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的三个“面向”

2019-09-10 07:22杨江戴凡夕
高教学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职业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大学英语

杨江 戴凡夕

摘  要:高校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应面向终身学习,在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优化设计,加强师资建设,通过专门用途英语学习实现短期的工具性目标;应面向自控节奏学习,遵循个性化、自主性和定制式原则,建设和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应面向轴翻转,实现把英语学习的目标定位在为专业学习服务上,以及在英语能力的提升和拓展阶段英语教学本身的翻转,提倡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朝职业英语内涵发展,切实体现语言学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英语;斯坦福2025;教学;专门用途英语;职业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8-0088-04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 is necessary to be oriented to lifelong learning by balancing the instrumental role and humanity character of the course,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aculty, and by realizing short-term goals throughthe adaption of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It is necessary to be oriented to paced education which requires following the individuality principle, autonomy principle and customization principle to provide abundant curriculum resources. College English coursesare necessary to target on the professional service learn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English applying ability and be helpful for students' future careers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anguage.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Stanford 2025; teaching;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vocational English

2013年秋天,斯坦福大學设计学院推出“斯坦福2025”计划,这是一项旨在探索未来学习体验、引领未来教育变革的开放式教育科技创新项目。与以往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不同,“斯坦福2025”计划是由教师和学生主导的,它吸引了领域内外的教授、设计师、管理人员和学生等不同群体广泛参与,一经公布便引发世界瞩目,带来无限遐想,被认为是对传统高等教育的一次彻底的颠覆创新[1]。“斯坦福2025”计划旗帜鲜明地提出“开环大学(Open Loop University)”、“自控节奏教育(Paced Education)”、“轴翻转(Axis Flip)”和“目的性学习(Purpose Learning)”四大核心理念,对传统标准的结构化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为高等教育改革打开了一扇窗,为探索“教育新时代”下的高等教育办学形态提供了前瞻[2,3]。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对我国外语教育教学和考试制度改革明确了任务和要求。同年10月,“国家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启动会暨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研制总体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工作和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研制工作由此正式拉开帷幕。2016年11月,在“第二届语言测试与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指出,过去两年里,在教育部组织的国内外100多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是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已完成主体研制,预计2017年正式对外公布。这是第一个覆盖我国各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学习和测评的能力标准,它将有利于解决我国各项英语考试标准各异,教学与测试目标分离,各阶段教学目标不连贯等问题,实现英语教学“一条龙”和多种学习成果的沟通互认。二是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研发工作顺利推进。等级考试的建立将增强我国主要教育阶段英语考试的科学性、体系性、选择性,为学生外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连贯有序的阶梯。此项考试计划在2020年前逐步推出。三是高考外语科目改革不断深化。今年高考有26个省份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的英语试卷,考试内容改革不断深化,增强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今年10月浙江省已率先举行了外语科目“一年两考”的第一次考试,考试平稳实施,社会反映良好[4]。

2013年8月,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浙江大学召开《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研制工作启动会,在随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形成《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后续又进行了修改完善和补充修订,即将颁布[5]。2014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北京组织召开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工作会议,《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英语国标”)的研制工作随之展开。至2016年1月,《英语国标》的研制工作终于尘埃落定[5]。《英语国标》是规范办学行为、保障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价的基本依据。统一性的国家标准鼓励学校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办学更加规范、质量更高、特色更强;专业特色发展要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和行业需求,并在课程标准中加以落实[6]。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前高校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变革和创新的压力,“朝哪走”和“怎么做”两大问题自然而然成为讨论的焦点。本文在借鉴“斯坦福2025”计划的核心理念基础上,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三个面向”,即面向终身学习、面向自控节奏教育学习和面向轴翻转学习,试图对上述两大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面向终身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

“开环大学”的主导思想是推进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其实质是一种学制改革,旨在突破当前本科教育四年学制的束缚。传统的高校本科教育的“闭环”模式实施的方式通常如下:1. 通过录取进入大学,年龄层次整齐划一;2. 实行四年一貫制学制;3. 知识的主要传播方式为自上而下式;4. 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在毕业后解除。新形式的“开环”模式则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变革:1. 终身可以进入大学,年龄差异大;2. 实行六年累积制学制;3. 知识的主要传播方式为按需自取,突出个性化;4. 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持久而稳定。

“开环大学”的形态虽以突破学制年限为最终目的,但在实现上面临多个层面的创新。首先,学生的年龄结构将发生改变。18-22岁不再是唯一的大学年龄范围,学生来源也将从中学扩展到全社会,学生身份变得多重性和多样化。这使得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从设计到实施再到评价发生颠覆性变化,个性化教学将越来越凸显其必要性。面向所有学生开设水平层次基本相同的英语课不能再适应新的大学形态,因为这种标准化教学方式与“开环大学”的开放性不相符,也完全忽视了教学对象的多元化状况。其次,学习方式将发生改变。知识获取在“开环大学”形态下是开放的。知识的封闭性一旦打破,传统上由教师独占知识并通过课堂讲授传授给学生的单一模式将发生极大的改变,由此传导至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实体课堂和虚拟课堂的结合得到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趋势将变得更加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自主学习行为的倡导将使得移动学习、在线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之外的主流学习方式。最后,教学管理将发生改变。“开环大学”将实现从“教育”到“学习”的真正转变,学生将成为大学和学习真正的主人,大学的角色将从教育管理者改变为学习服务的提供者。大学英语教学理所应当转换理念,一方面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学习意愿和自主选择,另一方面做到不断提高和改进英语学习服务质量,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助力。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对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表述与面向终身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面向终身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短期目标应能体现出工具性质,正如《指南》所说,“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也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可见,工具性质体现在两个方面:1. 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能力的提升和拓展;2. 专门用途英语。同时,大学英语教学的长期目标应能体现出人文性质,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过去各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较普遍地存在过于注重学生通用英语能力培养的问题,忽视了英语在学生未来职业中的作用,造成了“学”和“用”的脱节,也因此常被人诟病[7]。面向终身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在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有所考量,有所平衡,既注重所学知识在职业生涯中的效用,又体现语言学习对人终身的人文影响。

要实现上述目标,师资配备是最关键的一环,而师资的培养源头,即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也应做相应的调整。过去我国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是为语言人才而培养语言人才,很少考虑过培养语言之外的人才,这样的合格人才听、说、读、写技能扎实,但一旦和语言之外的行业结合,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师,如果不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积累和继续学习,普遍难以承担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考虑到这种情况,多数专业只能另开一门专业英语课,从各自专业师资中选拔任课教师。在英语作为外语使用的国家中,德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国家,因为德国人的英语能力整体都比较高。德国大学的语言专业学生,语言是主修专业(major),但同时他们又必须有一门辅修专业(minor)。国内这种探索还处于国家级实验区阶段,如武汉工程大学的“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8]。当下的解决办法只能依赖各高校自主的师资培训计划。

二、面向自控节奏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

自控节奏学习旨在促进学术探索,提升学科的内在严谨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完成各阶段的学习[3]。与四年制传统大学的阶段划分不同,“斯坦福2025”计划刻意改变为调整、提升和启动三阶段,并且可以弹性地在最长六年时间内完成。自控节奏学习的提出既是杜威“新三中心论”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现代化与学习方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学生自由度、学习阶段划分和课程学习安排等方面明显有别于赫尔巴特的“旧三中心论”[1]。

面向自控节奏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要遵循三个原则:个性化、自主性和定制式。其中,关于个性化原则,《指南》有详细的表述:“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照顾到学生的不同起点,充分体现个性化。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起点较高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既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自主性一方面要求学生发展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则提供给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主调整学习节奏的机制。定制式即学生可以根据各自不同情况以“菜单”的方式“点选”学校提供的英语课程。

要实现自控节奏的大学英语学习,学生需要对自我有良好的认识,对未来职业有良好的规划,同时具有良好的自制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在学生不能达到这些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允许其采取“半自控”或“部分自控”的模式,即自愿在专任教师的监督下进行英语学习。同时,学校需提供多样化的英语课程,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网络内容分发和点播功能,为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提供差异性的微课,以满足个性化、自主性和定制式的需求。课程结构和内容可以依据《指南》划分为四类:通用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和基于教学目标的课程。

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自控节奏学习的重要前提,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9]。多媒体数字载体形态的课程资源在未来大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建设校本特色的英语课程学习资源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又需要任课教师的贡献。

三、面向軸翻转的大学英语教学

轴翻转的含义是要将“先知识后能力”反转为“先能力后知识”,能力成为大学生本科学习的基础[3]。教学完全回归到“学生本位”、“能力本位”和“问题本位”的轨道中来,教学设计以技能发展为基础,教学评估采用技能评估工具。“知识中心”式的思维被打破,培养可迁移的技能,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是轴翻转的目标所在。

轴翻转是面向职业的,技能是其核心所在,与现代大学教育普遍强调的学术能力(academic ability)显著区分开来。面向轴翻转的大学英语教学在促进技能培养上应从两个角度去着力。第一个角度是思考英语与专业技能如何做到无缝结合,或者说怎么实现把英语学习的目标定位在为专业学习服务上。《指南》提到,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以英语使用领域为指向,以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学术和职业素养为目的,具体包括学术英语(通用学术英语、专门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两大课程群。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的选择因校而异,因生而异,但要避免因师而异的现象。相对而言,通用学术英语课程较容易开出,而专门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课程较难开出,主要的障碍在于师资。提倡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朝职业英语(也称专业英语)内涵发展,是可行有益的路子。德国大学几乎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英语,只有被称为专业英语的课程。学生所需的英语基础知识,在大学入学前就得到了解决。对于英语要求更高的部分专业,如经济学,则大多采用全英语授课。

第二个角度是思考在英语能力的提升和拓展阶段英语教学本身的轴翻转问题,换言之就是通用的英语学习也应该朝着“有没有实效”的方向走。国内传统的依据一、两本英语教材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本就存在诸多弊端,把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做听说读写的人为划分也带来许多问题,学生长时间缺乏成就感和参与感,更不知学习的目标和意义何在,缺乏兴趣或心生反感不难理解。德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大量地采用情景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教师模拟如出国旅游这样的场景,要求学生参与解决这一过程中遇到的所有语言问题,实例贴近生活,典型鲜明,实效性强,教学效果好。在德国的中学或大学,见不到专门的语言实验室,也没有所谓的听力教室,所有语言相关的课程都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此外,理所当然地,学生也不会有一个需要通过某个英语等级考试的压力,因为外语能力是跟专业挂钩的,而一个语言等级证书在求职市场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

四、结束语

《指南》提出,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在“斯坦福2025”计划的面纱尚未完全揭开、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和《英语国标》即将公布之际,在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在时代浪潮的冲刷下面临诸多迷茫、困扰、忧虑和批评之时,在我校公共课教学改革正大踏步坚定向前推进的背景下,本文结合“斯坦福2025”计划和《指南》,提出高校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应面向终身学习,在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优化设计,加强师资建设,通过专门用途英语学习实现短期的工具性目标;应面向自控节奏学习,遵循个性化、自主性和定制式原则,建设和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应面向轴翻转,实现把英语学习的目标定位在为专业学习服务上,以及在英语能力的提升和拓展阶段英语教学本身的翻转,提倡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朝职业英语内涵发展,切实体现语言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田贤鹏.个性化教育与终身化学习:从《斯坦福2025》计划看未来教育模式变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57-64.

[2]翟雪辰.“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及其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6,127(3):61-66.

[3]王佳,翁默斯,吕旭峰.《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创业教育新图景[J].世界教育信息,2016(10):23-26.

[4]教育部新闻办.微言教育: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预计2017年公布[EB/OL].[2017-04-01].http://cse.neea.edu.cn/html1/report/16114/13-1.htm.

[5]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3):2-10.

[6]彭青龙.论《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特点及其与学校标准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1):109-117.

[7]新京报.七成人认为大学英语没用,英语课成最失望课程[EB/OL].[2017-04-01].http://edu.sina.com.cn/en/2014-03-03/114779290.shtml.

[8]王存文,韩高军.“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2):24-26.

[9]杨江,杨亚萍.英语专业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评估和监控方法[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131-134.

猜你喜欢
职业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大学英语
国际空乘职业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策略探析
构建“专门用途英语+大学生就业”新模式研究
护理英语课程需求分析与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法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论职业英语技能大赛对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作用
基于职业素质的职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