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自主课程”聚力深度课改

2019-09-10 07:22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校本学科素养

灯塔市实验小学于2013年8月创建,作为一所成长中的新学校,如何彰显特色发展,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引领学生自然成长,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学校站在教师观和学生观两个维度对课程改革进行哲学思辨。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的意义是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课程。于是,我们立足学校的文化之根和理念之魂,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深化课改的主要目标。学校经过重新梳理、优化和整合,构建了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自主課程”体系。

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出台,“核心素养”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表征。落实核心素养,需要以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依托,我校努力创建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程。因此,“自主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激发儿童内动力,促进儿童发展为根本目的,遵循规律,保护天性,尊重个性,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程体系的价值是建构适合不同学生多元发展的路径。我们从文化的视野、课程的视域、儿童的视角全面架构了符合实验小学学生发展的“自主课程”体系。

(一)课程标识

课程标识是以教育的观点、课程的视角、评价的指标为儿童学习建立起的文化形象。我们期待每一个学生在成为自主、向上、幸福“实小娃”的过程中开启一段快乐的课程学习之旅。

(二)课程图谱

课程图谱结构分为三个同心圆。内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目标;中环为“文化知识、品行修养、个性发展”三个维度的具体目标;外环是学校开设与之相关的三大核心课程群,分别为“博识课程群”“雅行课程群”“怡趣课程群”。

学校从优化课程管理、规范课程实施、创新课程评价等方面,围绕三个重点和抓住三个关键点着力推进改革。

(一)围绕三个重点

1.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课程是浓缩的世界图景。学校打破各类课程和学科间的壁垒,实现三级课程的融合,从学科学习走向无边界学习。

第一,学校整合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比如学校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班队会、专题教育、节日课程等结合起来,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培植“自塑式”德育的生长沃土。学校以学生一天的生活细节为线索,从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生活技能三方面入手,构建了生活化的德育校本课程,即一年级新生习惯养成课程,体现了实小“一切有为”的课程精神。同时,学校还将学科资源优化整合,在课程总目标下进行内化和建构,把同一学科的知识有逻辑地连接起来。

第二,学校开展了多学科融合实践活动。比如多学科实践活动是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和地域资源,让生活的光芒照进书本。校园节日实践活动是与节日课程整合并开展的特色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活动,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认知走向实践,从理论的感悟转化成生命的体验,丰富其经历。

第三,针对不同课程,学校开设的课程时间也不同,包括常规课时、长课时和短课时。其中,常规课时是40分钟(语文课、数学课、其他学科);长课时是课时联排80分钟~120分钟(阅读课程和选修社团课程);短课时是20分钟(午写)和10分钟(晨诵)。

2. 地方课程综合化实施

学校构建了地方课程结构体系。我们以“省情教育”“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大领域为主线,以十个专题教育为重点,以活动主题为出发点的“领域—专题—主题”课程结构体系。如以二年级的地方课程为例,我校将二年级地方课程“人与社会”的《登高望远重阳节》与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的《秋天的节日》进行整合,生成活动主题。

3. 校本课程特色化实施

结合学校自主教育的办学特色,我校建构了“目标整体、结构多元、尊重选择、发展个性”的校本课程体系。课程既尊重了实际,分年段开设,又尊重了学生发展,分层次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体现尊重学生成长的自主性。学校的校本课程重建了教学关系,师未必仅是师,教未必仅在课堂,学未必仅在学校。学生可以在课堂、校园、家庭和社会中体验。

(二)抓住三个关键点

1. 课堂教学

学校确定了以学生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以乐学会学为本,以学有所长为本的“学本·自主”文化课堂,充分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学规律的诉求,课堂价值的追求,自主理念的要求。同时,学校还总结完善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成为“学本·自主”文化课堂的新样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自主、展示、解惑”三大模块为基础,根据学科不同特点或同学科不同课型特点,灵活地进行教学。

2. 课程评价

学校还探究了“自主课程”评价体系。我们根据学校的课程目标,设计了学生核心素养测评标准,最终形成了品行表现评价、学业水平评价、个性特长评价等为一体的“核心素养星级评价体系”。学校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办法、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课程进行客观的评价。

3. 教师培训

学校要求新教师借助“青蓝工程”实现5年成长规划;中青年教师以课题为牵引,突破瓶颈,提高教学水平;骨干教师以学科工作室为基地,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校还建立了教师阅读制度,倡导教师每天阅读半小时,让阅读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美好积淀。除此之外,学校还强化教师基本功训练,通过教师基本功风采秀、周末板块、书法集训等活动形成“全员大练兵”的氛围。

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网络研修平台,开通了学校网站、实小教研群,丰富了学科资源库、学乐云平台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于教师教学研究。学校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提炼出“一问四段六步”的开放式校本研修模式,本着“随机问题个人研究、共性问题集体研讨、核心问题全员突破”的原则,使教师有效破解了课程的关键点及难点,提高了课程的执行力。学校还从办学理念、课程标准、校本课程建设、班级管理等方面开展专题讲座,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总之,在“自主课程”的浸润中,学生的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也明显提升,教师团队的课程设计能力、课程实施水平更是拾级而上。同时,学校先后荣获辽宁省课改先进校、辽宁省小学校长培训基地、辽宁省校本研训先进单位等称号,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着蜕变、发展和进步。

(责任编辑:孙丽英)

猜你喜欢
校本学科素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