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施路径

2019-09-10 07:22戈化聪
高教学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思政教育特点

戈化聪

摘  要:针对于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获得深化改革,且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关键的教学课程,其教学内容及方式迎来全新挑战及机遇,展开思政教育现代化发展及建设。文章将主要致力于探究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施路径,首先指出高校学生新特点,并通过介绍互联网下的机遇及挑战,指明高校思政工作基于互联网下的引导作用,最终详实的阐述出高校思政教育实施路径,以期更好地促进高校可持续化发展。

关键词:思政教育;实施路径;互联网;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8-0145-03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reform has been deepened. In the Internet er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 key teaching course, meets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its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and launches th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will mainly focus on explo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Firstly, it points out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rough introduc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under the Internet, it points out the guiding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the Internet. Finally, it elaborat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detail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 internet; characteristics

一、高校学生基于互联网下新特点

在思想及行为方式上,互联网下高校青年学生发生极大转变,且共同存在消极及积极的层面,在开展思政教育中,高校应引起极高的重视及引导。

多媒体因素、手持移动设备、各种网络平台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紧紧的围绕在大学生身边,他们善于应用各种平台展开学习、生活,且他们更易接受新鲜事物。除此之外,通过对互联网的应用,学生们学习、生活等更加便捷,用户面对面交流逐渐减少,遇到问题会独立思考,也相对增强了他们处理事件的独立性,可从网络平台上便捷化的搜寻出最佳途径及处理方式,所以说是给大众带来的极大优越性[1]。到那时,针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降低了他们的实践协作能力,高校学生的交际能力因缺乏面对面人际交流而逐渐降低,仅仅注重于自身感受,团队协作意识淡薄,成为思政教育工作亟需关注的问题。

主体价值观减弱,增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针对于高校的大学生而言,互联网多种媒体信息交流平台便于他们突破时空的限制,更易接受各新鲜事物,即时性的把世界各信息传递给用户。在使用互联网中,高校学生需致力于提升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断锻炼自我。然而,因存在庞杂混乱的网络信息,不良视频、消极信息刺激着学生眼球,且对学生有一定诱惑能力,他们正确主体价值观受到挑战,且逐渐淡薄了社会责任感,为其路径探究提供把握的方向。

享乐主义严重,渴望汲取思想动力。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上渴望获得正确理论引导,有较强的个性化色彩,但是功能趣味性、网络环境泛在化、内容复杂化均造成学生对互联网的过度使用。大学生正处于知识、情感、社会生活萌芽阶段,随之产生了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具有极强诱惑性,且不断占据其學习、生活主体[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于此形势下,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不断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帮助他们摆脱享乐主义。但是想要获得预期的效果,选择传统的思政模式却难以实现,所以需积极转变这一模式,实现新路径探索。

二、高校思政教育基于互联网下的机遇及挑战

(一)主要存在机遇

计算机、电子通信、信息技术基于互联网下获得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应用,且提供给其思政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及理念的革新以一定支持。例如:先进的思政教学方法及理念基于互联网开放性特征获得有效传播,我们需积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鉴先进教学方法及理念推进传统思政教育改革,积极创新,便于实现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同时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性。除此之外,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基于信息收集中获得强化,便于极大程度上发挥出学生主体作用。另外,针对于高校思政教学模式,互联网下的多媒体技术为其创新奠定基础,思政教育工作者促进和学生间沟通及交流,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积极的影响着教学结果的反馈及其构成调整,实现教育教学内容的拓展。

(二)主要面临挑战

信息基于互联网下,强化了学生获取速度及方式,呈现出多样、开放性、规模化的发展态势。且学生的思维及价值观念,基于互联网信息开放状态下受到网络环境中思维意识及多元思想观念影响。加上学生自主搜集着信息,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难度,且弱化了教师的话语权。

除此之外,针对于学生而言,互联网的虚拟性为其营造出真实的虚拟空间,且又因极为不健全的互联网监督管理体系,使得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学生更愿意发泄自身的负面情绪,并进行交流和沟通,不利于学生自我约束、独立思考、道德及法律意识的提升。另外,在为大学生生活及学习提供便利时,网络的便利性造成学生发展为“低头族”中的一员,降低他们的自主参与性。且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及内容,基于此背景下难以满足实践需求,在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中,其教育创新及改革成为必然诉求[3]。

三、高校思政工作基于互联网下的引导作用

(一)工作内容的重构

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断更新、完善,以及与时俱进为散发时代魅力的关键,且思政教育工作内容在互联网下获得重新建构及规划。其一,课后辅导及交流平台的重构。多以教师一对一回答,学生提问的形式展开的思想教育传统课后辅导,内容均为课本中理论知识,似乎略显乏味及枯燥,即时交流平台为较好的选择,且需提出更有吸引力的辅导方式。高校学生基于网络平台上实现的交流方式为一对一、多对多等,思政教师为引导作用,这样的模式是在趣味中交流、讨论,更符合学生兴趣,便于提升他们的工作效果。其二,理论与实践的重构。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课堂理论学习为其关键内容,然而高校学生随着网络信息的激增缺乏对信息筛选的能力,学生正确价值观难以从根本上凭借单纯思想理论学习实现,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基于此需从实践中出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以及有关内容的引入,二者实现相互促进[4]。其三,重构反馈、评价体系。思政教育中这一体系的构建便于开展整体的思政工作。通过填表方式表达对思政课程满意度是传统学生单纯化的表面形式,且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引入的互联网因素能够完善学生对课程、教师的评价,完善思政评价体系,经统一数据平台实现,实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二)思政工作内涵拓展

想要取得长足发展,思政工作需把一些社会主义精髓当作思政工作的核心,不断延伸、拓展工作内涵,同时其为我国高校思政工作长时间来所秉承的主导。然而,通过互联网平台,高校学生接收更多信息,且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难以满足时代需要,因受到消极、不良信息的错误引导,又因高校学生正处于社会萌芽期不可避免,且在现实生活及虚拟网络密切联系的今天,需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将思政教育工作延伸到其中,这样的活动是思政工作的场地,同时是网络实践,所以互联网平台是其做出的有关引导,是检验思教成果的媒介。除此之外,在思政工作流程中,其内涵需不断融入其中,不管是前期课程预备、学生价值观调研,还是工作的经验总结、成效反馈,以及课程的全方位开展,是提升每一环节效果,成为新时代思政工作关注重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便于环节形成良性循环[5]。最终,在思政教育工作中,从其参与者角度而言需明确有关主体主客观关系。针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而言,尽管“以人为本”是其坚持的原则,但是坚持以学生为主导,仅仅以学生主体个性化、需求表达接受方式,总体上说,在对正确价值观引导、主流思想的把握上,课程教育成为不可动摇的主线。

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主要工作内涵。通过深度融合的互联网及思政教育工作,针对抵抗诱惑能力弱、正处于青年时期的高校大学生而言,需要思政教育工作的引导,其中难免会让不良思想占主导地位[6]。

(三)思政工作教育方式的转变

以课堂为主,理论为先是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主要方式,学生考试死记硬背,教师“填鸭式”教学,难以在学生头脑中树立正确三观,思教内容流于形式。通过借助手机移动终端、互联网等新媒体,能够深入学生生活方方面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通过构建起的高校校园文化,便于学生树立积极生活状态。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良好校園环境成为改革创新一部分。另外,针对思政教育课堂自身,需远程进行主题模块教学、连线专家解答,应用网络平台及互联网进行创新。通过在线评价系统等引入,可在网络平台的操作中引入教学内容,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课程内容难以局限于本校教师,在网络上自主听课、选课,其为优秀教师经典课程,在统一平台上推送给学生,积极整合国内外多种资源,实现直接化的在线课程考核[7]。思政教育方式的自由、民主化,极受高校学生欢迎。

四、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联网下的实施路径

(一)加大教学方法及内容的创新

推动学生综合能力及素养的提升,实现学生正确观念树立,以及培育社会高素质需求人才,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宗旨。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基于互联网视域下,需紧跟时代变化,注重教育教学中“以生为本”的理念实现有效渗透,结合实际需求创新教学方式及内容。

例如:在当今社会发展环境中,为了帮助高校学生更好融入进去,在明确认知自我使命的基础上,高校思政教育需注重“四信”教育,具体体现出民族文化、审美、道德与网络法制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及弘扬中华传统精神文化,降低腐朽意识形态及思想观念对大学生不利影响,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教育能力,以及规范意识的培养及提升。除此之外,可选择高校线上专题讲座、思政网络课程教育等方式,借助微博、QQ、微信等网络平台,实现线下、线上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及教师间的沟通及交流,提升学生思政课程学习积极及主动性[8]。

(二)坚持课堂教育为主导

高校思政教师需把握教育的主线,坚持的形式应是以课堂教育为主导,始终发展为学生理论学习风向标。在当下传统课堂教育存在很多弊端,然而因学生不成熟及社会信息的庞杂,促使学生把握课程导向依旧存在风险。所以在逐渐被弱化的教育主体情况下,我们需广泛理解其含义,保持课堂及教师的主导性,把网络课程及教育引入其中,教师已经不单纯包含着传统化的实体课堂,便于高校学生在丰富课堂教育形式上将其视作树立三观的主要途径。

(三)思政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平台

我们需做到实践及理论教学的结合,建立起相应的实践平台,实现思政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便于在学习了有关理论知识后,保障平台中学生可积极展开自身想象力,灵活应用于实践,奠定学生将来创新创业基础,实现有关模拟活动。且经调查结果显示,在进行思政教育教学时,很多高校也会展开实践教学,但是难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模式较墨守成规。从此可以显著的看出,我们需开展受学生欢迎的实践教学,通过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9]。便于学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自身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做到畅所欲言,提升他们的信心。当前我国构建出的实践平台,因正处于“互联网+”时代中,需层次化及多元化实践平台,积极结合起互联网技术。

(四)提升教育工作者媒介素质

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其中扮演着更关键的角色,且在他们的生活中更加关键。各种信息基于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下相互混杂,像存在的一些相亲、选秀等节目。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价值观正在形成,需积极判断、分析及筛选,假设有不当的对其中不良信息的选择,则会异化他们的审美价值诉求,可能影响到他们的三观。除此之外,像西方打着“自由”、“民主”等动漫、电影,国外的一些文化价值观输入给年轻人,经较长时间之后产生诸多对社会主义信念的负面影响。因此提升更高的要求用于高校思政教育者身上,强调他们积极学习互联网的技能及知识,具备良好媒介素质,积极参与到互联网,加强实践行动,坚决抵制歪曲价值观及不良信息的侵袭,引导大学生实现对各鱼龙混杂媒体信息的引导。

(五)建立实践成果的保障制度

基于“互联网+”视域下,学生需选择创新创业所需保障制度。高校促使学生主动创新创业,将其视作学生必修学分,保障其可转变为实践成果[10]。除此之外,高校针对周期较长创新创业活动,需让学生暂停部分学业,建立有关转化制度,全身心投入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后期实践成果弥补学生之前暂停的学业学分。如此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创业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推动学生进一步发展。

(六)完善考核体系

在互联网视域下,为了更好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教育目标及质量,需积极转变之前陈旧化考核体系。以分数为学生思政学习效果考查方式,传统闭卷考试难以客观公正实现对学生思政状况的反映,尽管具有一定操作性,也难以很好的考察他们的创造及实践能力。基于此,实现对高校思政教育考核体系完善极为关键。通过应用各考查方式,凭借媒体实现。例如: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实施全程的跟踪及记录,完成学校布置考核任务,切实考察学生解决问题及实践能力,同时总结他们接受过程的问题,分析学生们的成绩,针对性提出解决的办法,更好实现全面发展,加强对思政的学习效果。显而易见,针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怎样很好的实现及完善其考核体系,亟需有关教育者积极的展开精心研究。

参考文献:

[1]龍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施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4):22-23.

[2]章巧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0):70-72.

[3]何平月.“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模式发展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3):100-101.

[4]田必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应用的现状及对策[J].长江丛刊,2017(7):192-193.

[5]李诚诚.“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路径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7(22):185.

[6]王旎.浅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载体[J].现代交际,2018(3):144-145.

[7]李访正.“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2018(23):2-3.

[8]李娟.“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J].电子测试,2016(19):110+113.

[9]熊智胜.“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神州,2017(33):165.

[10]韩有桧.“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108.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思政教育特点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