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课:指向教学本质的课堂重构

2019-09-10 07:22陆云峰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19年1期
关键词:主要策略价值意蕴

【摘 要】“素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自然产物,是教育文化保守性和本土性特质的必然产物,是符合当下课堂教学改革趋势的应然选择。理念的内化、语言的童化、设计的简化、方式的素化,是素课的基本样态;正视价值冲突,重视师本解读,丰富学习体验,畅通对话渠道,实现视野融合,是素课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素课;价值意蕴;关键特征;主要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6-0040-04

【作者简介】陆云峰,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南通,226300)副主任,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研究所研究员,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小学的课堂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以慕课为代表的翻转课堂,似乎已经对中小学课堂产生了一种颠覆性的影响。今天,我们将“素课”作为关注点,是不是对现代课堂的一种挑战?是不是不愿意接受已经到来的教育变革?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改革时,必须秉持哲学意义上的辩证法则,和教育科研视阈里的严谨态度,积极审视和回应所面对的时代变革。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既不能“抱残守缺”“死磕到底”,也不能“全盘否定”“另起炉灶”。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素课”这一课堂教学形态?“素课”的价值在哪里?“素课”有哪些基本的特征和样态?“素课又有哪些主要的教学策略?本文拟以语文教学为例,就此做些探讨。

一、视阈:“素课”的价值意蕴

中国的教育始于诗教,采用的是私塾教学的模式,特别是在语文学习中,采用的是“素读”教学法。在“素读”的课堂里,师生直面文本,没有过多的教学媒介,甚至没有教学参考书,而只以“反复诵读”和“强识硬记”为主要策略,不刻意地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意义,只是按照文本的字面意思将经典内容熟记于脑、铭刻在心。在这样的课堂中,强调以原始的语言积累为主要目标,重视识字和积累,这是符合中国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之道,也是各国语言文字教学的不二法则。

近些年来,诸多教育教学专家特别是语文教学专家对“素课”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广西教育学院客座教授朱贤平先生指出,素课“是清淡、简洁、自然状态下、没有雕琢痕迹的课,是真实而原始的本色课”。朱教授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乱象,“技巧太过,荤腥太多,油酱太足,色彩太浓,口味太重”。

浙江外国语学院汪潮教授认为,“素课是对现下浮躁、形式、低效教学的返璞归真;素课拒绝人为的刻意雕琢,拒绝课堂的富丽堂皇,拒绝作秀演绎,更拒绝虚情假意”。在他看来,“素课”体现的是一种素色、素面、素读、素本的“素文化”——“素色:追求自然朴素的课感;素面:直接与文本素面相见;素读:对课文高频反复地读;素本:按汉字原本意思解读”。

由此看来,今天我们再次提出“素课”,并不是一时兴起。我们只有对“素课”的昨天进行积极的观照和审视,对今天的课堂教学进行主动的观察和检视,才能正确把握“素课”所蕴含的价值意义,我们提倡的“素课”才会彰显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现实意义。在传承中国传统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基础之上,再次优化我们的教育理念,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以适切教育改革的要求。更为明确地讲,我们提倡“素课”,不仅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是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必然选择。

具体来说,我们提倡“素课”,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素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自然产物。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教学是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内化、再构与创新的过程,相对稳定的价值指向和民族个性是语文教学的终极旨趣。因此,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以“素读”理念建构起来的语文素课,是我们母语教育必须承续下去的课堂教学样态。

其二,“素课”是教育文化保守性和本土性的必然产物。文化是具有保守性特质的,教育文化也不例外。教育的发展,必须根植于本民族教育的需求,课堂教学的样态也必然是具有本土特色的。在全球教育“互联网”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坚持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指出,必须“坚持扎根中国本土办教育”,就是要讓我们的基础教育发出具有民族教育特色的中国声音。

其三,“素课”是符合当下课堂教学改革趋势的应然选择。陈宝生部长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以学为本,以生为本”。“素课”强调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教学的本质要义出发,坚持把一个真实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摒弃浮躁与功利,潜心文本,虚心涵咏,切己体察,实现与文本作者的思想共融和情感互拥”,学会知识建构,学会问题解决,学会身份建构和高阶思维,以此陶冶情操、化育人格、提高境界。

二、本质:“素课”的关键特征

作为一种课堂样态,“素课”与当前“刻意雕琢”“富丽堂皇”“作秀演绎”“虚情假意”的课相比,究竟是什么样的课堂?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综合考察我们已有的与“素课”相关的各种观点,从中提炼出专家和学者们对“素课”的一般认识,揭示“素课”的基本特质。二是“素课”之所以被再次提起,一定是针对当下课堂教学生态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而且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因而需要在把握中小学课堂教学实然状态的基础上,在技术层面之上去描述“素课”的基本样态。

朱贤平教授认为“素课”应是这样的:一是素色的教学语言,教师说的“全都是内心世界的声音,没有半句夸张,没有一点虚假,没有一句为了迎合学生,也没有一句为了讨好,更没有哄骗和威吓”;二是素色的教学设计,“只有一个粗略的大概,一条主线,三四个分杈而已”;三是素色的实施条件,“不一定要用很多课件”,“朗读或写作时,也不一定要配上抒情的音乐”,“也无需到一个特别的专用教室”,“几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方板书”即可;四是素色的作业布置,“要讲究实效,要体现学科特点”,“不花哨,不含糊,针对性强,为了落实某一点,一步一个脚印,一次有一次的收获”,不要布置“一些笼统和空泛的大问题”;五是素色的教师着装,上课时,“不管多大场面,不论有多少听众,都不用刻意包装”。

汪潮教授认为,“素课”是一种有“思想内涵、有文化渊源、有显著实效的课的范式或模型”,是一种“本色的、生本的、自然的、简约的”课。“素课”是“素文化”的体现:一是素色,追求自然朴素的课感,告别“造作”,不留“做課”的痕迹,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学习的规律入手”采用教学方式;二是素面,直接与文本素面相见,“关注学生的原始学习状态,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出发点”;三是素读,对课文高频反复地读,强调让学生经历“从‘读通’到‘读厚’,再到‘读薄’,最后达到‘读准’”的反复读透的过程;四是素本,按汉字原本意思解读,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直接对话和解读,一节好的“素课”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包装,而在于内在的文本解读,特别是对语言原本含义、特点的深入理解。

整合两位专家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中窥见“素课”的基本样态:

一是教学理念的内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没有理念的课肯定不是好课,但理念不是说在嘴上的,而是内化在教学过程的一言一行之中。“素课”需要有执着的追求,主动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使之在课堂中生根发芽;需要有开放的视野,对学科有深入的理解,对教材有通透的认识,追求具有学科本味的课堂。

二是教学语言的童化。儿童立场,学生本位。没有儿童立场的课就不能实现让学习真正地发生。教学语言的童化,就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重塑角色,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素课”中的教学语言,都是自然状态的自然表达,与日常所说无异,不夸张,不虚假,不做作,可适当幽默,可明知故问,亦可出点差。总之,一切都是儿童喜欢的语言。

三是教学设计的简化。聚焦核心,适度拓展。“素课”的教学设计,简约而不简单,精心而不精细;紧扣学科核心素养,种好自己的田。一节课,聚焦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重点,突破一个难点。课堂上的那些“意外”,都会被视作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随时捕捉点化,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设计,自然而值得回味。

四是教学方式的素化。返璞归真,知行统一。“素课”追求的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素课”中,教学一定是真正的对话过程,教师着力规避华丽冗余的教学媒体、浮躁喧嚣的作秀演绎对教学对话的干扰,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编者和自我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对话,走到文本深处,与文本相拥而舞,在平淡中见厚实,在素朴中获真知。

三、实践:“素课”的主要策略

作为一种本真的、本色的课堂教学形态,“素课”回归了教学的原点,适应了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陈宝生部长提出,“课堂革命”的本质就是要让课堂教学“回归常识”。因此,今天我们再次提出“素课”,就是要回归教学的本质,寻获最适切的教学策略。

那么,“素课”有哪些适切的教学策略呢?

一是重视师本解读。课堂教学是教师策划下的静态预设和动态生成和谐统一的过程,是“价值引领”下“自主建构”的过程。在“素课”中,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路径和与文本的对话质量,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整个结构和最终指向。就语文教学而言,面对着文质兼美、意蕴丰赡的文本,教师首先应当从儿童的视角、以学习者的身份,和符号意义上的文本、文本后面的作者进行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文本解读的第一人,以便引导学生在科学的认知路径中正确地解读文本,继而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二是丰富学习体验。“学多少”和“怎样学”是促成教材意义重构和自我知识建构的两个关键要素,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量”和“质”的主要表现形式。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往往取决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体验是否丰富。因此,在“素课”中,我们要像于永正、窦桂梅、王君、韩军等老师一样,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多轮次的诵读中,读出字词韵味,品出句段情味,与作者同呼吸齐脉动,从而真正实现“小脸通红”“小手高举”“小眼放光”的语文课堂生态。

三是畅通对话渠道。“素课”中的对话过程,不是简单的意义复制和机械的意义搬迁,更多的是一种生产性、创造性的意义生成过程。对话中所进行的是对知识结构或符号世界的不断重构和更新,注重的是意义的生成。对话是师生一起去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既不因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放弃教师作用的发挥,也不因为强调教师或者是教参的作用进行强制性的意义灌输而忽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四是正视价值冲突。从单一的价值观到价值的多元化,是当前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在“素课”中,面对出现的价值冲突,因为有了前期的师本研读,我们对文本主体价值的把握会更为准确,并会努力架构指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升的召唤结构。同时,“素课”还需强调,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分享彼此的个性解读,帮助学生主动参考和吸纳他人的解读,重构自我的认知结构,继而实现学习成果的共享。

五是实现视野融合。在“素课”中,我们一方面期待着学生个性化的精彩解读,另一方面,更期待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主观与客观,自我与他者结合成一个新的共同体”,让学生的视野、文本的视野、教师的视野走向浑然一体的共融境界。过去,我们把文本的价值看成一个圆点,要求学生学习的结果必须聚焦到这个点上;今天,我们在“素课”中力求把文本的价值看成一个有圆心的圆圈,让学生的学习在圆圈内进行。

老子说:“万物莫与朴素争美。”在课堂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我们有必要给心气浮躁、形式花哨、质量低效的教学找寻一方本真、本色、本味的息壤。今天,我们对“素课”的理解和建构,是对教学根本问题和基本路径的原点诉求。我们期待着看到更多这样的课堂——素课。

【参考文献】

[1]陆云峰.素读:阅读教学的原点诉求[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8.

[2]朱贤平.期待素课[J].人民教育,2008(8):46-47.

[3]汪潮.回归本色教学打造“素色课堂”——谈“素课”之理念[J].教学月刊:小学语文版,2011(6):10-13.

猜你喜欢
主要策略价值意蕴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谈初中英语书面表达的对策和建议
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思考
新时期班级管理艺术研究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几种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教学探讨
读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