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环渤海区域古文化已经融合为一体

2019-09-10 07:22雷广臻
辽宁经济 2019年7期
关键词:环渤海融合

雷广臻

[内容提要]本文研究环渤海区域的古文化,发现距今5000年前已然形成文化融合的事实,并有呈一体化的趋势。不仅如此,这种连为一体的趋势比历史传说的黄帝大联合开始的更早。

[关键词]环渤海 古文化 融合

历史传说黄帝战胜炎帝、蚩尤之后实现了中华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联合,“合符釜山”为大联合的主要标志,但从考古学最新成果来看,中华大地各区域间人员与文化的融合进程开始的更早。虽然融合的程度、范围不能与黄帝时期部族大融合、秦始皇中华大统一相比,但联合、统一的事实和趋势已经形成。本文仅以环渤海区域为研究对象,用考古和文献证据揭示渤海四周区域已然形成文化融合的事实,并有呈一体化的趋势。

一、渤海西北部古文化与渤海北部古文化已经连为一体

距今9000年,渤海西北部的北京、天津地区就完成了区域文化的融合。京津地区古文化成就很高,太行山东麓、永定河以南含釜、钵、壶诸文化因素的诸遗址,包括平谷上宅、北埝头、天津蓟县青池、孟各庄、弥勒院、下埝头、刘白塔、围坊张家园、牛道口、东寨、西寨、安新庄、镇江营、北福地,炭山、北庄、北城、留村等,最初发现于融合为北京房山区拒马河流域的镇江营文化。

渤海北部的諸考古学文化也完成了融合,查海文化的查海类型、兴隆洼类型、白音长汗类型以及后继的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等融合为红山文化。

渤海西部镇江营文化与渤海北部兴隆洼文化、查海文化——红山文化系列曾密切融合。一是镇江营文化发展出来的后岗一期文化,其红顶碗被红山文化所继承。二是兴隆洼文化、北京平谷上宅遗址虽然东西相距近千里,但都发现了制作方法相同的骨柄石刃刀。北方兴隆洼文化区各系列文化都有骨柄石刃刀出土,其中大南沟小河沿文化遗址就出土了13枚。内蒙古通辽地区南宝力皋吐遗址也出现了兴隆洼文化—北京平谷上宅遗址具有的骨梗石刃刀等。三是桑干河流域、张家口地区出土了红山文化的器物,如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三关村的三关遗址,红山文化因素与仰韶文化因素的器物共出。红顶碗、骨梗石刃刀等文化因素把各个区域的古文化连为一体,到5000年时点形成了北京、天津地区与红山文化区相融的一个大文化区。

二、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古文化已经相互融合

辽东半岛南部小珠山文化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以小珠山遗址为代表,分为早、中、晚三期。小珠山下层文化距今约7000年左右。大连、辽宁南部地区在小珠山文化时就与山东半岛有文化上的往来。小珠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有来自山东半岛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因素。继承早期的传统,在小珠山文化中期,辽南与山东半岛之间通过庙山群岛进行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以距今5000年为时点,渤海北部诸文化与山东半岛的关系较为密切。渤海北部诸区域(从辽南、辽中到辽西),开始接受山东半岛文化的影响。一是山东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红地黑彩、红地红彩陶器、陶鬻、制作精美的蛋壳黑陶在辽东半岛出现。在旅顺郭家村下层出土的陶器,如实足鬻、罐形鼎等,和同一时期山东蓬莱紫荆山、烟台白石村、长岛县大黑山岛北庄的同类器物相类似。二是辽东半岛的以刻划纹为特征的直口筒形罐和玉器制品传人山东半岛。三是八个尖角互联的八角星纹,常作为玉器浮雕形纹,也用于陶器纹饰,在内蒙古草原地带和辽西丘陵山区、山东大汶口文化的文物上都出现了,甚至在安徽的凌家滩遗址也出现了。

在旅顺郭家村(上层)发现了舟形陶器,这种仿真陶器与近代的木船相仿,说明当时已有较为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航海以舟船为工具、陆地以庙岛群岛为桥梁,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文化互动,呈融合趋势。

三、沈阳新乐文化融合了辽西和辽南的考古学文化

辽中考古学文化以沈阳新乐文化为代表。新乐文化因辽宁沈阳北郊新乐遗址的下层遗存而得名,又称新乐下层文化。

新乐下层文化距今约7000年。陶器有高足钵、簸箕形斜口器、弦纹筒形罐、之字纹筒形罐,还有少量玉器、煤精制品、木雕艺术品等,骨柄、骨锥为新石器时代骨制品。

赤峰、朝阳、阜新、承德为核心区的兴隆洼、查海——红山文化系列,为新乐文化的源头,作为文化母体,催生了新乐下层文化。

新乐文化下层与小珠山下层文化接近。二者的祖源都是兴隆洼和查海文化。

辽中的新乐下层文化和辽南的小珠山文化都继承了辽西、辽中、辽南共有的之字纹陶器、细石器、石磨盘、石磨棒文化因素。

四、河北、河南的古文化曾经影响了辽西和辽中的古文化

必须重视和强调的一个方面,河北磁山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影响过辽西的古文化。河北磁山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早于红山文化,河北磁山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北进影响了红山文化。一是红山文化具有河北磁山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的折线篦纹。二是河北磁山文化的下腹微鼓的深腹罐也在红山文化出现。三是河北磁山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的之字纹筒形罐也被红山文化所继承,后来发展为红山文化的代表性纹饰。要强调和重视的另一个层面,河北磁山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影响过辽中的古文化,河北磁山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的折线篦纹在沈阳新乐文化出现。

五、渤海西部、北部古文化南下、东向与周边文化融合

距今5000年前,辽西、冀东、京津、张家口等地区形成一个同质的大文化区。该区域的古文化南下、东向,与周边古文化融合是一个强大趋势。一是红山文化强势发展,南下越过燕山,进入华北平原,甚至进入山东。与红山文化同型的玉猪龙出现于河北姜家梁遗址;红山文化的多联玉璧出现于山东省济宁邹城市峄山镇野店遗址。二是北京、天津地区的镇江营文化的釜、鼎、壶、双耳壶在山东北辛文化发现。三是河北磁山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为山东北北辛——大汶口文化的源头之一,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的圜底高足鼎盆形鼎、红顶钵在山东大汶口文化出现。

环渤海区域古文化融合、趋同的事实揭示了中华各部族、区域的融合不仅在秦始皇之前,而且在黄帝文化之前就已经开始,其趋势从未改变,并且呈融合区域越来越大、融合的部族越来越多、融合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融合的程度越来越深、不断加强的趋势。

猜你喜欢
环渤海融合
京津冀与环渤海经济区的耦合发展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海洋经济调整优化背景下的环渤海海洋产业布局研究
环渤海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
环渤海港口群内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