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9-09-10 07:22余皓婷吕沙东
南北桥 2019年16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余皓婷 吕沙东

【摘    要】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中的阅读期待与空白理论为理论依据,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基础,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童话、小说和诗歌三个主要文体,提出相适应的阅读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落实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接受美学   阅读预测  空白理论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6.17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角度的对话活动,教师也要充分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1]其中,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就是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主要观点。接受美学理论围绕读者为中心,认为文学作品的品读是一个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2]这与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建议不谋而合,所以,教师如何将阅读期待与空白理论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值得探究。

一、接受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接受美学也称“接受理论”,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代表人物是沃尔冈·伊瑟尔和汉斯·罗伯特·姚斯,分别撰写了接受美学的奠基之作:《本文的召唤结构》和《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共同创立了独立的全新的理论,即接受美学理论,并形成了以他们为代表“康斯坦茨学派”。接受美学的创立将批判对象由“作者——文本”关系,转变为“文本——读者”的新型关系,主体由作者向读者的变化,开辟了一种创新文学品评方法。

二者在具体观点上又存在个性。其中,伊瑟尔的审美反应学说是针对文本和读者双方的阅读活动,较为微观。伊瑟尔在发表于1976年的《阅读活动一一审美反应理论》一书中指出,读者必需靠自己去发掘本文潜在的密码,这也就是发现趣味。发现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构成意义,使读者得以与文本交流。[2]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赋予读者空白和想象,以读者为中心,促进读者的阅读能力。读者是实现文学作品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观姚斯,他的接受美学理论研究更为宏观,其中“期待视野”是他的主要理论成果,是指读者对文本的预测和阅读期待,同样突出了接受美学中“文本——读者”的重要关系,把文学史视为读者期待视野主导下的接受和效果的历史,强调文学作品的生命和意义只有在一代又一代接受者的阅读历史中才能存在,所以文学研究实际上是文学史研究。[3]

总的来说,在整体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二者共同认可的观点,即阅读是以“文本——读者”为主的活动,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二是在分体裁教学中,主要是采用了姚斯的阅读期待理论和伊瑟尔的空白理论。

二、接受美学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激发阅读期待,培养学生想象力

童话体裁更适合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阅读,因为他们处于学龄前阶段到小学的过渡时期,发散性思维高度活跃,对角色的代入感较强,有人将童话阅读称为具有想象力的游戏,或者说是游戏心理的一种審美内化。[4]所以,以游戏活动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他们最好的精神扮演和宣泄途径。

阅读期待是阅读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让学生在视觉感官上对童话的封面或插图产生预期感知,丰富的想象力源于其经验的积累,个体的知觉差异决定孩子们不同的阅读期待。以窦桂梅老师执教《大脚丫跳芭蕾》为例,讲授开始,教师让学生对绘本的封面进行观察,通过分析封面插图和书名,预测童话书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激发想象力,从而达到阅读期待的教学效果。

又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童话单元,编者充分考虑了该时期儿童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等心理发展特点,将习作练习与童话阅读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分别对三个故事的开始、过程、结局进行自由改编和创作,摆脱了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文本”的关系,重视学生主体作用,重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通过文中给出的若隐若现的提示,对这一部分的小说加以扩充,或对突然终止的结局进行续写。[5]学生在没有阅读原著的情况下,对故事中开篇、经过和结果的想象和推测,这也体现新教材对学生“阅读期待”培养的重视。

在童话阅读教学中,根据童话文体独有的奇妙幻想特征,将儿童身心发展与教学相结合,以阅读预测为主要手段,培养低年段学生创新活跃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好奇心理和探索欲望,提升小学生阅读兴趣,为后续其他文体的阅读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填补小说空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小说多以叙事作品为主,由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组成。作者对三要素的塑造,直接决定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价值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小说意犹未尽的部分,例如人物的形象、对话、动作和心理描写,情节的省略、中断,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等,都是小说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空白情节。但是由于小学生经验的不足,不具备对小说深层含义的解读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小说的空白进行创设和补充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适当留白。教学上适当的留白,有利于丰富学生想象力和活跃思维能力。

以曹文轩《草房子》为例,小说开头开篇和结尾如下:

明天一大早,一只大木船,在油麻地还未醒来时,就将载着他和他的家,远远地离开这里——他将永远告别与他朝夕相伴的这片金色的草房子……

1961年八月的这个上午,油麻地的许多大人和小孩,都看到了空中那只巨大的旋转着的白色花环……

《草房子》以省略号开头和结尾,写景真实有美感,把主人公与油麻地的情感结合,抒情意味浓厚。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给学生留下空白想象的空间。

又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桥》的节选: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老汉会喊些什么呢?“洪水吞没了一切”,洪水淹没了什么?洪水无法吞没的又是什么?在《桥》一文中还保留了很多留白,旨在引发读者深思、揣摩。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些留白进行教学设计,让小学生对小说空白处展开想象和探讨,提升学生自主性,最终让学生理解老汉父爱与光辉的党员形象的小说内在情感。

另一方面,小说中的留白需要填补。教师就需要通过一些辅助手段来填补空白。填补空白的方法主要有:第一,相关名著导入。教师通过选择文学史背景中同时期的相关著作,使学生了解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小说内在情感的理解。第二,多媒体导入。教师可通过视频资源和图片资料的导入,让学生更直观了解小说丰富的人物形象、起伏的情节和环境氛围。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学会运用新技术和多媒体进行学习,所以,将多媒体引入小说的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当留白,采用多种方式填补空白,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阅读素养。

(三)感悟诗歌空白,增强学生感悟力

伊瑟尔的空白理念认为,只有读者对文学作品中意义的不确定和空白进行解读,文本才能称之为文学作品。同样的,诗词中的大量不确定与空白促进后人对其的解构,从而使诗词更具有鉴赏价值的文学作品。

古诗词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体形式,诗词的空白召唤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性参与,填补深层次空白,使得潜在的诗词变得真实、具体。中国诗词常以含蓄简约、韵调优美著称,但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诗词的隐喻之意往往比表面意思更值得推敲,这就是解读意义空白的价值。西方接受美学的空白理念对经典诗词的教学也有借鉴之处。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简洁抽象的诗词往往晦涩难懂,所以,教师在教授古诗时,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仅停留在片面的文字上,而是要创设情境,让學生与文本进行主动、直接的对话,身临其境,了解作者所思所想,感悟隐藏寓意。通过建立“学生——文本”的桥梁,形成读者与文本双向的沟通。具体教学步骤如下:诵读涵咏,初寻诗词空白;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反复品读,不断填补空白;品词析句,感悟诗词意蕴。情境教学法是古诗教学中最为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它可以营造良好的境域,能够渲染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填补诗词中的空白,深化感情体验。[6]

三、结语

接受美学理论逐渐与中国文学相结合,推陈出新,尽显中国特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提倡以文学学说为教学指导,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增强阅读教学科学性。不断巩固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以语文学科独有的特点,将接受美学理论与阅读教学中各种文体相结合,因材施教。最终,稳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断贯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

[2]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

[4]李学斌.幻想的游戏[J].儿童文学研究,1999(2):34.

[5]李春艳.“空白”理论在高中小说教学中的运用——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7.

[6]周东梅.空白理论在高中古诗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