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2019-09-10 07:22邱冬梅姜有荣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19年38期
关键词:西施涟漪豆腐

邱冬梅 姜有荣

文题呈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枚石子投入水中,会在水面上荡起圈圈的涟漪;一句话语投进心里,会在情感上荡起脉脉的涟漪;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会在社会上荡起层层的涟漪……

很多时候,涟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但有时,涟漪也可能随着作用力的加强而骤然掀起惊涛骇浪……

思路引擎

“涟漪”一词的本义是指水面上细小的波纹,亦可喻指人们细微的心理活动以及某一事件在社会上所造成的影响。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一般不会用其本义,而是取其比喻义、引申义。所以,“化实为虚”应当是本文立意和构思的关键。

题干中的“引语”作用有二:一是诠释了“涟漪”的意义和涵盖的范围,二是交代了“涟漪”可能产生的结果。它提示我们,本文写作的重心不在于写那枚投进水中的“石子”,而在于写那枚“石子”激起的“涟漪”,以及“涟漪”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或意义。只有把握好写作重心,才不至于详略失当,轻重倒置。

从写作内容来看,心海有涟漪,人生长河有涟漪,历史长河、社会汪洋亦有涟漪。只有选择好恰当的范围,明确好喻体,涟漪才能得到落实。中学生的生活空间相对狭窄,需要开拓视野,将目光延伸到更为宽广的外部世界,思考某一与己关联的社会事件、社会现象在人性深处激起的涟漪。

佳作展示一

豆腐西施

◎汪雨环

“卖——豆腐——”每天清晨,总能听到“豆腐西施”低沉的叫卖声。

“豆腐西施”其实是个男人,村里的长辈都叫他“小嘉子”,只因为长得细皮嫩肉,性格又内向,是村里唯一一家做豆腐的,才有了“豆腐西施”这个绰号,其实他的嗓音倒蛮浑厚的。

西施的生活波澜不惊,似乎从来就不曾有半点涟漪,每天都是做豆腐,卖豆腐,固定的劳作,固定的节奏,固定的线路,固定的收入……

西施刚承父业的时候,我还小,他也不过三十出头,村里人不太瞧得起他,都觉得这年轻人恐怕要坏了他父亲的名声。他父亲做的豆腐称得上是这十里八乡最好的:盐卤豆腐,细腻白嫩,到了冬天放在外边一冻,全是孔……村西头的一位妇女看见他时总要教导几句,他也从来不恼,总是笑着点头。

我再大些,他也老了些,日子还是那么平淡,波澜不驚。只是,西施已经成了做豆腐的老手了。很多经营豆腐的人家都改用机器操作做石膏豆腐了,西施却不赶那个时髦。

豆子上磨磨浆,浆连着渣上“晃儿”——纱布兜子,吊在梁上,一人晃浆,一人水冲。晃完了,一桶浆,一桶渣。水要不多不少,晃要不急不缓。一人烧火,然后一人舀浆看锅,火要不大不小,舀浆要恰逢其时。最有趣的是“点卤”,庄稼汉的糙手,一手端着盐卤,一手拿着勺,一点一点地往热豆浆中滴,用勺子挥洒均匀。卤滴在浆中荡起圈圈的涟漪,又慢慢消失,渐渐地,浆变得稠厚,有豆腐脑儿显露出来。这过程马虎不得,卤不足,豆腐产得少;多了,则易沉,会苦。一人专心点卤,一人则准备压制的工具。这一切全靠西施夫妻俩默契配合。

有一年暑假,我回家,老远就看到西施家门前有人披麻戴孝,传出哀痛的哭声。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西施的妻子中暑了,竟然没救得过来。我到他家时,他正趴在灵柩上哭,那个和他争吵过的妇女也红着眼睛站在门外。

又一年暑假,我回村,西施来串门问候,笑着端来一碗白嫩嫩、热腾腾的豆腐。一问旁人,才知道,他没再娶,年纪轻轻的,说者言语里都是慨叹。

生活就像一片汪洋,委屈、坎坷激起的涟漪总会慢慢消失。生活总是要继续的,它就像那豆浆,在滴滴盐卤的作用下,留下涟漪,也丰厚了内涵。

评析

作者选取一位做豆腐的匠人的人生故事,表现其人生的幸福和悲哀,以及对视豆腐如命的品质的捍卫。在故事的展开过程中,正面描写人物的生存状态,与侧面烘托有机结合,次要人物“村西头的妇女”态度的前后变化,使故事真实可信,具体可感。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过对“点卤”工艺的详细描写,自然生发出对人生的感悟,颇为机智。

佳作展示二

太奶奶走了

◎郭苏娴

在一个寒冷的冬季,一把火烧倒了那座破旧的砖瓦小屋,带走了太奶奶。

这场火在许多认识太奶奶的人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奶奶似乎很哀痛,接到这个消息后她脸上的皱纹更深了,打算去磕个头,了了这份心思。但天寒地冻的,我劝她明天再去。奶奶一向很执拗,不过这次却没再坚持。

太奶奶与我的奶奶并没有血缘关系。太奶奶初来时,没有人待见她,所有人都冷冰冰的,尤其是在太爷爷去世之后,她名义上的子女各奔东西,她则自食其力。

人心冷漠啊,每每说起,奶奶总要叹息这么一句。每当这时,我便立即打断话题,止住这村里的无聊故事。

人们也不知道这一把火是从何而起的,恐怕是因为生火取暖吧。那间小破屋连个像样的物件都没有。那位太奶奶总是一个人,总是孤独地睡去,孤独地醒来。

我对她的记忆很模糊,不仅是我,奶奶也不怎么记得了。她经常说,在我小的时候,太奶奶对我不知有多好,可我现在已经什么也记不得了。

第二天,我陪着奶奶去了。

太奶奶的葬礼与其说是简约,倒不如说是草草了事。她名义上的子女倒做了些表面功夫,但没有人因此难过。

奶奶站在那儿,想说些什么,她打发我出去走一走,我犹豫着点了点头。一路上,不少人在议论此事,其中大部分是老人,他们不知道自己去世后会怎样,葬礼是不是也是如此简约、草率?他们中的很多人每年总去村头等子女,一年又一年,直到走不动了,也没看到子女的身影。

我忽然想到,奶奶的哀戚好像并不是为了太奶奶,而是为了她自己,她也忧虑着那些老人的忧虑吗?我不敢想,也不想问。

我陪奶奶又在村里住了两天,两天一过,激烈发酵的这件事也就过去了,没人再管了,涟漪最终归于平静。但类似的新闻,不时还有,令人触目惊心而又无可奈何。

清明节给祖宗上坟时,人们已经把太奶奶忘得一干二净了,那座低矮的坟冢前满是枯草,枯草中还夹杂着许多嫩叶,不知名的野花阴阴地在风中瑟缩着,没有人圆坟,也没有人祭奠。我走过去用柳条和野花编了个花环,放在坟上,算是尽一点心意吧。

时间,人心,总会让人忘了太多太多的事情,就像石子激起涟漪,来时凶猛,一会就没有了。而我,会选择追怀,用我的方式。

评析

一个生命的消失,于他人,于人类,于社会,于历史,微不足道。作者敏感地捕捉住了这一点,通过冷峻的叙述,表达出对生命的思考。文章用典型化的手法,赋予太奶奶的遭遇以一定的普遍性:奶奶也好,村人也好,其实都有着相似的忧虑。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状态完全绝望,而是用“我”编花环的行动,暗示卑微的生命还是有其价值和意义的,给作品增添了一丝亮色。

猜你喜欢
西施涟漪豆腐
涟漪的价值
谈《西施断缆》对西施入吴原因的改写
涟漪
善良的人呵
“西施舌”的诱惑
豆腐睡莲
好似……
《庄子说》(十三)
家常豆腐
东施效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