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09-10 07:22卜艳华
新长征·党建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高质量绿色政策

卜艳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现在所处关口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

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就是能够全面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就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与以往的传统型发展相比,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集中体现在“两个转变”上,就是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就是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推进动力变革,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经济重大关系协调、顺畅。高质量发展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稳定宏观杠杆率,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绿色发展是新时代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此,要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发展绿色金融,促进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倡导绿色出行等绿色消费方式,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才能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在4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央提出,推動经济高质量发展要重点打好“三大攻坚战”。一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二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未来10-20年主要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目标,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既要有产业支柱,也要有体制支撑,必须构建“四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和“三有并存”的经济体制。所谓“四位一体”,就是要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所谓“三有并存”,就是要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未来,关键是统筹推进六大部署:一是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持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五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六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进贸易和投资强国建设。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哪一单项政策就能够实现的,需要诸多政策的统筹协同,未来必须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总体上,这一政策体系由改革开放政策、宏观政策、结构性政策、微观政策和社会政策构成。

改革开放政策要实。改革开放政策“实”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过去4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宝贵经验,是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政策要加大力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快国企、财税、金融等关键领域改革。开放政策要加大步伐,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推动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对接进而引领国际经贸规则。要完善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机制,把握好改革试点,调动地方积极性,发挥基层首创和探索精神,使改革开放举措不断见到实效。

宏观政策要稳。宏观政策“稳”才有可能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高质量发展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其中,财政政策在经济下行时要更积极,必要时应推动减税降费或增加必要支出,阶段性提高赤字率,优化支出结构;在经济出现过热苗头时要适度从紧,适当压缩一般性支出或非重点支出,保障政府应承担的支出责任,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货币政策要提高政策前瞻性有效性,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结构性政策要准。结构性政策“准”才能优化资源配置、弥补市场失灵、推进结构再平衡,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要准确定位产业结构优化方向,推动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制造强国、数字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导向。区域政策要适当缩小政策单元、分门别类施策,同时重视跨区域、次区域协同,大力培育城市群、城市带引领的新增长极,推动国家级新区、临空经济区、产业转移和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推进老工业基地、老工业区更新改造,促进资源型城市、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

微观政策要活。微观政策“活”,才能激发市场主体生产和消费的积极性,发挥市场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微观政策要大力营造宽松的营商环境,减少市场准入限制,支持各类企业创新发展;要积极创造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切实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家创业积极性,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要加快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要努力打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让消费者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社会政策要托底。社会政策“托底”才能为高质量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社会政策要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民生保障,把重点放在托底上,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的稳定器作用。

猜你喜欢
高质量绿色政策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