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浸润、实践:“历史解释”素养的高考探幽及培养策略

2019-09-10 08:55马丽丽
高考·中 2019年3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高考试题培养策略

马丽丽

摘 要:21世纪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随之高考考核步入“核心素养”时代。统观近年高考试卷,命题风格大“变脸”,凸显学科素养立意。本文重点挖掘高考历史试题中蕴涵的“历史解释”素养,着眼于培养“历史解释”能力,打开历史智慧之门,实现“育人文化”的理性回归和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考试题;素养唤醒;能力浸润;历史解释;培养策略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强调思辨、解释和探究。其中“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核心能力,也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更是学生建构历史的核心途径。本文借探幽高考历史试题之东风,助推“历史解释”素养的唤醒、浸润、实践和培养,努力提升高中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解释、理性分析和全面评判的能力,也更好地接轨高考。

一、素养唤醒、能力浸润——基于“历史解释”素养考查的高考命题。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高考历史命题对“历史解释”的偏爱,唤醒了师生的历史素养意识,也践行着能力浸润的使命。下文,我从聚焦史实、探明因果、阐明事物和达成评判等方面探幽高考,期许“历史解释”素养之花的娇艳盛放。

(一)抽丝剥缕,聚焦史实。

历史解释是史论有机结合的产物,侧重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梳理。近年的高考题推陈出新,强调历史解释在史实中体验,在史料探究中生成。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7题考查学生运用新中国外交史料来解释“独立自主”概念。又如:2018年全国卷Ⅰ40题,古今贯通考查基层社会治理,考查了史实分析生成历史解释。再如:2017年全国卷Ⅰ的“开平煤矿题”,2016年全国卷Ⅰ的“制度构想题”,考查了学生调动史料史实进行解释。教学中,还需关注史学最新研究成果,查询史料来源背景,辨别史料真伪,内化多元史观,实现史料解读、历史解释与教学相得益彰。

(二)因果明朗,回归教材。

因果关系的探究被史学家作为建构历史解释的核心。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4题,表明类解题可转化为因果问题,即考查“为什么明朝君臣要把外国进献的长颈鹿当做‘麒麟’”?答案便呼之欲出。又如:2016年全国卷Ⅰ31题,背景类解题也可变身为因果问题,即考查1965年中国与西方贸易额变化的外交原因?厘正便显而易见。再如:2014年全国卷Ⅱ40题考查了阐释移民东北的因果关系。探明因果时,还需注意时间因素强调“先因后果”,注重原因的归类、排序。如: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内因和外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最终衡量合理界限避免因果关系扩大化,坚定地回归依托教材,真正使历史解释的因果关系明朗化,把素养熏陶落到实处。

(三)深刻剖析,用心阐释。

阐明历史事物和进行客观评判的能力是高考历史解释考查的重要着力点,这深刻凸显在全国卷的“亮点”开放性试题中。如:2018年全国卷Ⅰ42题《鲁滨逊漂流记》,通过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启示性、开放性,考查了学生对近代早期西欧殖民扩张进行阐述和评价的能力。又如:2017年全国卷Ⅰ42题考查学生对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中呈现的中外信息,进行准确描述和阐释的能力。再如:2011-2016年全国卷“形态各异”的开放题等等。当然,历史解释常呈现多元特性,面对分析的多重视角和评价的多种面相,要融合多元解释,引导学生从“看山是山”的单线思考,经历“看山不是山”的迷茫,最终走向“看山还是山”的豁然开朗。

二、实践优化、探究推进——助力“历史解释”素养的精心培育。

“书当快意读易尽,品题如茶有回甘”,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我认为培养策略如下:(1)依据最新高考大纲和课标,紧追高考新动向,精析精练高考题,耳濡目染中浸润素养培育。(2)整合课本素材、创设历史情境、消融研究成果、优化历史资源,强调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建构生成“历史解释”。(3)准确解读历史概念,培养思维品质,仔细甄别遴选史料,研磨辨析历史史实、材料,逐步培养“历史解释”能力。(4)建构数轴、编制表格、整合体系,搭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认知平台,深入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稳步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5)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情感体验,深化历史感悟,贮备学科理论,强化知识迁移,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加快人文素养和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6)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师生双向互动,以生为本合作探究,巧设教学问题,精编素养习题,拓展历史认知的广度深度,赏奇析疑,砥砺前行,凝力培养历史解释能力。(7)铺垫时空观念基石,巧借唯物史观指导,打牢史料实证根基,回归家国情怀传承,凝聚核心素养的多方合力,传递正确价值导向、潜心培育历史解释能力。(8)勇挑时代担当,开拓国际视角,依托理论思辨,辅助多元史观,奋力推进历史解释素养的提升。

綜上所述,我借力高考历史试题、依托教学实践,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现历史解释素养的落地生根。今后,还要“学、习、得”三步走,“学”即围绕历史事物、事件或现象,探寻方法,展开多元解释;“习”即针对历史问题,“动手动脚”找史料,“思前死后”求“解释”,“说东道西”成解释,“涂涂改改”写叙述;“得”即得素养、得精神、得力量。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我会紧扣时代脉搏,接轨高考真题,找准“历史解释”教学的方向,使教学从启迪思维走向点化生命,从传承知识走向创新知识!引领学生开阔国际视野,成长为时代性人才!史海浩瀚,上下求索,我将倾注“走心”之情之力,关注学生的素养培育、能力提升和精神塑造。借助历史的镜子,照亮世界、看清自己,指引学生,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2019高考考试大纲和新课程标准。

[2]2011-2018高考历史试题。

[3]邓京力《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辨析》[J]历史教学2016(11)

[4]贺千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途径初探》[J]历史教学2016(3)

[5]戴家平《如何涵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J]历史教学2016(5)

[6]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2012(21)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高考试题培养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及相关试题的归类分析
巧用高考试题,让高三哲学复习课堂灵动起来
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