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滨水植物景观地域性特征的表达

2019-09-10 07:22孙向丽黄希西
中国城市林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滨水种类乡土

孙向丽 黄希西

摘要:文章以苏州6个滨水公园和2个滨水街区为研究对象,在对主要滨水植物来源和典型滨水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苏州滨水植物景观地域性特征表达策略,结果表明,苏州的滨水植物群落营建对乡土乔木、灌木的应用比例较高,现代滨水绿地和旱溪景观的草本植物以外来新品种为主;历史文化街区和湿地公园的滨水植物景观地域特色明显,表达模式值得推荐,而现代滨水植物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特征表达不明显;最后,文章提出苏州滨水植物景观地域性特征表达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地域,植物景观,滨水,乡土植物,苏州

DOI:10.3969/j.issn.1672-4925.2019.00.024

Regional Expression of Waterfront Plant Landscape in Suzhou

Sun Xiangli1,2,3,4 Huang Xixi1,2

(l.College of Architectur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2.Suzhou Key Laboratory for Architectural and Urban Environment, Suzhou 215123, China;

3.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Yuanke Group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Architecturaland Urban Environment. Suzhou 215123. China;

4. Jiangsu Sanwei Horticulture Co. ,Ltd. ,Suzhou 21512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origin of main waterfront plants and the structures of theirtypical plant communities in 6 waterfront parks and 2 waterfront streets, the regional expression strategies of waterfrontplant landscape in Suzhou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native plants, including arbors and shrubs are appliedin large proportion in waterfront plant communities in Suzhou, while exotic new varieties of herbaceous plants arelargely applied in modern waterfront green spaces and dry stream landscapes. The regional expression modes ofwaterfront plant landscape in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blocks and the wetland parks in Suzhou is successful, whereasthe design features of the modern waterfront plant landscapes are not impressive. At the end, the authors give thesuggestions on how to develop the regional expression of waterfront plant landscapes in Suzhou.

Key words: region, plant landscape, waterfront, native plant, Suzhou

地域性是指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某一场地因为受其所在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历史背景等因素的特定关联而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特征[1-2]。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对外交流不断深入,城市景观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作为景观设计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元素——植物,在我国多数城市也呈现出极高的重复度,景观的地域性特征正在日渐消失。近年来,随着“营造乡土景观”“建设特色城市”和“关注场所精神”等理念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兴起[3],“乡土植物”“地域性”和“民族性”等关键词重新受到关注,营造具有地域特征的植物景观已成为景观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

滨水绿地指城市河流流经区域或城市所毗邻湖泊沿岸的绿化带。滨水绿地因处于水陆交界地带,自然条件丰富多变,植物景观特色明显,因此成为展示城市园林景观的重要窗口之一。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中心,太湖之滨,河流湖泊众多,同时苏州也是江苏省重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旅游城市,因此探讨其滨水植物群落营造技法和滨水植物景观地域性表达策略对于摸清家底,进一步提升园林景观质量和突出园林景观的地域性特征具有重要意義。

1研究地概况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地概况

苏州地处我国大陆东部沿海,江苏省最南端,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潮湿炎热,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为15.7℃,年平均降水量为1094mm。自然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间有落叶阔叶林分布。

1.2滨水植物群落和滨水植物景观的调查方法

采用踏察法对苏州独墅湖景区、金鸡湖景区、尹山湖景区、太湖园博园、太湖国家湿地公园、荷塘月色湿地公园6个滨水公园和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2个滨水街区的滨水植物群落和滨水植物景观进行调查。参考《江苏省植物志》[4-5]《江南植物图鉴》[6]《中国湿地植物图鉴》[7]等相关文献和资料,对调查区域的植物种类、来源和群落结构进行了汇总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苏州滨水植物种类的地域性特征

对苏州8个滨水景区植物的种类和植物群落进行实地调查,共统计园林植物229种,来源于81科,132属。将调查植物按照性状不同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3类,分别选取3类植物中应用频率最高的50个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苏州滨水景区的植物群落中乡土乔木和乡土灌木应用比例较高,分别占主要种类的80%和76%。其中,乡土乔木分属于25科,来源于蔷薇科、榆科和槭树科的种数占所有乡土乔木种数的42.5%:乡土灌木分属于19科,来源于蔷薇科、忍冬科和木犀科的种数占所有乡土灌木种数的39.5%。乡土草本的应用比例相对较低,占主要种类的42%.分属于14科,其中来源于莎草科和百合科的种数占所有乡土草本种数的33.3%,其他种类的科属分布较分散。

在应用频率最高的50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中,外来种分别占20%,24%和58%,这些种类原产于欧洲、中亚、美洲或澳洲等地,有些在我国已经过千百年的驯化,例如石榴、无花果、夹竹桃等,有些是20世纪90年代后陆续引入的,例如金鸡菊和松果菊等多种菊科花卉。经多年实践,这些外来种类对苏州的生境和群落植被适应良好[7],为苏州的滨水绿地提供了丰富的色彩,增加了植物景观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对比苏州8个滨水景区的植物来源,金鸡湖景区和独墅湖景区的外来种类所占比例最高,为28%-31%.临水的观花草本不仅种类丰富,而且种植面积较大,充分体现了景观的现代感。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和荷塘月色湿地公园的外来种所占比例最低,为ll%-14%,这2个公园均为以湿地保护为主要特色的水景公园,景观设计手法倡导自然,外来种类仅在重要区域小面积应用。尹山湖景区和苏州太湖园博园为2010年以后建成的滨水景区,服务对象主要为周边的居民或专业展览,植物材料的选择一方面倡导乡土植物的应用,另一方面又在某些特定区域尝试新品种推广,总体外来植物种类的比例维持在18%-20%。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和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街区原有风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植物应用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生种类,外来种类的应用比例均在5%以下。

2.2苏州滨水植物群落的地域性特征

在苏州8个滨水景区中选取表现优良的植物群落共40个,对群落结构和主要观赏季节进行分析,得出应用频率较高且结构相对稳定的典型植物群落共10个(表2)。表2表明,苏州滨水绿地的典型植物群落以乡土种类为骨干,外来种类中仅有金叶女贞、墨西哥落羽杉、花叶蔓长春、夹竹桃、八角金盘和关节酢浆草6种应用频率较高,植物群落的组成较好地表达了地域特色。群落结构以乔一灌一草3层混交居多,少数采用小乔木一灌木、大乔木一草本等结构形式,生态效益较明显。多数滨水植物群落着力打造春、夏景观,局部通过色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的搭配提高秋、冬季节的观赏性。

2.3苏州滨水植物景观地域性特征的表达

苏州地处长江流域下游,水资源丰富,滨水植物景观设计形式多样,根据驳岸的处理方式可分为3类。

2.3.1垂直驳岸的植物景观营造

现代的商业化水景和传统的临水街巷主要采用垂直驳岸,但两种场地因立地条件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又各具特色。以金鸡湖景区为代表的滨水区域由于周边场地面积有限和景观需要设计为垂直驳岸,同时水深较大,植物景观营造受到极大限制,仅在岸边选择耐水湿和抗风能力强的乔、灌木种类,例如垂柳、枫杨、枫香、乌桕等,距驳岸6m以外的区域进行常规植物景观营造。以平江路和山塘街为代表的临水街巷是苏州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河道两侧的建筑风格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均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河面上方和河道两旁形态各异的石桥、栏板和阶梯打破了垂直驳岸的呆板和单调,香樟、桂花、构树、水蜡树等乡土树种在建筑周边俯仰生姿,井栏边草、鸭跖草、刻叶紫堇、二月兰等野生花卉在驳岸的石缝中生长茂盛,成為苏州滨水植物景观最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表现形式之一。

2.3.2自然驳岸的植物景观营造

苏州多处湿地公园的水景主要采用自然驳岸,水面向园路自然过渡,滨水植物种类丰富,结合亲水平台的设计较好地满足了游人亲水的需求。水域和水陆交界区域种植水葱、香蒲、菖蒲、梭鱼草等水生植物,岸边种植耐水湿的枫杨、水杉、木芙蓉、云南黄馨等乔、灌木,形成优美而稳定的植物群落。在此基础上,本次调查的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在特定区域设计种植了莲藕(荷花)、菱、芡、茭白等“水八仙”植物种类,荷塘月色湿地公园近年陆续引进的数百个荷花和睡莲品种使其成为专类展示的重要基地,两处湿地公园也因此成为科普和体验苏州地域文化的代表场所。

2.3.3旱溪的植物景观营造

随着“海绵城市”概念的兴起,植草沟、雨水花园、下凹绿地、生物滞留池等雨水径流末端处理设施成为新的实践热点[8],其中旱溪因兼顾滞、渗雨水和营造园林景观的双重功能成为营造滨水植物群落的新场所。苏州尹山湖景区和太湖园博园均设计了一系列旱溪景观,其中太湖园博园的“海绵城市设计展”曾是展会期间的亮点之一。旱溪的底部铺设直径10-35cm的石块,零星或组团点缀直径大于80cm的景石。旱季石块结合开花植物形成绚丽缤纷的景观,提供可游可赏的场所;雨季旱溪内的石块可以减缓雨水流速,降低水流对溪床土壤的冲刷,汇聚成溪流后逐渐下渗,有效减轻市政排水压力。苏州的旱溪植物选择以既耐旱又耐涝的宿根花卉为主,毛地黄叶钓钟柳、天蓝鼠尾草、山桃草、柳叶马鞭草等结合石块组团布置或在石缝中成丛生长,极大地丰富了旱溪的色彩,还能起到生态保护作用。观赏草也是旱溪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墨西哥羽毛草、金叶苔草、矮蒲苇、紫叶狼尾草等植物的应用增添了滨水景观的野趣,丰富了季相和立面的变化。

3结论与展望

园林建设发展到今天,如何体现地域性已成为实现景观设计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滨水区域作为城市中最受欢迎的地带之_[9-10],在表达地域性特征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而园林植物又是其中最关键的要素。调查发现,苏州的滨水植物景观具有以下特点:1)重视乡土木本植物的应用,对乡土草本植物的应用力度较小。应用频率最高的50种乔木和灌木植物中,乡土种类分别占80%和76%,但在排名前50的草本植物中,乡土种类仅占42%;2)典型植物群落的营建以乡土种类为骨干。10个典型植物群落所涉及的植物种类中,乡土树种占83%;3)历史文化街区和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地域特色明显,现代滨水景区的植物群落设计较趋同。苏州传统邻水街巷布满野花的垂直驳岸、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水八仙”种植和荷塘月色湿地公园的品种展示特色鲜明,成功表达了苏州滨水植物景观的地域性特征。但是金鸡湖景区和独墅湖景区的植物景观设计以观赏价值高的新品种为主,群落设计的地域特色相对不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苏州滨水景观的地域性特征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原产于我国北亚热带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的应用:二是兴盛于苏南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传承。为进一步体现景观地域性,苏州的滨水植物景观设计应继续强化当地自然群落结构模式在滨水景区中的应用。在对苏州滨水景区进行调查和对苏州自然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生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原则筛选出6种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植物群落结构:香樟一白玉兰+垂丝海棠一石蒜+蝴蝶花+鸭跖草;枫杨+乌桕一水蜡树一大叶黄杨一红花酢浆草+天胡荽;栾树+垂柳一枇杷+梅花一溲疏一常春藤+红蓼;重阳木+杨梅一柑橘+山茶一海桐一大吴风草;女贞+紫薇一石榴+木芙蓉一无花果+茶一沿阶草;水杉一紫叶李+樱花一探春一旱伞草+灯芯草。在苏州的滨水植物景观设计中,建议加大上述植物群落结构的应用比例,在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发挥乡土植物的地域标识作用[11]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滨水景观小品的设计可考虑苏州地域性生活场景片段和生活器物的模拟和重塑,把与苏州优秀的农耕文化、丝绸文化、戏曲文化和书画文化相关的元素和人物雕像巧妙地融入滨水景观,结合滨水植物打造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的主题滨水景观,提高滨水景区的吸引力,突出地域的文化色彩。

参考文献

[1]李想,储晶,储建平.基于地域的城市公同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2012,10(4):36-39.

[2]韋思如,庄严.浅析乡土景观中地域性元素的应用[J].建筑与文化,2017(9):169-170.

[3]王清,弓弼,王新,等.滨水绿地植物景观的地域性表达探讨:以临汾市汾河滨水绿地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5):227-231,242.

[4]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江苏省植物志(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7.

[5]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江苏省植物志(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6]张亚洲,徐成云,王杰青,等.江南植物图鉴[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

[7]王辰,王英伟.中国湿地植物图鉴[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8]徐林.生态旱溪在居住区雨水管理中的景观应用[J].山西建筑,2017 .43(17):185-186.

[9]赵朋,翟付顺,赵红霞,等.城市滨水绿地植物空间模式[J].中国城市林业,2017,15(2):64-67.

[10]俞孔坚,张蕾,刘玉杰.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探索: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滨河景观设计[J].中国同林,2004,20(5):28-32.

[11]马宏燏,王宏伟,袁晓,等.乡土树种及其在城市林业中的应用[J].中国城市林业,2017,15(6):43-46.

收稿日期:2018-07-15

*基金项目:苏州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渗透调节相关基因在马蔺和喜盐鸢尾耐盐性中的作用和分子机理研究”(SXC201744);

苏州市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一氧化氮在外源腐胺调控红掌抗冷性过程中的作用”(SNG2018043)

第一作者:孙向丽(1982-),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应用设计,园林植物抗逆生理。E-mail: sunxiangli_heijing@126.com

猜你喜欢
滨水种类乡土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稀疏表示的宠物狗种类识别
基于稀疏表示的宠物狗种类识别
电影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设计发展探究
体现地域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浅析滨水景观模式
乡土分外妖娆
消防车有哪些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