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念”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

2019-09-10 07:22庄鑫渝薛淞予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史实时空观念时空

庄鑫渝 薛淞予

《普通髙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是对学生高中历史学习提出的新目标,也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探索的新方法。其中,时空既是历史的基本要素,也是历史叙述的基本模式。“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且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时空观念”构成了试卷文本表达的基本范式。

紧扣高考大纲是教学实践的基本出发点。现以2018年全国卷Ⅱ为例探析时空观念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梳理高考历史试题对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特点,提出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时空观念”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一、2018年全国卷Ⅱ对“时空观念”的考查

2018年全国卷Ⅱ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重点突出,凸显素养,尤其对“时空观念”的考查贯穿始终,几乎每道题都有渗透。基于对试题和该素养的分析,现将2018年全国卷Ⅱ的选择题中关于“时空观念”的考查特点汇表如下:

(一)依托时空考查史实的背景及原因

考查史实的背景及原因是高考题的一种常见题型,而这种考查往往依托时空得以体现。以46题第(2)问为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当运用“时空观念”解答时,首先要定位时空是在二战结束前后,再结合中国抗战的知识以及材料信息即可作答。可见,在解答“依托时空考查史实的背景及原因”这类题目时,应该有意识地提取出与“时空”联系紧密的题眼,把此作为解题关键性的突破口,同时要有置身于相关历史时空背景下的意识。

(二)根据时空考查史实的进程

高考题也非常注重考查史实进程。以考查唐朝中央官制变化的26题为例,不仅需要准确掌握唐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又因为中央官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经过了不同时期、漫长而复杂的演变,因此也需要关注中央官制的完整演变过程。可见,历史学科中的“时空观念”不仅局限于某一时间点、某一地点、某一事件甚至是某一特点,更是一种线性的贯穿和演变,而对于这种长时段演变的掌握又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其中某一具体要素。

(三)结合时空考查史实的影响

“影响”也是史实的重要要素之一,运用“时空观念”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看待某一史实的影响。以45题第(2)问为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先找出材料中“1977~1981年”这一关键时间信息,再回扣教材知识,明确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路线、具体方针政策及重大事件,再结合材料即可。可见,当题目涉及“影响”或“意义”时,不能只着眼于史实对此后历史进程的影响,还应该结合时代背景,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要素,找出背景、原因和影响等多层面历史要素之间的联系。

二、运用图示法,直观展现时空变化

历史事件发生在过去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具有不可复制性、单一联系并存性——既彼此独立,又前后贯通。而学生通常所理解的历史事件的時间只是一个数字,往往孤立、静止地理解和识记时间,难以全面、动态地有效把握历史事件。“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地点、区域、环境)条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人文、民族关系、群体价值观等)。”因此,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时空坐标轴法

首先,应该注意时空维度,灵活运用时空坐标轴,使历史事件具象化。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准确定位历史时空、归纳总结某一具体历史时期特征的能力。除此之外,对学生更高层次能力的要求是能够自己绘制时空坐标轴,让“时间”、“地点”和“历史事件”等各要素在坐标轴中“活”起来,培养学生在“做”中“学”的能力。例如33题就是以时空坐标轴的方式展示了奴隶贸易的特点,考查对16~18世纪的把握情况。结合坐标轴提供的信息,仅在约两个世纪的时间内,欧洲向美洲贩卖的奴隶数量就增加了多达约六百万,可见,奴隶贸易是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二)历史地图法

历史地图是培养学生历史空间观念难以替代的工具。掌握识图、辨图、认图的方法,可以一目了然地理清历史事物的空间位置及变化。第一,要关注地图的文字辅助信息,由此明确地图的具体内容;第二,要整体把握地图,宏观上定位时空;最后,再看细节,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另外,图例也不可忽视。

(三)历史图表法

历史图表也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时空观念”的重要工具。当面对两个在时空上相关联,具有对比价值的历史对象时,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直观展示二者的相关特点及其异同。其中,准确找出对比项是制作历史图表的关键,往往可以通过原因、特点、影响等要素来比较。

三、运用横向与纵向线性归纳对比法,整体把握历史时空

“时空观念”是一个整体概念,不能孤立割裂地把时间与空间完全分开,而应该关注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把握:

(一)横向时空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同一时期不同空间会发生很多不同的历史事件。同一类型但存在差异的史实,是教学的重难点以及高考高频考点。通过将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理区域的社会背景、发生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会在对比中明确二者或多者的差异,相比较孤立看待某一地点的历史要素而言,这不仅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者或多者本身的特点、记忆史实,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时空观念,从而进一步把握这一时段的社会历史特征。

如17世纪末到18世纪,欧美各国都通过带有本国特色的方式,或革命或改革,推翻封建政权,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如: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美国也通过颁布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体。而对比同时段的东亚,清朝仍处于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封建社会。通过这种带有时空思维的横向对比,英、美、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发展特点得以一一展现,各国孤立的历史发展也在时间和空间上联系起来,有利于在对比中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二)纵向时空

“时空观念”中的空间不仅仅指一个具体客观的地理地点,更多指的是一种历史要素的定位,如一种制度、现象或关系等。历史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延续性,注重重要历史要素的长期线性演变是历史教学实践中不可忽视的一点,这就要在动态中把握历史发展,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不是孤立静止的。通过这种纵向线性的梳理和归纳,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看出一种制度、现象或关系的变化特点,有利于在“时空观念”中把握歷史的整体性。

四、运用前后差异抓点法,重点关注历史转折点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关键历史转折点和社会历史转型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准确把握住各个转折点,需要先找到两个时间相接且存在重大差异的历史时期。这个差异可以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也可以是思想的重大变迁等,而在两个历史时期中间起着导向作用的具体历史事件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历史转折点,而这个点所能辐射到的历史时期就是社会历史转型时期。

关键历史转折点,如“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重要转折点。而把握好重大历史转型时期的背景及其特点,有利于联系疏通前后历史时期的关系,比较它们的异同,突出各自的特点和历史变化。如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近代中国的巨变、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等。

五、运用时段聚焦选景法,精准把握历史细节

时间是一个宏大宽泛的概念,而利用“时空观念”把握历史,对时间进行分段可以事半功倍。结合之前的学习实践,可以将时间划分为短时段和中长时段。通过对高考题设问以及考点内容的分析,不难得出:如果是短时段,考查用词往往是“说明当时”;如果是中长时段,考査用词往往是“说明了”、“反映了”等问题词。这又为如何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提供一种新方法。

(一)短时段精准聚焦

短时段是指能够发生某一历史事件或产生某一历史现象的要素所存在的时间长度,有利于更加精细全面地剖析一个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具体细节。这需要聚焦于事件的自然时空,准确展开历史叙述。例如甲午战后,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等都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要更好地增进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就需要将时空定位精准地聚焦在这一时间段。

(二)中长时段合理选景

精准聚焦只能比较清晰地反映事件原貌,但还不足以深层次理解历史问题。这需要适当拉伸时间和空间,在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宏观分析把握历史。这种情况比较适用于某一现象、制度或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有利于在长期发展变化中把握它们的特点。例如中国古代中央官制、选官制度、土地政策的变化等内容都可以利用中长时段合理选景,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里把握它们的沿革,分析深层次变化特点。

(本文是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赐成副教授指导下完成)

猜你喜欢
史实时空观念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镜头中的组诗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时空守护者之宇宙空间站
时空之门
史学素养视域下“三史”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不该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