为孔子南游巢国故地在柘皋为弟子讲学时留下[15]。柘皋也是名句“欲速则不达”的出处,至今仍留有孔难桥、晒书墩等地名。白龙洞,有白蛇飞升白龙留下此洞的神话传说。玉栏桥(即柘皋大桥),据传为朱元璋下旨所建,曾名“遇难桥”,意为朱元璋曾在此桥遇难并绝处逢生,后人以谐音重新命名为“玉栏桥”。

(四)乡贤名人文化

柘皋古镇历代精英辈出。南宋时期,名医杨九州迁居柘皋后开创了著名的中医世家“峏山杨”;明代有开国大将金朝兴等;清代有艺术家汤懋纲、文学家杨欲仁等;现代有国民政府要员杨功亮;当代有北京军区司令员周依冰、中央党校教授马素兵、国防大学教授程国采、美籍科学家阚家冥和著名作家鲁彦周等,著名翻译家高植是我国第一位翻译《复活》、《安娜·卡列宁娜》的译者,郭沫若曾为其译本《战争与和平》作序。

(五)地方特色早茶文化

在水运还是主要交通方式的时代,拥有黄金水道的柘皋镇因是皖中重要商埠,终日客商云集,清末民初时被誉为“小上海”。这段时期,也是柘皋最繁华的时候,柘皋早茶得以名扬华东。柘皋早茶的四大件最为有名,即鸡蛋锅贴、凉拌干丝、炒面皮和响铃锅巴,此外还有马蹄酥、烧麦、千层饼、麻饼、狮子头等小吃。目前,镇上有名的早茶店有广元早点店、群贤阁和迎湖轩等,食客以本地居民以及合肥、巢湖等周邊游客为主。

二、柘皋古镇旅游开发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文化保护不力,旅游发展严重滞后

柘皋古镇有着繁华兴盛的过去,从当地各类文化遗存仍可以感受它当年的盛况。从历史文化的深厚程度、资源类型的多样性和典型性、各类遗存的完整性等多方面来看,相比附近的三河古镇,柘皋更有复兴古镇的基础。但三河古镇早已蜕变,而柘皋才起步。地方政府由于财政、人才、意识各方面的薄弱,在古镇建设中重形式不重内涵的做法屡屡出现,地域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妥善保护。

虽然柘皋古镇现已获评安徽省千年古镇,但从古镇文脉来看,老城文脉核心应在现今的东街、西街一带,目前的改造修复工程仍没有涉及,传统街区风貌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冷落和破坏。有些古旧危房建筑早遭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式楼房,目前尚未整改;街面原有石板路被拆毁,大量石材不知去向;正在改造的北闸老街进展缓慢、问题频现。古镇现居民以留守的老人儿童为主,长期以来商铺凋敝、市集冷清,由于年久失修、房屋设施更是陈旧破败。截止2017年12月,古镇旅游开发项目中仅李鸿章当铺及其中的柘皋乡贤馆对外开放.但游客寥寥,以周边早茶食客和自驾游客人为主。

(二)规划执行不到位,改造过程忽视文化内涵

《柘皋镇总体规划(2015-2030)》将柘皋古镇定性为环巢湖区域特色旅游城镇及合巢产业新城综合服务基地,强调以古镇的保护性修复开发和人居环境的提升来打造特色慢生活魅力古镇。2016年4月,柘皋镇启动北闸老街全面改造工程。2017年12月,位于柘皋镇的占地33.2km的巢湖市产业新城规划已通过并正在积极实施,老镇风貌区将和规划中的产业功能区、综合服务区一并列入新城“三区”。

但由于执行和指导方面的不到位,古镇改造过程很不顺畅。改造涉及屋舍382间,面积约8900m,总投资2200万元,计划工期为10个月(即2016年4月-2017年1月),但截至2017年11月,工程仍远未结束,街巷随处可见建筑材料靠边堆放、工人现场施工和项目车辆进出。更为严重的是古镇古街的“原真性”和“整体性”正在削弱。如,改造时部分路段直接用水泥铺装;原有商铺多为可拆卸木质槽门,墙体为小青砖白泥勾缝墙,改造时外立面的砖墙比例大幅增加,而新用木门材质较差且表面处理过简,有经验的老街住户认为一年风吹雨打后可能就会出现漆面剥落、木料开裂霉变等现象;因街巷房舍内外的建筑木构件多已破败或损毁,改造时也多以砖墙体代替;新造的建筑标识材质和工艺过于现代化,如户外灯箱广告、铺面门牌、门楼、各类警示标志等,普遍缺失古朴韵味。一言以蔽之,古镇规划面积虽然明显拓展,其“古”镇规模却越来越小。

同时,北闸老街现存房屋产权归属复杂,改造过程须兼顾风貌效果和业主利益也影响了进度。譬如,当年的一家商铺现已隔开分给三户人家,如果要恢复原貌则应重新合并,但须协调好权属和利益关系。再如李鸿章当铺,原由房管局、供销社和个人三方共有,它在2011年发生大规模倒塌,修复工作却直至2016年才进行。

(三)景区历史风貌不容乐观,旅游环境仍待优化

近年来,柘皋镇容有了较大改观。在柘皋镇的东大门208省道集镇路段实施了雨污分建和道路绿化工程,并推出“皋”字特色路灯和彩色沥青慢行绿道。2016年,耗资100万元将12座年久失修的旱厕改造为“景观公厕”。此外,还陆续投入1000余万元增建口袋公园、改建景观水塘、增绿2km,对背街小巷实施强弱电改造以及重新粉刷老旧小区外墙等。但是,新城气息浓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风貌的整体性。

处于老城文旅核心的老街整体环境仍有待优化。主要问题有:新式建筑混杂其中;商铺或民居业主曾擅自更改房舍结构和拆换部分建筑材料;部分户外广告箱体残破、风格过于现代、样式简陋;户外私拉私接电线现象严重,街巷上方各类管线随意延伸,更有内巷居民在电线上晾晒衣物;街头小广告随意张贴、涂写现象恶劣;老街外围的快餐店、珠宝店和超市等店铺名称过于山寨(如澳克士餐厅、百年凤祥珠宝和大润发易购超市等),直接拉低了景区形象,影响外地游客对古镇的认知评价;古镇的特色早茶经营也存在脏乱差等餐饮卫生和环境问题;柘皋河水体发黑、水草漫生,垃圾随意丢弃、污水乱排等造成的水污染仍旧严重。

(四)地域文化挖掘不充分,旅游特色不明

如前所述.柘皋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在旅游开发中可以充分挖掘,从而建立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产品体系。

但由于古镇开发较晚,对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的挖掘、提炼不够,以致特色旅游项目和产品种类均较少。目前古镇的旅游产品仅有:(1)饮食类,即柘皋早茶,但不少外地游客反映过于油腻、偏咸、部分点心购买分量不灵活、经营商铺较少;(2)景点观光类,主要为柘皋老街街巷风貌及其古建筑文物等,但目前改造远未结束,仅李鸿章当铺、乡贤馆开放,游客稀少;(3)購物消费类,街面原有商铺在改造前只剩银器店、铅字印刷作坊、剃头铺和豆腐店等几家,其中仅老字号手工银器店偶有游客光顾。

总之,从产品类型来看,明显缺少住宿接待类、休闲娱乐类和导览交通类产品;从产品供给方式来看,以传统售卖和静态展示为主,方式老套,吸引力弱;从产品体量来看,业态单薄,不成规模;从产品宣传来看,营销滞后,特色不明,不能完全体现柘皋古镇文化的深厚内涵。

三、历史文化传承视阈下的柘皋古镇旅游开发建议

(一)重视政府主导作用,强调保护性开发

在古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立足于整体、保护优先,在不破坏古镇原貌的前提下,对柘皋古镇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发掘、抢救和复原工作,如柘皋古民居建筑、老街街巷风貌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登记、整理、出版和展示,如地方传说、名人轶事等。最终将皖中水乡古镇的特色展现出来,实现旅游兴镇和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承。

为促进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联动发展,首先,应对柘皋古镇相关的各级各项规划进行整理,实现相关规划有效对接,最终方案应能确保老城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优先和顺利开展;其次,明确现存文物古迹的所有权,由政府出面协调各方权益,再进行统一修复和保护;最后,要将文化保护的要求制度化,积极宣传和普及相关政策,相关部门应积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并鼓励公众参与并监督政府相关工作。此外,由于古镇街巷狭窄且民居建筑多为木制结构,应加强日常的消防安全巡查工作。

(二)积极优化旅游环境,强化古韵意象

对古镇的保护性开发,要立足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本身,同时也要注重对它的人文、自然环境的保护。应该组织专人专门负责古镇的环境风貌问题,明确职责,同时积极宣传和引导全民参与。柘皋河作为古镇的“生态线”和“文化线”,当务之急要尽快完成柘皋河治理和美化工程,其中,重点是整治污水乱排和垃圾乱丢现象,做好河道清淤处理和沿岸廊道景观设计等[16]。对特色早茶经营,更要以打造地方名片为己任,全方位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相关部门除积极做好经营指导、品牌宣傳和旅游投诉处理外,还应重点排查餐饮行业经营中的种种不规范行为。

进一步强化柘皋古镇的古韵意象。尤其应严格对核心区的街巷风貌格局进行整体优化。对古镇古街的修复,应做到“修旧如旧”,不得擅自改变文物古迹等的原貌,特别是衰败程度非常严重的桥西街区,对其民居古建筑的修复一定要避免大拆大建,保护好街巷原有文物建筑和风貌建筑;逐步拆除与古镇风貌格格不人的现代建筑和相关附属设施;老街路面一律恢复石板路;保留和恢复古镇上街巷、道路、桥梁、码头、传统商铺等的旧称或古名,如将“柘皋大桥”改回为“玉栏桥”、做好风貌整治和宣传工作;对景区各类标识标志、管线等进行统一整改;设计与投放与古镇历史风貌相协调的特色垃圾桶,实现垃圾分类;注意公厕作为景区的一种文化和文明符号,应特别注重古镇的旅游厕所外观设计、合理布点与卫生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内外的过于现代、粗俗或山寨的店铺名称、招牌和装饰责令限时整改。

(三)深挖地方文脉资源,凝练旅游特色

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资源既具有历史传承性,又可转化为产业资源而具有经济价值[17]。古镇是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柘皋老街是古镇文化的缩影,应当深挖其文脉资源,凝练旅游特色,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和产品系列。

在旅游项目开发上,要紧扣古集镇水运商贸文化、皖中徽派文化特色,突出古镇特色的历史风貌和乡风民俗。首先,场馆展示体验类项目。除既有的乡贤馆外,建立历史博物馆、民俗体验馆,还原古镇历史原貌,让游客切实感受到古镇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次,柘皋河及古渡码头系列项目。考虑到拓皋河及其码头在古镇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价值,可将其作为古镇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在柘皋河治理美化工程开展后,尽快开始古渡码头修复工程,再增设夜游柘皋河、品尝船家饭等体验项目,未来还可以适当重建镇区沿岸吊脚楼民居,再现当年商埠盛况。再次,旅游民宿项目。针对柘皋古镇缺乏住宿接待类产品、现有产品类型单一的问题,积极鼓励和发展旅游民宿接待,既解决前述问题,又可活化运用民居资源,还能加深游客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体验。最后,节庆活动类项目。截止2017年,柘皋古镇的夏至民俗(旅游)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五届,相对成熟,但内容和表现形式仍较单薄。古镇节庆类项目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可提升活动文化品质,如,当地传统习俗“过太平桥”和地方戏曲“小倒戏”等。

为完善古镇文化旅游产品体系,除了要加强对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的展示、文创和民宿等功能开发外,还应重点注意古镇老街商铺经营。千篇一律的商业经营是经验丰富的游客最为抵触的。结合柘皋古镇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除特色早茶经营外,应着重创新开发“古”(如孔子、朱元璋、曹操等掌故传说;古街巷、古民居、古村落、古井等古迹文物;当铺、手工银器店、印刷作坊、染坊、茶馆、酱坊、糖坊及窑货店等一批老字号商铺)、“水”(如码头、船只、河岸、渔家、水产等)和“土”(如:豆腐店、农产品店、杂货铺、铁匠铺、箍桶铺、蔑匠铺、裁缝铺等)系列产品。经营方式上应尽可能多样化,可以是售卖纪念品和土特产,如复古摆件、仿真模型、乡土玩具和地方特产等;可以是各类体验项目和亲子活动,如划船、垂钓、学做点心、珠算、活字印刷、制作豆腐、手工布艺等;还可以是场馆演出,利用高科技进行场景模拟、复原历史事件或开展演艺活动。

(四)提高文化传承意识,加强宣传和区域合作

古镇旅游,文化是核心。为确保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强化旅游开发中的文化传承意识。首先,政府应出台各项政策积极鼓励和扶持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传承,对特色店铺减免相关税收和租金费用;其次,管理部门应明确历史街区的可进入经营业态类型和资质,经严格筛选后进行登记;再次,对经营者可由官方进行统一培训和考核,同时按等级对各类文化传承店铺进行标识,并积极利用官方渠道进行推介;最后,对各类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完善相应服务,确保市场有序健康可控发展。

正值环巢湖地区打造国家级休闲度假区之际,柘皋古镇作为环巢湖旅游圈里的“后进生”,在对外宣传和区域合作方面,可先主推特色早茶文化。2016年,柘皋镇开展公开征集特色早茶形象标识活动,为宣传地方特色美食进行了积极尝试。弘扬柘皋的早茶文化,首先,应改良早茶经营口味、消费模式和店铺形象,为适应大多数客人的早餐习惯,早茶口味宜清淡化、消费宜小份制灵活化、店铺形象应易识别且有古韵风情;其次,加强对早茶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再次,统一使用公认的早茶形象标识,广泛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旅游节庆活动和推介会做好早茶文化的宣传工作;最后,积极与环巢湖地区其他景区合作,在环巢湖一日游、二日游精品线路中合理嵌入柘皋早茶产品,以环巢湖旅游集群品牌塑造为契机,切实提高柘皋古镇的知名度。

四、结语

古镇是一种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文化是古镇旅游发展的内核。柘皋古镇作为名噪一时的江淮古镇,它传承的历史文化及其蕴藏的文化内涵是其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石,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环巢湖旅游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柘皋古镇应将旅游开发与历史文化创新传承有机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下的保护性开发,强化古镇古韵意象,凝练旅游特色,做好对外宣传与合作,最终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述林,胡科翔.古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途径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2-127.

[2]林楠,王葵.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北京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试点)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2003,(11):7-11,

[3]秦国樑.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历史文化传承[J].现代城市研究,2004,(5):33-39.

[4]王芳,杨豪中.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以西安为例[J].华中建筑,2010,28(12):141-143.

[5]杨济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利用——以闽江口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例[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58-61.

[6]康艺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D].郑州大学,2016.

[7]王文卓. 基于文化传承下的旧城更新研究[D].长安大学,2010.

[8]孙璐,邱萍,王杏丹.基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运营——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J].中国市场,2015,(30):191-193.

[9]马昭.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下蘭溪天福山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10]林清清.历史发展曲线中的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J].旅游研究,2016,(3):5-6.

[11]庄伟光.传承历史文化基因视角的特色文化旅游创新发展——以粤东西北地区为例[J].广东社会科学,2017,(4):46-52.

[12]杨国胜,龙彬,余沁锶.古镇保护、旅游利用和文化传承研究——以重庆洪安古镇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7(6):560-565.

[13]孔璎红.保护和传承视阈下古镇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以广西黄姚古镇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5,(1):40-43.

[14]张泉.江淮地区小城镇历史风貌的保护与再现——以巢湖市柘皋镇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3,(11):86-87.

[15]杨帆,王成胜.孔子南游巢国传说的历史背景蠡测[J].安徽史学,2017,(3):167-168.

[16]江林红,王淮梁.浅谈传统文化背景下古镇沿河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应用——以运漕古镇为例[J].普洱学院学报,2016,32(2):48-49.

[17]杨帆,陈恩虎,齐先文,炯炀老街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3):92-97.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文化传承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