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2019-09-10 00:25张玉青
青年生活 2019年8期
关键词:散文化

张玉青

摘要: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诗界革命中最有成就,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梁启超把他推为“近世诗界三杰之一”。他的诗歌理论具有鲜明的特色,一反复古主义倾向,主张诗歌变古革新,将新事物、新意境、新理趣融化于旧风格之中,使他的诗带有特定时代文学变革的痕迹。本文将对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上所做的创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散文化的笔法、增加叙事与描写等做一分析,明确其诗歌理论具有跨时代的进步意义,而我们后继者要有选择地学习。

关键词:黄遵宪 新意境 散文化 再现法

黄遵宪作为近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 ,他的诗歌理论有着反对拟古、勇于创新的变古革新精神,他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其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较强的实践性。下面对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中所做的新变作一简单论述。

一、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一八八五年九月,黄遵宪请假回国。归国途中,黄遵宪在船上漫步,一段异国曲调勾起了黄遵宪的阵阵乡思,于是,他写下了《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在诗里,黄遵宪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家乡的无限思念,也写进了他对世界客观而科学的认识,这首诗境界扩大,表现出了一种新的意境。如:

“举头只见故乡月,月不同时地各别,即今吾家隔海遥相望,彼乍东升此西没。嗟我身世犹转篷,纵有所至如凿空。禹迹不到夏时改,我游所历殊为穷。九州脚底打球背,天胡至我与此中?”

这首诗,在旧体诗的格律中表现了新的科学知识,即“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丘逢甲在《〈人境庐诗草〉跋》中说“四卷以前为旧世界诗,四卷以后乃为新世界诗。茫茫诗海,手辟新洲,此诗世界之哥伦布也。”在黄遵宪自己编辑的抄本《人境庐诗草》中,这首诗是卷四中的第一篇,它标志着黄遵宪创变新诗风的开始。

此外,他的《番客篇》、《樱花歌》、《西乡星歌》、《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都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例证。

二、散文化的笔法

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提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这是散文化笔法的具体体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就是以散文的手法写诗。是在对句排偶之中,既体现单行散句的神韵,又做到上下联通,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而不失严谨。在黄遵宪的诗集中,这类诗句有如“表里山河故无恙,逍遥天海此归来”(《到广州》);“胸中五岳撑空起,眼底浮云一扫开”(《夜饮》)等。“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就是唐宋古文家喜用的以文为诗。《度辽将军歌》、《锡兰岛卧佛》、《番客篇》与《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等就是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写成的长诗。运用这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功能,能更好地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及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黄遵宪的《冯将军歌》、《聂将军歌》,都是“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和“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的典例。《冯将军歌》在写法上效仿《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叠用“公子”的手法,全诗共叠用“将军”一词16次,这是在以往古典诗歌中很少见到的。像他的《赤穗四十七义士歌》,其中的诗句很多是散文句式,句子长至10多字、20多字,最长的句子长达27字,更是“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的典范,诗的结尾部分表现得尤为突出。诗云:“一时惊叹争歌讴,观者拜者吊者贺者万花绕冢每日香烟浮,一裙一屐一甲一胄一刀一矛一杖一笠一歌一画守则珍宝如天球。自从天孙开国首重天琼鉾和魂一传千千秋,况复五百年来武门尚武多贲育俦。到今赤穗义士某某某某四十七人一一名字留,内足光辉大八洲,外亦声明五大洲。”[3]胡适称赞这首诗“在‘以古文家抑扬变化之法作古诗’的方面成绩最大”。(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三、增加叙事、描写成分,注重再现

黄遵宪在创诗过程中,注重增加叙事成分与描写成分,精细地刻画艺术形象。黄遵宪的长篇叙事诗,表现出一种再现真实的艺术追求。这些作品大多数属于古体诗,其中的叙事成分、描写成分增多,有助于塑造形象。他的许多名篇如《冯将军歌》、《番客篇》、《台湾行》、《邻妇叹》,诗中形象都很鲜明。《冯将军歌》描写抗法老将冯子才的骁勇善战,指挥威严,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万众一心、英勇杀敌,其英雄形象也跃然紙上。黄遵宪诗中描写成分的加强,比如诗中写欧洲人,便能抓住特点来具体描写:“白人挈妇来,手持花盈筐。鼻端撑眼镜,碧眼深汪汪。[3]”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在黄遵宪的以客家妇女生活为主的诗作中,更能看到一种再现的痕迹。在诗中,见不到诗人的大笔手法,而是精心刻画;诗中的感情也不是倾泻而出,而是如涓涓细流,缠婉不绝。在这方面《新嫁娘》写得较为成功。“脉脉春情锁两眉”,“相看霞脸转生羞”,“半含娇态半含频”,“一抹轻红傍脸斜”[3],这就如同一连串的特写镜头,表现出少女娇羞的容貌神态。诗中的心理描写也非常生动,其中:有直接描写心理的,如“千回百转难猜度,毕竟宵来事如何”;也有通过语言动作来间接反映心理的,如“最是夜深相絮语,娘前羞道一声他”;还有通过神态来表现心理的,如前面所提到的“脉脉春情锁两眉”等。因为作者善于把感情倾注到形象中,通过艺术形象的再现,不加雕砌地将人物的内心表现出来,就使这个新嫁娘形象生动逼真,如在眼前。

总的来看,黄遵宪在诗歌创作方面做出的这些新变,对当时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是有进步意义的。当然,黄遵宪在诗歌创新中也存在一定缺陷。他没有明确提出诗歌要反映近代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的诗歌革新,不能迈出更大的步子,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依然带有旧色彩、旧气息。当然,这是与诗人黄遵宪所处的时代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杨天石.黄遵宪[M].上海:上海出版社,1979.

[2]钱仲联.近代诗三百首[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6.

[3]黄遵宪.人境庐诗草[M];钱仲联笺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4]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黄升任.黄遵宪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524.

[6]王力坚.黄遵宪对的文学主张及其诗歌评价[J].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1期.

[7]郭延礼.黄遵宪的“民歌情节”及其与诗歌创作的关系[J].文史哲.2006年第2期.

[8]王杨.寓“新变”于诗句之中—略论黄遵宪诗歌的艺术特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3期.

猜你喜欢
散文化
浅谈《受戒》中的清新自然与温婉真情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中国散文化电影的美学品格
浅谈新形势下新闻写作散文化的得失
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化
另类的“王蒙自传”
浅谈消息写作中文学化手法的运用
醉心余映潮“散文化”艺术课堂
反讽的叙事策略
试论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