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俗语特征及翻译策略研究

2019-09-10 07:22赵浩枫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4期
关键词:俗语英汉译者

摘要:通过对英汉俗语特征的综合分析,理解其表达习惯及异同。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并对时代发展影响下,部分俗语翻译方式发生变化的现象进行思考,以期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促进优秀文化作品的译介和传播。

关键词:英汉俗语异同;翻译策略

引言:

文化是语言滋生的土壤,不同语言之间除了理解表达方面的共性,涉及独特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的部分则更具研究价值。陆俊能认为:“在英语中,英语俗语没有清晰的界定和分类。学术界对俗语的界定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传统的广义俗语概念倾向于把俗语归入口语的范畴中;有的将其归入成语、谚语、俚语的范畴中,不加区别。”[1]本文采取广义概念对俗语进行界定。俗语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和文学作品之中,凝聚着民间智慧,更闪耀着不同文化特色的光芒,可谓是语言中最“接地气”的部分了。作为译者,翻译的过程更是在不同文化之间搭建桥梁的过程。因此,理解英汉俗语之间的异同并基于此进行恰当翻译处理就成为了合格译者必然会思考的问题。因此,笔者就英汉异同及其产生原因进行阐释,而后提出翻译策略,以供译者基于文本类型、翻译目的以及读者群体进行选择。

一、英汉俗语特征解析

俗语是民间创造并广泛流传,通过比喻、提炼和抽象、描述等方式得到的定型的语句。俗语所表达的内容丰富深刻,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能吸引和打动人们,表达效果好。[2]不同语言中的俗语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往往借助多样的修辞手法深入浅出的表达人生哲理,形式丰富多样,包含谚语、成语及其他常用表达等。语言博大精深,对俗语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表面,而应深入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一)英汉俗语共性:

音乐和艺术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原因就在于它们都可以传递情感引发共鸣。语言也是一样,尽管不同的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方面不尽相同,但是既然语言具有交流和表达情感的作用,不同语言之间一定会有基于情感产生的共性。不同文化中的俗语针对人类共有情感的表达也是相通的。如对美好品质真、善、美的赞扬,汉语里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种说法,英语中同样有与之相对应的“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这种表达。另外,人类对喜怒哀乐等情绪也有着相同的理解和感受。例如,表达害怕的情绪英语中有“my heart is in my mouth”俗语,而在汉语中我们也习惯用“心跳到嗓子眼儿”这种说法来表达受到惊吓后的心情。“Better the poor than wicked”表示宁做穷人不做坏蛋,也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对善良的肯定。“he that has lost credit is dead to the world”更是与中国“人无信不立”的道德观念不谋而合。因此,英汉俗语在涉及情感情绪表达方面,有很多相似性。

(二)英汉俗语的差异

1.修辞及音韵

俗语一般是以客观存在事物为依托,透过现象理解本质,由浅入深揭示深刻道理,于是俗语往往会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同时,俗语大多作日常用,因此汉英俗语在音韵方面也各有特点。

中文俗语运用修辞以比喻、对偶以及夸张最为常见。比如汉语俗语中“纸包不住火”就用来比喻不好的东西早晚都要让人知道;再如,“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既包含了对偶,也有一定程度的夸张,读来朗朗上口,用来表示每一个看似轻松的成就背后都有积年累月的坚持。无灵主语的使用是英语的语言特点之一,其俗语也以拟人手法的使用见长,例如:“actions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就将“actions”与动词“speaks”搭配,进行了拟人处理,相当于汉语中“事实胜于雄辩”之意。

另外,由于语法结构较复杂,英语俗语也会习惯性的省略前文出现过的名词,音韵美则通常借助头韵和尾韵来实现,如“As busy as a bee”汉语意思是指像蜜蜂一般终日忙碌,“busy”和“bee”两个单词实现了头韵的使用;再如:“fair and square”相当于中文中光明磊落之意,其中“fair”和“square”两个词在读音上就运用了尾韵的押韵方式。

2.文化背景

人们的生活方式往往同一个民族文化演变与发展的历程息息相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因此汉语中许多俗语都有与农耕或饮食有关。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等等。而英国是一个岛国,气候特征温和多雨,因此很多俗语都和海洋或降雨有关。如“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就是祸不单行的意思。而“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mackerel”中“sprat”是指鲱鱼属的小鱼,“mackerel”指鲭鱼,由于英国人靠海而居,所以这个俗语出现了鱼类的意象,意思解释为吃小亏占大便宜。

中西方许多俗语可能起源于各民族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历史事件等。比如汉语中的“望梅止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以及“赔了夫人又折兵”均源自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而“pound of flesh”则出自莎士比亚作品《威尼斯商人》,喻指合法但是不符合情理的请求。西方国家有许多俗语都源于希腊神话传说,如“Pandora’s box”(潘多拉魔盒)根据神话故事的内容比喻灾难之源;“Herculean task”(赫拉克勒斯任务)比喻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提到历史事件,中国有“背水一战”这个成语,源于韩信率军攻赵时,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军交战,由于再无退路,战士们拼死求胜利,最终大破赵军。后来该词形容为完成一件事不留退路、全力以赴的决心;碰巧英语俗语“Burn one’s boats”与“背水一战”表达的意思很相近,而且也源于一个西方典故。公元49年,在凯撒同元老院的战争中,恺撒渡河后将战船全部烧毁,不给军队退路,以示决心。

3.意象选择

(1)数字

中国人对奇数喜爱程度更高,将其视作阳数,因此数字9最具阳性,且发音上取长长久久之意,因此我们以“九五之尊”象征皇权。老子《道德经》中讲“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中国人于是将数字3视作由无到有、变化之始。数字6在中国人眼中往往是幸运的象征,比如成语“六六大顺”;而在西方,新约启示录中“666”被注解做野兽恶魔的含义。反观西方,宗教传统中耶稣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赋予了数字3神圣的含义;《圣经》记载创世用了7日,因此数字7也为西方人所喜爱;而据圣经记载,耶稣遇害前最后的晚餐,叛徒犹大第十三个到来。由此西方人在生活中都避免数字13的使用。

了解中西方数字所表达的情感色彩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俗语中出现的数字意象。如俗语“At sixes and sevens”在中文中的表达相当于“乱七八糟”;“In threes and fours”相当于汉语表达“三五成群”;“in seventh heaven”中用数字7表示天堂、极乐世界。

(2)动物

某些动物在英汉两种语言背景中向中所表示的情感色彩有所差异,因而在表达某种情感或阐释某种道理时,俗语中选择的动物意象也不尽相同。首先以狗为例,汉语中涉及狗的俗语表示的含义一般都比较消极,如“汉语狗眼看人低”、“好狗不挡道”以及“挂羊头卖狗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狗是友善忠诚的象征,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终有出头日)。中国传统文化将老虎视为百兽之王,但西方人认为狮子在动物中处于统领地位。所以汉语中的“拦路虎”用来比喻做某件事情过程中遇到困难,同义的表达在英语中则为“a lion in the way”;汉语中的“虎口拔牙”比喻做十分危险的事情,其在英文中的对应表达则为“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由于中国农耕文明起源较早,在汉语中牛一直是健壮的代名词,如“健壮如牛”,而英语中形容人体态健壮一般会用“as strong as a horse”。再如,龙是中国文化里是权力和尊贵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却是邪恶凶残的怪兽。

二、英汉俗语翻译策略

处理文学作品中的俗语翻译,要求译者在全面了解英汉俗语异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文本题材、原作者写作风格以及目标读者等因素,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在准确传达原作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形神兼备。在俗语的翻译过程中,直译虽然可以完整的保留原文本意象,但往往会造成理解困难和趣味性的减损;若单纯采取意译的策略,又容易对准确性和传递源语文化造成阻碍。因此,俗语翻译不能绝对地采取某一种翻译策略,而是一种灵活变通的艺术。同时,译者也需要灵活应对历史事件及文化典故等原因造成的文化缺失,对其进行恰到好处的解释与补偿,既不让读者读来不知所云,又要保留原文的含蓄美感。

(一)共性基础上的直译

有些俗语建立在中西方理解共性的基础上,则可以采取直译的方式进行处理,这样的处理简单明确,既保留了原文俗语的意象,又准确传达了内涵。如汉语中的“趁热打铁”指的是一鼓作气完成某件事,在英文中则有完全相同的表达“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英语俗语“Where there is a will , there is a way”就与中文中“有志者事竟成”的表达不谋而合;再如,汉语中的“水滴石穿”形容长久功夫最终使某事成功,而在英语中“dropping water wears through the stone”的表达与之完全一致。此类情况不妨选用直译的翻译策略进行处理。

(二)不同意象的等效替代

基于上文的对比研究,由于英汉俗语分属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就算表达相同的意思,意象选择也可能截然不同,但是大部分仍可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可替代表达。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笔者建议可以着重考虑文本的题材和翻译目的。若翻译目的侧重于使读者了解他国风土人情,且直接译出意象仍可以被读者理解,不会造成表意上的空白与模糊,則可直接直译处理。比如英语俗语原文表达为“Money makes the mare go”,如果直译处理成“只要钱到位,瘸马也能跳得欢”,读者也可以无障碍地理解这句俗语表达的含义,且保留了源语的趣味性;当然,综合分析后做等效替代处理“有钱能使鬼推磨”亦可。而另一种情况则为,采取直译策略保留原文意象会导致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甚至还要再进行繁琐的加注处理,此时如果两种语言中存在同意的表达,则可以进行等效替代。如中文中“无风不起浪”表达凡事都有其成因,在英文中可以表达为“no smoke without fire”。尽管中英文选取的意象截然不同,但是进行如此的等效替代并不会改变语境,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也更有利于读者理解。“A storm in a teacup”可以用汉语中的成语“小题大做”来翻译,准确而简洁。再如汉语中讲“挂羊头卖狗肉”在处理时,直译的方式往往复杂不便于理解,转而使用英语国家的习惯表达“he cries wine and sells vinegar”不失为理想方式。

(三)文化空缺情况下的补偿解释

英汉俗语翻译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些情况,原文本的俗语来源于某个该文化背景下特有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或文学作品,这样一来,在译入语语境中很难找到与之恰当对应的表达。此时,笔者建议可以进行补偿解释处理。如在中文里有“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样的俗语表达,用来强调同心协力和集体智慧的重要性。将整个句子英译之后,也要对诸葛亮进行加注解释,特别是其神机妙算和过人才智,让疑问读者更好的建立“臭皮匠”和“诸葛亮”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该俗语的意思以及情感色彩。再如英文中“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的表达,如果本着译介外国文化的初衷对该俗语进行意象保留,即译作“运煤到纽卡索去”,则需要补充出文化内涵:纽卡索是英国东北部著名的产煤区,煤炭资源丰富。这样,读者在接受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的同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可更好地感受译作的魅力。

(四)时代发展影响下的意象保留

从古至今代代相传的俗语一方面有其确定性,某一个俗语就表达特定的意思,因此也就有规律可循、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具有生成性,因此不同时代从用词到表达习惯也都有所不同。而近年来,中西方交流不断增强,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生活方式、风俗传统等方面也不断相互渗透。因此,许多中西方英汉俗语不需要进一步解释,原汁原味的翻译就可以传达出源语文本的效果;另外有些俗语本身的表达就十分生动,以直译的方法引入译文,也会让目的语读者耳目一新,为其生动传神的表达拍手叫绝,甚至也会成为红极一时的热门表达。

比如在英语中存在这样的表达“Like a hot knife through butter”,早些时候,译者担心读者不了解英美国家饮食习,通常选择不将黄油的意象译出,转而处理作“手到擒来”等;而今,有译者选择直接译为“如热刀子切黄油,轻而易举”,这样一来传达原文含义的同时也保留了西方文学色彩。另外“sword of Damocles”也在政府公文及讲话中出现,翻译处理时也直接译作“达摩克利斯之剑”,保留西方文化色彩,使读者对西方文化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再如,很多西方的经典表达如“Laugh one’s head off”(起初被处理做“大笑不止”,如今直译“笑到头掉”);“For one’s heart to miss a beat”(起初被处理做“大吃一惊”,如今直译作“心跳漏了一拍”)等的直译方式在网络上使用较为频繁,也渐渐走进大众视野,为越来越多的目的语读者接受。

三、结语

俗语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因其确定性和生成性更具研究价值。译者的翻译活动也是一种交际行为,要想交际获得成功,译者一方面要洞悉原文的文化缺省,另一方面还要对译文读者的知识结构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定义自己与读者的共有知识和语用前提。然后,在選择表达策略时,还要考虑原文文化缺省中所蕴含的艺术动机和美学价值,以期在表达时恰如其分,以最接近于原文的艺术效果的方式消除意义真空,传达原文所蕴含的语意和文化信息。[3]译者需要更加清晰的掌握英汉两种语言中俗语表达的异同,才能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进行处理,以期可以呈现既准确传达原文意思,又不失原文风貌的译本。

参考文献:

[1]陆俊能. 英语俗语的界定及特性[J]. 文山学院学报, 2014 (2).

[2]金路. 中国俗语[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9: 1, 12, 19.

[3]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230, 242, 277.

作者简介:

赵浩枫(1995.3.16-),女,黑龙江省双城市,翻译硕士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俗语英汉译者
客家俗语巧诵读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A Study of Oliver Twi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Deviation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俗语图文对对碰
功能对等论在英汉宣传语中的体现
数字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