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城市地标性综合公园使用后评价研究

2019-09-10 07:22刘雅树车震宇白锦涛
中国城市林业 2019年3期

刘雅树 车震宇 白锦涛

摘要:中部城市地标性综合公园作为城市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公园绿地,它与市民的日常游憩、城市形象展示紧密联系。文章运用使用后评价,对中部城市地标性综合公园——株洲神农城的游客使用感受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游客对于场地的整体满意度较高,本地游客更满意场地良好的自然景观环境,而外地游客更满意其独特的神农文化氛围;针对神农城服务的人群特点与游客需求,提出一定的改进建议,以期为场地可持续发展、城市形象名片的输出起到促进作用,为其他中部城市地标性综合公园的设计和建成环境的更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使用后评价,景观规划设计,综合公园,株洲神农城

DOI:10.3969/j.issn.1672-4925.2019.03.003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of Zhuzhou Shennongcheng Comprehensive Park

Liu Yashu Che Zhenyu

Bai Jintao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Yunnan 6505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Central China, the park green spaces have been growing, and thelandmark comprehensive park in there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park green space in cit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ailyrecreation activities of citizens and the demonstration of city imag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visitors' use experience ofShennongcheng, Zhuzhou, a landmark comprehensive park, using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POE). The resultsshow that tourists ar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 park as a whole, and local tourists ar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 goodnatural landscape environment in the park, while tourists from other places are more satisfied with its uniqueShennong culture.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of visitors in visiting Shennongcheng, this paper puts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park development and the displayof city image, and also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design of other landmark comprehensive parks and therenovatio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Key words: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omprehensive park, Shennongchengin Zhuzhou

温家宝总理于2004年最早提出中部崛起,旨在促进中部经济区——河南、湖北、湖南等6省共同崛起。中部城市在经过10余年的发展,经济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长[1].城市建设加快,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明显增加[2-3]。虽然中部地区总体公园绿地建设不管从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东部地区相比较,但是中部城市集中了中国最广泛的二、三线城市[4].它們更能代表中国人典型的生活方式和游憩设施使用水平。

根据最新出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综合性公园”无下分小类,但是笔者认为各个城市中地标性综合公园是一直存在的,它的服务半径通常最大,并且它与《城市意象》中“五要素”中的“标志物”概念相似。地标性综合公园通常是本地居民生活中最熟悉的场所,是外地游客认识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它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联。

国外对于“地标性综合公园”有较多研究,这类公园的更新实践与理论有着深厚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公园在满足市民日常游憩的基础上又起到了城市名片的作用。早在19世纪末,加拿大的艾伦·泰特研究了世界各国著名公园的更新情况,详细介绍了每个公园的背景、规划设计、更新建设和经营管理情况[5-10]。我国对于“地标性综合公园”研究多集中于东部一线城市,多为案例介绍、规划设计方法总结,对于建成环境的反馈、管理与更新的研究较少。中部城市承载全国约26.5%的人口[11].而对于其地标性综合公园建成环境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利用使用后评价对其进行总结与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有利于提高中部地区众多市民的游憩使用感受以及城市形象水平。

1使用后评价(POE)及调查方法

1.1使用后评价方法

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简称POE)指的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对已经竣工,且投入使用的景观、设施等进行的系统评价,其评估过程侧重于使用者心里感受方面的考察,运用科学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全面鉴定环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POE评价结果将被设计者提炼、总结,为同类型的设计提供参考。在我国传统的设计流程中,设计师往往忽视了对使用者使用需求的预测与研究,导致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和使用者的偏好出现偏差,而POE将为两者之间的矛盾提供科学的解决办法,并且优化设计流程和提高设计效率。

1.2调查对象与方法

神农城位于湖南省株洲市河西天元区,以神农文化为主题,是株洲地标性综合公园。所调研场地总面积为38hm2。笔者采用的调查方法有:观测法、访谈法、现场问卷法和网络问卷法。现场调查的时间选取在2月份1周内的工作日和休息日,根据居民活动的节奏选取了3个时间段,分别将其细化为上午(7:00-11:00)、下午(14:00-17:00)、晚上(18:00-21:00)。调查的对象包括老年(50岁以上)、中年( 35-50岁)、青年(18-35岁)、少年、儿童和幼童,对目标场所内的人群和活动等进行观察记录,发放问卷。本文共计被调查使用者248人(收到有效问卷:网络问卷78份,现场问卷129份;观察记录41份)。

问卷调查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由3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对游客基本情况的调研,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等;二是对使用者行为特征的调研,包括使用目的、主要活动等;三是对调查范围内的使用者满意度、使用者感受等调研。

本文针对游客满意度分析主要有满意度得分分析、满意度与组成因子分析、满意度因子与游客来源分析,以及满意度因子与景观氛围感知度评价4部分内容。对于游客满意度的数据研究,将满意度观测变量拟定为标志性雕塑、人文景观小品等15项,本文采用5分制,被访者对这15项进行打分:5代表非常满意;4代表比较满意;3代表一般;2代表不太满意;I代表非常不满意。对游客满意度与组成因子的研究,选择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在SPSS中对已经萃取的15个观测变量采用正交旋转的方差最大法对初始因子荷载矩阵进行旋转,根据较高负载的变量命名公因子。对于满意度因子与景观氛围感知评价的研究,使用前文提出的观测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整理各景观节点的景观特征、构成内容,形成神农城景观场所品质测度表(表1)。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景观节点的主要景观特征和构成内容两方面的详细说明与直观感受,设计问卷;针对良好的自然景观环境氛围和独特的神农文化氛围两项设计景观氛围感知评价表,参考李克特量表,提出6级环境感知评价制度,即非常、很、一般、具有、中立、无。得分大于2即为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环境感知或是独特的神农文化氛围感知,大于等于4即为强烈自然环境感知或独特的神农文化氛围感知。

1.3信度分析

通过SPSS23.0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即克朗巴哈α值)对248份问卷总信度检验,科莱福德提出α值<0. 35属于低信度,0. 35≤α<0.7属于尚可,α≥0.7则属于高信度[12]。分析得到本次问卷的α值为0. 76,大于0.7,说明此测量表具有良好信度,问卷设计合理。同时,Bartlett(巴特利特)检验中Sig.值为0.000.KMO值为0.72.大于0.7,适合做进一步分析。

2场地使用后调研与评估

2.1游客基本特征与行为特征

1)游客基本情况。性别方面,女性多于男性,在随后的进一步分析中发现,这与女性多陪同儿童出行有一定关系;年龄段方面,中年、青年人较多;游客来源方面,本地游客占总游客量的81%.外地游客占19%.场地使用者多来自株洲本地,且多为附近天元区居民。

2)游客行为特征。行为类型方面,多数游客选择到此看风景,主要是陪小孩玩耍,并做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有目的性的科普教育活动较少;时间利用方面,夜晚的游人量通常大于白天,休息日游人量大于工作日,这与株洲是典型传统的工业城市,上班时间固定,并且夏季高温且持续的时间特别长的特点有关;行为目的方面,青年人多喜欢带儿童一同前往,这说明场地在伴随孩童成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场地游客结伴活动现象明显,多为5人以内,据此可以看出,场地在市民社会的情感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2游客满意度分析

问卷数据表明,使用者对神农城户外空间满意度达3. 28(满分5分),整体满意度较高。在访谈过程中,很多使用者评价神农城是一处自然环境良好,神农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公園。因此,文章以问卷数据为基础,通过已构建的场地满意度评价体系分析游客使用偏好与建成环境特点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场地今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方向,也为其他中部城市地标性综合公园提供一定的规划设计建议。

2.2.1满意度与组成因子分析

根据正交旋转方差最大法计算得出4个公因子和它们所涵盖的项目,将其重新命名为人文景观环境、自然景观环境、配套设施、文化活动(表2)。调查中采用的15个观测变量公因子方差均大于0.5.本次因子分析提取的总体效果较为理想,通过多元回归(表3)分析进一步总结得出,对使用者满意度影响最大的是自然景观环境和人文景观环境。

2.2.2满意度因子与游客来源分析

将满意度调查的对象分为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然后对数据作进一步的整理,结果表明,对于本地市民满意度影响最大的是自然景观环境,许多游客表示良好的自然景观环境是吸引他们到此游玩的重要因素;而对于外地游客满意度影响最大的是人文景观环境,不少外地游客表示到此游玩的主要目的是领略株洲神农文化的独特魅力。可见,神农城是满足了本地市民与外地游客双重需求的中部城市地标性综合公园中较为成功的代表。因此,针对游客来源与需求的特点,良好的自然景观环境感知营造和神农文化氛围感知营造对神农城的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2.2.3满意度因子与景观氛围感知度评价

通过数据整理得出,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感知的景点占总景点90%.感知强烈的占总景点38%;有独特神农文化感知的景点占总景点71%,感知强烈的占总景点23%。因此,神农城在规划设计之初的总体定位与后续对各个景观节点的深入设计在总体上满足了本地市民与外来游客不同的游览需求。对感知评价得分大于4分的景点进行总结得出,自然环境感知强烈的8处景点有云水合、玉兰花溪、白鹭洲、环湖跑道、桃霞岛、九曲水廊、神农大剧院、森林。这8处景点在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一是植被与水景在整个景点中占绝对大比例,人工化的景观小品少,滨水栈道、地面铺装使用木头等天然材质;部分地段的植被种类丰富、种植紧凑且植被随季节变化呈现出多样的色彩特点,游人置于其中可产生穷尽其奥秘的兴致。二是大面积的地被与零星的乔木、灌木组合,或是平静的水面与点点水生植物的搭配给人以一种极为辽阔、舒适的感受。以上两种组合皆大量使用场地自然景观资源,它们所产生的两组反差性的视觉感受与“风景旷奥度理论”[13]相吻合。游人在丰富自然景观的组合下感受到景点组合的节奏感,为奥秘与空旷的自然环境所吸引。

神农文化感知强烈的5处景点是神农广场、神农坛、炎帝部落、水华田和神农艺术中心,这5处景点在设计上也有一定的共性。设计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与现代景观融合,带有传统文化符号的景观构筑物或小品在景点中占有绝大比例,在视觉组合上强调空间的序列感、组合比例,给人以文化氛围熏陶下的壮丽感,或是文化故事平缓的叙事感受。

2.2.4景观氛围感知与游客行为关系分析

根据表4总结归纳的结果,有良好自然环境感知景点对应的活动主要有散步、闲坐等;有独特神农文化氛围感知的景点对应活动主要有观光、拍照等。根据前文总结的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对景点的满意偏好与诉求可以得知,本地游客多偏向于有着良好白然环境氛围的景观节点,他们在园内的主要活动多偏向于一般的日常游憩,以锻炼身体与交流感情为主要目的;外地游客多偏向于有着独特神农氛围的景观节点,他们在园内的主要活动多偏向于观光游览,以文化熏陶与增长见识为主要目的。

3优化及改进建议

针对前文对神农城满意度的测评与分析,提出以下3项优化及改进建议。1)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氛围的提升,以自然景观氛围、神农文化氛围感知强烈的景点为参照,总结这些景点在设计方面可供借鉴的经验。2)针对游客满意度评分较低的配套设施,公园应完善神农城服务配套设施,为游客创造更为舒适便捷的使用感受;针对本地市民与外来游客活动特点的不同,提供相应的活动配套设施。3)增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可以开展以神农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扩大场地的知名度与吸引力。

4结语

作为中部城市地标性综合公园的神农城,吸引了大量本地市民到此日常游憩、锻炼等活动,外地游客到此参观游览,起到了株洲市门户景观的作用,并且公众认可度较高。研究发现本地市民与外地游客对场地的满意度评价有不同的趋向性,这与他们的游玩目的有着一定联系。对于中部城市而言,其多数二、三线城市的地标性综合公园的服务对象应该多为本地市民,本地市民对场地的自然环境要求较高,而独特的地域文化氛围感知则是外地游客的首要需求[14]。自然景观氛围与本地文化氛围的塑造对中部城市地标性综合公园的设计应该是最需要注重的两个方面。配套设施的完善将为游客带来更多的舒适感,扩大有着浓郁本地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进一步推动城市文化的输出。

参考文献

[1]王圣云,单梦静,谭嘉玲.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跟踪评价与“十三五”加速崛起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7(1):20-25.

[2]周筱雅,刘志强,王俊帝.中国市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时空演变特征[J].规划帥,2018,34(6):105-111.

[3]刘志强,王俊帝.基于锡尔系数的中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实证分析[J].中国园林.2015,31(3):81-85.

[4]倪鹏飞,李肃中国二、三线城市的竞争力比较研究[J].理论学刊,2015(3):34-43.

[5](加)艾伦·泰特.城市公同设计[M].周玉鹏,肖季川,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6]左辅强纽约中央公同适时更新与复兴的启示[J].中国园林,2005,21(7):68-71.

[7]HARNIK P.Urban Green: Innovative Parks for Resurgent Cities[M]. Washington:lsland Press,2010.

[8]TATE A.Great City Parks[M].New York: Taylor andFrancis.2011.

[9]阿尔伯特· J· 拉特利奇大众行为与公同设计[M].王求足,高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0]刘智能公同开放空间与大众行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11]张萃人口密度、人力资本与城市生产率分层: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经验研究[J].人文杂志,2018(2):43-52.

[12]张文彤,董伟.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3]刘滨谊,唐真.冯纪忠先生风景同林思想理论初探[J].中国园林,2014,30(2):49-53.

[14]顾文芸.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广场设计:以南京六合茉莉文化广场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4,12(5):52-54.

收稿日期:2018-07-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旅游城镇空间生产与重构研究”(51368023)

第一作者:刘雅树(199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与旅游规划。E-mail: 263545435@qq.com

通信作者:车震宇(1971-),男,博士,昆明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乡土建筑与旅游规划。E-mail:598869375@qq.com