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通识教育理念,促进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

2019-09-10 20:25董妍伽李春侠陈媛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外语教学启示

董妍伽 李春侠 陈媛

摘 要: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理念,泛指对大学生进行的非专业化、非职业性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的全能型人才。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以疑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一些学者将体现整体性的通识课程看作“有灵魂的教育要素”之一,因此,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管理,是高校构建全面人才培养教育体系,锻造学生基础素质构成的重要改革举措。在此背景下,本论文主要结合美国一些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进行阐述,以期对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及启示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外语教学;改革;启示

一、前言

当前,立足服务国家外交战略,语言类高校急需培养更多既精通外语专业知识又通晓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新时代国际化人才,以便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外语人才除了具备专业知识,懂得外国文化,还要用专业外语宣传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避免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通识教育课程作为整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应该成为外语院校特色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增强通识教育理念,使其融入中国高校外语教学之中,使其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从而真正促进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这将是我们现在及将来的一个长远的问题。

二、通识教育理念的发展及实施特点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传统,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国博得学院的帕卡德教授于1829年针对“大学生学习的课程是否需要一些共同的部分”这一争论焦点,第一次提出将通识教育与高等教育联系到一起。191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始了通识教育的课程实践,赫钦斯于1929年担任芝加哥大学的校长后,在该校进行了一系列通识教育改革,比如“名著计划”以及“四年一贯制的单一学位的本科通识课程”等,时至今日,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所占的学分,在美国基本上都是最多的。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是哈佛大学于1945年发表倡导通识教育的文章之后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并且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亮点。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间,美国大学的教育内容经历了一个全面的转型,转向通识教育,现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侧重点是通识教育,培养通才。比如,耶鲁大学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任何一个在耶鲁读完四年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他从耶鲁毕业时,变成物理、电脑、化学或者是任何领域的专家,学校会觉得那是一种失败,因为它不希望四年大学教育仅仅是培养专家,让学生们在某一领域里面投入过多时间,从而忽视掉在其它领域更广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机会。耶鲁并不主张学生在大学时期就成为某个工程领域、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它不以为那是一种成功,反而是一种失败。因而,高等教育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而不是只强调某一方面的技能或只偏重理科思维。

通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整合的能力、对人类共同精神文化精髓的鉴赏力、社会责任感、世界公民的参与意识、基本技能及反思能力。它既是一种大学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理念不但重视培养人才如何做事,而且注重培养人才如何做人。

三、 加强通识教育理念,促进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的改革

从广义上来说,通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的能力、恰当判断的能力、辨识正确价值观的认知能力。通识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教育改革的整个过程之中,具体表现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训练。通识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宽阔的视野,并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使学生更富于人格魅力。但从现实来看,通识教育似乎并不能够为学生直接提供职业化的教育。如何看待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呢?其实,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从非职业教育的角度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看似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相互联系的;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和延伸,专业教育是对通识教育的深化。在大学教育中,应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联系起来,将通识教育贯穿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通过环境熏陶这类隐形教育的开发,构建起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各类高校的主要培养目标不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技工,而是培养全方面发展的创新型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以及各方面的领军人物。对于高校外语教学来说,通识教育者应该使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用与学生的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获得书本知识的同时获得对实践的认知能力。外语课程的实施应强调“基于活动的学习方式”,这是通识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改革方案,其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到他们课堂所学的与他们课外所做的之间的联系,使他们为今后的生活做好准备。通识教育者应该着力研究外语教学中的可实际操作的有特色的语言项目,这些项目不但为学生提供在真实情景中实践说外语的机会,提高语言运用技能,还能使学生了解该语言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为他们今后的专业选择与深入发展提供广阔的视野。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对异文化的包容态度,正确的审美与价值观,以及用批判性的思维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重要。对于我国高校的外语学习者而言,应该鼓励他们进行“沉浸式学习”,每一位本科生都要参加一些针对性的实习项目,培养自己的实践及适应能力,在真实的外语环境中学习使用语言,并切身了解感受外国文化,最终成为有能力有责任感的社会人才。

四、结语

通识课程整体上应该以“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全面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以及跨文化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大学外语类通识课程应该逐步实现从以外语为主体的语言教学到以外语为载体的通识教育转变,通过探索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和运行模式,在通识教育领域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金课”,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外语类通识教育应该进一步强化外语特色和跨文化能力,立足专业培养定位学生需求,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外语语言与其他学科和专业之间的联系和互通,加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比如依托学校多语种优势资源,为非外语类专业提供除专业外语之外的多语种选修课程,通过设置跨学科综合课程掊养复合型人才,组织不同专业教师讲授不同的专题形成通识课程,实现综合发展的教育目标。综上所述,通识教育理念的实践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对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具有很强的启示及借鉴意义,值得我们继续探讨及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定华. 美国大学的普通教育[D]. 博士论文. 石家庄:河北大学,1993.

[2]张寿松.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庞海芍. 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4]李曼丽. 通识教育研究. 博士论文[D]. 北京:北京大学. 1998.

[5]李海燕. 美国通识教育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启示[A]. 北京: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外语教学启示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A Rough Research on Numer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